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票口即將開放,請觀眾們有序進場
歡迎來到5廳
前排放映世間萬象
不定期聊聊舊故事
入場之後請就坐
正片馬上開始
電影作為一個商品,尤其在誕生之初,十分需要吸引人的推銷。於是,電影製作者們,絞盡了腦汁,在電影海報上下功夫。
這一點有多重要呢?大概就像是逛街時我們看到的店鋪招牌廣告牌,或者幾個時代前街頭巷尾的吆喝聲。耀眼的霓虹、鮮亮的配色、誇張的字體、商家乾脆把價格折扣放大寫在招牌上,生怕你看不見,這些元素但凡有一個能吸引你,進店消費的可能性就增加了不少。
一張好的海報,就像是一句響亮或者用詞優越的吆喝,讓你看過之後,要麼覺得「哎,有點意思」,要麼內心一句「我靠,這電影好像有點牛*」,然後二話不說就跑去買票。
其實,電影在最開始時並沒有專門的海報製作人員,海報多是從當時的馬戲團演出海報衍生而來,畫風相似。
1895年6月10日,法國裡昂。
電影先驅盧米埃爾兄弟,拍攝了短片《水澆園丁》,描繪了一個簡單的惡作劇:
一個男孩踩住園丁澆水的管子。當園丁對著管子檢查時,男孩鬆開水管,水噴了園丁一臉。
電影[水澆園丁]劇照,小男孩踩住水管.全片只有49秒,卻是紀實電影的鼻祖,同樣,它的海報也是。
1896年6月21日,當時的招貼畫藝術家奧祖爾·馬瑟琳,截取電影中水澆園丁的畫面,設計了下面這幅海報。
雖然你不一定能說出它的名字,但我打賭你應該在哪裡見過它(像我就是在《世界之最》上看到的)
這是世界上現存歷史最久的電影海報,也是首張描繪電影實際場景的海報。
從那天起,海報逐漸成為電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走進了大眾視野。
其表現劇情的功用,一直影響到現在。
當你看到海報,揭開海報的那一刻起,電影,就正式開始了。
最早電影海報的記載已不可考。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198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卡普辛路咖啡館,公開放映了《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等12部影片。
當天,有張名為《盧米埃電影》的海報問世。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張電影海報。
那時的海報只算個雛形。
用油漆在木板上書寫放映信息,廣告員將兩塊廣告牌用繩子連接,一前一後掛在身上,看起來就像夾著肉餅的三明治。
所以,它還有個形象的別稱:三明治板。
但這種方式過於笨重、消耗人工、不能大規模張貼,很快就被淘汰了。
1896年,有個叫朱爾斯·查爾特的人,被稱為「現代海報之父」。
他靈光一閃,將電影和海報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藝術形式。
電影海報正式誕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經濟發展緩慢,教育程度極低,文盲率高。
為了適應大眾,當時的海報只有一個標準:
儘量少的語言,儘量多的圖畫。
就像奧祖爾·馬瑟琳為《水澆園丁》設計的那張帶有劇情的海報。
奧祖爾·馬瑟琳同時期設計的海報,都以圖為主
(左)滋補酒商業海報,(右)紅磨坊舞廳
1899年,魔術師梅裡愛嶄露頭角,拍攝了許多以神話題材為基礎的新奇電影。
電影開始脫離紀實性,走向趣味性,這一時期的海報也隨著電影,轉向了雜耍風格。
《月球旅行記》的海報,風格由紀實走向雜耍趣味
這部片子差不多是科幻片的鼻祖,我真心強推
同時,專業的海報製作公司出現,電影海報由零散加工轉向了集中生產。
就這樣,電影誕生後的20年,海報正式成為電影生產中一個獨立的部門。
說到發明,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相信你也能猜到,他就是愛迪生。
有一個不成文的定理。電影誕生之初,凡是有錢可撈的地方,一定有愛迪生。
這個一心斂財的「發明家」,幾乎染指了電影的所有方面。
但是,轉折來了。
就是這樣一個不招待見的人,難得做的一件有關電影的好事,就在海報的製作發行方面。
為了抑制別的小公司拿他的「發明」賺錢,愛迪生聯合了幾家比較大的製片廠,組建了「愛迪生電影專利聯盟」。
以壟斷的形式,幹預早期電影製作和放映。
這個新建的電影聯盟,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廣告物料生產標準。
愛迪生聘請了專業的印刷公司,為他的第一部電影印刷海報,並設立了統一的規格,所有子公司都必須接受這些硬性規定。
海報尺寸:統一為27x14英寸(約等於現在的68.5X35.5釐米),也就是此後經常提到的「一開」。
海報內容:必須標明電影公司的名稱、電影片名和主要情節。
海報格式:海報中間留一個空白位置,用來印電影劇照、主要情節或者明星頭像,有時連結局都印上。
海報最大限度的展示了電影的相關信息和賣點,在當時廣泛傳用。
即使不屬於「專利聯盟」的獨立電影公司,也逐漸採用了這種直接高效的制式,直到今天,大體結構也不出其右。
此後幾年,根據不同的張貼需要,「專利聯盟」又推出不同尺寸的海報。
小的:8x10英寸(約20.3X25.4釐米),8張一套,集合不同的電影場景,不僅作為宣傳,還有收藏價值。
大的:41x81英寸(約104.1X205.7釐米)或者81x81(約205.7X205.7釐米)英寸,方便在更大的區域和影院外進行展示宣傳。
超大的:246x108(約624.8X274.3釐米)英寸,一般張貼在公路告示牌和大樓上。
再好的模式,時間長了也會覺得乏味。於是一些獨立電影公司開始嘗試新的版面設計。
他們將電影中那些刺激、曖昧的畫面貼在海報上,接吻、槍戰、鮮血、暴力,海報的標準制式被打破。
一些吸睛的畫面甚至佔了整張篇幅。
觀眾喜歡,但「專利聯盟」抵制。
愛迪生又雙叒叕和別人打起了官司,且一打就是好幾年。結果專利聯盟訴訟失敗,被勒令解散。
愛大爺賠了夫人又折兵。獨立公司普大喜奔、拍手稱快。
數年的標準化生產後,電影海報終於打破了禁錮。
作為電影的副產品,電影海報發展史和電影緊密相連。
從1986年《水澆園丁》,奧祖爾·馬瑟琳設計的第一張海報起,電影海報不可避免的承受了時間的雕琢。
20世紀20年代是默片電影的黃金期,也是先鋒派電影的天下。
這一時期,海報的印刷顏色從一種,升級為三種(紅黃藍),並逐漸向更清晰的方向發展。
這意味著,一改最初的手工上色方式,彩色海報大規模發行成為可能。
粗糙世俗的電影海報,開始走向它的第一次輝煌。
在歐洲,電影製片廠聘請了很多有名的藝術家為他們的電影海報設計版面。藝術性、審美性大大提升。
美國不然,他們依舊拒絕藝術家染指電影,所以這一時期的精品海報,大多出現在歐洲。
德國畫家海茵茨,曾為弗裡茲·朗的經典默片《大都會》設計過三張海報。有「最美電影海報」之稱。
《大都會》海報,左圖是德國版本,右圖是國際版本
影片和海報都是傑作
簡潔的線條、雅致的明暗,讓它成為當之無愧最昂貴的海報。
2000年,德國本地張貼的一張拍賣成交價35.775萬美元。
另外的國際版,在2005年拍出了69萬美元的高價,至今是世界上最昂貴的電影海報。
據傳,擁有者是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
30年代是「電影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美國正陷入「裝飾藝術」的狂熱中:20世界20年代興起於歐洲,30年代風行於美國的一種藝術形式。
裝飾藝術深受立體派幾何形式影響,加上野獸派和俄派芭蕾的鮮豔色彩,是多風格的結合體。
電影公司緊追潮流,海報中呈現裝飾藝術風格。
刪去厚重的背景,代之以更多的留白。字母大小變化不同字體風格被廣泛使用,且文字放置的位置更加具有創造力。
一直到60年代,都是海報設計的寵兒。
30年代的裝飾藝術風格海報:亂世佳人、一夜風流、魂斷藍橋
像不像手抄報上的剪貼畫
恰逢美國大蕭條的衝擊,電影工業也成為其中的受害者。
為了方便管理,降低環節成本,20年代興起的國家電影服務公司(NSS)接手了海報承制工作,統一給各電影公司供應海報。此後幾十年一直如此。
60年代的裝飾藝術風格海報:007、迷魂記、西北偏北
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電影的主旋律。
這一時期,電影製片廠和明星、觀眾都投身到愛國主義運動之中,電影多以戰爭題材為主,海報亦然。
現實元素再次佔據海報的主流。
有意思的是,和平庸凸顯戰爭的海報內容相比,海報的材料反而更能表現這一時期的特色。
紙張的缺乏,讓很多電影公司不得不將海報印在廢棄地圖的背後。
一面是娛樂,一面是戰火,也是非常的魔幻現實了。
二戰時期電影海報:魂斷藍橋、馬爾他攻防線、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到了50年代,人們逐漸修復了戰爭帶來的創傷,為了尋求安慰和滿足,美國電影充斥著天馬行空的幻想,科幻和喜劇盛行。
海報上增加了越來越多花裡胡哨的圖片,用強烈的色彩和奪目的文字增加看點。
50多年前,《水澆園丁》那種忠於劇情的海報,再次退居二線。
花裡胡哨(?)電影海報代表:雨中曲、龍鳳配、黃昏之戀
60年代,青少年成為美國電影的主流受眾,搖滾電影、動作電影開始流行,許多裸露、暴力鏡頭毫無顧忌的展現在觀眾面前。
動作片海報,通常將少年喜歡的個人英雄主義放於最醒目的位置,身後還伴隨著某種危險的局勢。
70年代,黑人電影興起,海報上開始出現黑人的身影。
像《藍調女士》中的黑人歌手、《猜猜誰來吃晚餐》中的黑人小夥,以及《神探沙夫特》中的黑人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海報第一次「收藏熱」出現。主要歸功於《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系列電影培養了眾多忠實而狂熱的影迷。
80年代後,特效大片成為電影吸金的主流,海報上越來越多的出現了科幻及特效元素。
如今,經過後現代藝術的洗禮,電影海報出現了多種風格的雜糅:明星、觀念、氛圍、設計、劇情。
但總體核心還是「以畫面引導文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CC公司(中文名:標準收藏)。如今我們看到的很多優質海報,都來自於這裡。
該公司成立於1984年,以「影視經典與當代重要電影」為宗旨,修復老電影的同時,結合劇照,用極簡風格,重新製作海報。
其重視劇情,偏向紀實的風格,與1896年的《水澆園丁》不謀而合。
CC公司重新設計的海報《伊萬的童年》、《奇遇》、《浪蕩兒》
歷史總在循環中發展,不斷閃現著當初的某個特徵。
從單純提供電影信息的簡報,到自成一體的獨立部分,海報成為了電影最具象的傳播符號之一。
透過這個小小的窗口,我們仿佛窺見了電影的整個歷史。
這是我和你們的第一次自習,如果你已經看到這裡了,歡迎你跑到後臺攔住我,和我聊聊。
當然,如果以後想和我一起去看世界,長按下面這張圖片,買一張免費的入場門票吧。
ref:電影破事兒——《不知道很正常,知道了會很牛逼的電影海報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