幾乎每年高考結束後,周成一都會去做一件事:到山西省希望工程辦公室,將攢下的5000元捐給山西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幫助有需要的貧困大學生。周成一今年36歲,近幾年來,她始終堅持做這件事,每次來到這個有愛的「大家庭」,她的內心都無比激動,曾經也是貧困生的她,因為山西希望工程「圓夢行動」雪中送炭,順利完成學業。受到「大家庭」的幫助,而今踏入社會,她正用實際行動將愛心延續。近日,山西晚報記者聯繫周成一時,她說這段時間忙,過段時間會到省希望工程完成每年的心願。
和周成一有同樣經歷的貧困大學生,還有不少是曾受助於山西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的學子,無論是畢業生,還是在校大學生,都在以行動回報著來自各界的關愛。正在山西財經大學讀大三的趙玉婷,自2017年拿到助學金後,從入學開始便懷著一份感恩的心,參加各種志願活動,向社會繼續傳遞愛的力量。
連日來,山西晚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為了不讓家庭經濟困難的高考新生止步大學,山西希望工程推出「圓夢行動」,旨在幫助貧困家庭的大學新生解決第一筆學費問題。「圓夢行動」從2006年啟動至今,14年間,已累計籌資7600餘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17600餘名。
她的小小夢想:上班掙錢,盡己所能幫助更多人
1986年出生的周成一是忻州人,她的父母都是下崗工人,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當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河北省石家莊鐵道學院時,父母便開始為她籌措學費。
「爸媽雖然都下崗了,可他們的單位還在,我考上大學時,我爸的單位把我家的情況上報到共青團忻州市委,那一年我領到了4000元的『圓夢行動』助學金。」周成一說,雖然家裡條件不好,但她知道國家有很多助學政策,不僅是大學,高中、初中甚至小學都有相應的救助政策,上學已不再是一件難事,可當拿到那筆助學金時,她還是激動不已,那時的她便決定儘自己所能回饋社會。
怎樣去儘自己所能回饋社會,周成一在2009年大學畢業時,參加了西部計劃基層團建項目。此後的一年間,她在河北省崇禮團縣委工作。在這兒,周成一除了做團委的常規工作外,還負責「圓夢行動」「希望廚房」等項目的日常工作。
在團縣委工作的這一年時間裡,周成一親眼見到了很多貧困家庭來求助的家長,讓她至今難忘的是一位又瘦又小的單親媽媽,「她在工地上幹活,穿的衣服沾滿了白灰,她來是給正在讀高中的一雙兒女尋求幫助。我看她的第一眼就覺得特別心疼。」周成一說,雖然她的家境不是很好,但比起那些在大山裡長大的孩子,她的成長條件要好很多。那時她又多了一個夢想,就是上班掙錢後,儘自己所能幫助更多的人。
為期一年西部計劃結束後,周成一報考了河北當地的公務員考試,得到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雖然每個月收入不多,但她決定開始完成償還助學金的夢想。「我總覺得那是一份沉甸甸的人情,由於當時不知道是誰幫助了我,我就想把4000元再捐給希望工程,希望這筆錢能繼續幫助貧困的大學生。」周成一說,她雖然在2009年就畢了業,但由於去參與西部計劃加上考公務員花費掉一些時間,她真正拿到工資的時間是在2011年。
2012年,周成一把攢了幾個月的4000元捐給希望工程「圓夢行動」的那一刻,覺得如釋重負,同時也感受體會到了回饋社會的那份獨有的快樂。
「我覺得山西人大多是戀家的,特別重感情。」在周成一眼中,正是這戀家的情懷讓她從河北回到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工作,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裡,她都會將攢下的5000元捐給山西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周成一說,她是個普通人,大學改變了她的命運,讓她能夠自食其力,並用收入幫助到其他有需要的學子,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當初如釋重負的感受經過時間的積澱,慢慢變成了現在的情懷,她覺得特別自豪。
「現在高考剛結束,過幾天,我就會去太原,繼續資助貧困大學生。」周成一說,她不過是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回報社會,哪怕力量再小,她也會去做。畢竟她和眾多資助人一樣,就像是一滴水,水滴匯集在一起,就會成為江河。
她的小小夢想:努力讀書,努力去回饋社會
接受過「圓夢行動」資助的大學生有17600餘人,與周成一一樣將這份溫暖回饋給社會的大學生也有很多,他們每個人都在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傳遞愛心。趙玉婷作為其中的一員,在進入山西財經大學後,不僅加入學校的社團,利用雙休和同學們一起當志願者給盲童孩子輔導作業,還積極參加當地縣團委組織的志願者活動。
出生在榆社縣北寨鄉上城南村的趙玉婷,祖輩世代務農,全家人深知讀書是最好的出路。為了方便她和妹妹上學,父母帶著她和妹妹在榆社縣租房居住,身患心梗和癌症的爺爺在老家照顧有殘疾的奶奶,母親是家庭主婦,生活的重擔落在了父親一人身上。趙玉婷說,全家的收入除了村裡種的幾畝玉米地有萬餘元收入外,餘下的就是靠父親在農閒時打的零工維持生計。
2017年,當趙玉婷收到山西財經大學審計學專業的通知書時,入學的學費成了全家人頭疼的事。「在知道能向共青團榆社縣委申請希望工程『圓夢行動』的助學金後,我遞交了申請,拿到了5000元的助學金。」趙玉婷說。不僅如此,進入大學後,她享受到很多針對貧困生的補助,連續兩年拿到了國家勵志獎學金。
「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我很感激,所以也想儘自己所能做些幫助他人的事兒。」趙玉婷說。來到大學,她立即加入了學院青年志願者服務曙光隊。志願服務工作主要是去太原市盲童學校給學生們輔導功課,去山西省圖書館整理圖書,大一的每個周末她都會抽出一天的時間去參加這兩項志願服務。大二和大三的課多了,需要考的證也多了,她去當志願者的時間相對少了一些,但只要時間允許,她就會和同學們一起去當志願者。現在的趙玉婷正在備戰考研,她說只有努力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才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回饋社會。
除了在學校裡參加志願活動,寒暑假回到榆社老家,趙玉婷也會積極參與共青團榆社縣委組織的志願者活動。在一次次的志願活動中,她學會了感恩,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後,再去幫助別人,這種雙向的幫助是良性的循環。「畢業後,我會有更大的能力去幫助別人,現在我仍會把志願服務繼續做下去。」
同樣也是在2017年拿到助學金的陶志英,在上大學後加入了學校的志願者組織。她和同學們一起去敬老院陪老人們聊天散步,給他們送去歡樂;去方舟自閉症兒童中心,走進自閉症兒童的世界,陪他們一起上課,一起玩耍;加入環保宣傳行列,走上街頭宣傳環保;多次參加線上愛滋病普及教育活動。「我做得還遠遠不夠,未來,我還會繼續帶著這份感恩的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回報社會,傳遞愛心。」陶志英說。
他們的大夢想:扶貧先扶志在精神上鼓勵和支持
採訪時,山西晚報記者得知,拿到助學金的大學生不僅在學校裡參加志願者活動,在寒暑假也會參加當地共青團團委組織的志願者活動。趙玉婷在2018年春運期間,參加了共青團團委組織的去汽車站接待旅客的志願者服務活動。
共青團榆社縣委梁月雷副書記說:從2016年以來,他們已累計資助貧困大學新生57名,發放希望工程助學金28.2萬元;資助貧困中小學生108名,發放中小學獎學金10.8萬元;除此之外,他們還為2名大病兒童爭取到「德偉愛心專項基金」2萬元;為1名希望小學體育教師申領「希望工程竹葉青幸福籃球」獎0.5萬元;為40名鄉村希望小學教師進行了免費健康體檢。「我們還自主開展各種捐資助學等愛心公益活動,累計幫助結對關愛少年兒童6名,發放夢想基金0.6萬元;募集資金幫助貧困大學新生29名,發放愛心助學金5.8萬元。」
扶貧先扶志,共青團陽泉市委青年發展部部長董小燕和共青團榆社縣委梁月雷副書記都說,除了在物質上對貧困學生進行幫扶外,他們更多的是在精神上進行鼓勵和支持,教會學生們自尊、自重、自愛、自信。「讓學生們懂得什麼是大愛與奉獻,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回報社會,把愛心的接力傳承下去,這一直也是我們在做的工作。」董小燕說,他們除了對受助學生開展感恩教育,還通過籤訂《助學協議》《受助承諾卡》、倡議感恩、表態發言等形式,教導受助學生要講求誠信,熱心公益,勤奮學習,奮發成才,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青年、做一個堅強樂觀的青年、做一個懂得感恩的青年、做一個傳遞愛心的青年。
「在歷年的回訪工作中,我們發現受助學生們懷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到愛心接力中來。第一批圓夢行動受助學生侯炎希在參加工作後,累計為希望工程捐款3000元,受助學生鄭建東為希望工程捐款2000元,受助學生楊娜也從在校獲得的國家勵志獎學金中先後為希望工程捐款400元。」董小燕說,這些看似不多的錢和點點滴滴的感動,都為希望工程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除了助學幫扶,國家對低保人員、臨時救助人員以及特困供養人員,都有相關的補助措施。以2019年為例,太原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的特困供養對象有3752人,全年支出金額為4054.6萬元。太原市社會救助管理中心2019年的城市低保對象有13625戶,涉及人數21674人,全年支出金額17261萬元,農村低保對象23056戶,涉及人數34187人,全年支出金額19512萬元;臨時救助對象86120人次,支出5742.6萬元。
除此之外,很多學生在學校利用閒暇時間到福利院、敬老院等地方做義工,有的在學校加入社團組織開展公益活動,有的在假期回到團市委為希望工程做志願者,為需要資助的學弟學妹街頭勸募、整理資料……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慰藉著捐贈者善良的心靈,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回報著社會的關愛,用一顆感恩的心播撒著生生不息的愛的種子。
山西晚報記者 楊洲芬 實習生 原雅楠 董懿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