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傑克遜是誰?
你不一定熟知她的名字,但如果你喜歡驚悚小說和恐怖電影,就一定看過《邪屋》或是《鬼入侵》。
2007年,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心理懸疑、恐怖和黑色幻想類」小說獎項正式設立,史蒂芬•金的《噩夢集市》和傑夫·范德米爾的《遺落的南境1:湮滅》都曾獲此殊榮。
她就是著名哥特恐怖小說家雪莉•傑克遜。
在雪莉四十九年的短暫人生中,她一共發表了六部長篇小說,兩部回憶錄和一部短篇小說集。
雪莉還創作了多部童書,至今她優美細膩的文字仍留存在美國中學課本裡。
1946年12月,一名18歲少女的失蹤打破了小鎮平靜的生活。
失蹤少女是當地有名的工業設計師之女,因此這一案件在當地引起廣泛的關注。
自殺、綁架、殺人、邪教各種說法層出不窮,失蹤案成了小鎮居民茶餘飯後的談資。
雪莉•傑克遜則以此案為靈感創作出反映女性社會地位問題的《吊死者》。
本片就是講述雪莉•傑克遜與這樁失蹤事件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反傳統的傳記電影
人物傳記電影大多數是以該人物為主要視角,從他或她的名人軼事入手,劇情或中庸平穩,或跌宕起伏。
但是雪莉•傑克遜這部人物傳記電影卻走了反常規的線路,導演沒有對雪莉•傑克遜的這段軼事採用欲揚先抑或者欲抑先揚的手法,而是憑空創造一個人物——蘿絲。
以蘿絲和她對生活、對家庭的態度為切入點,從一個女性的角度為我們展現另一個女性複雜的內心世界。
這樣的拍攝手法可真是把雪莉•傑克遜架在火上烤了。
《雪莉》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交替出現,有虛有實,既是給一部傳記電影增加奇幻,也是給一部驚悚電影添上幾筆傳奇。
雪莉•傑克遜在1951年創作了《吊死者》,儘管她與丈夫已經結婚11年,但在學校任教的丈夫仍然經常勾搭女學生。
雪莉對這件事卻保持開放的態度,她不反對丈夫在外面沾花惹草,但明確表示豔遇不能打擾自己的家庭。
影片最後,當蘿絲向雪莉說出她丈夫的秘密並暗示女孩失蹤案可能與他丈夫有關時,雪莉並不感到震驚,她不急不慢地吃掉借書單,反而向蘿絲揭露了「莎士比亞社團」的骯髒交易。
雪莉的這一番話,成為壓垮蘿絲的最後一根稻草,蘿絲站在高高的懸崖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化作雪莉寫作路上的墊腳石。
其他方面,例如雪莉患有社交恐懼症,她畏懼本鎮居民,極少出門。
因為長期在家工作,身心都受到很大影響,這些事情在電影中得到了很好的還原。
蘿絲與丈夫是電影虛構出來的人物。
雪莉倒在地毯上神情無助的絕望、在聚會上格格不入的舉動、害怕外出的恐懼、寫不出小說時的焦慮、背負丈夫背叛的痛苦、複雜自閉的內心世界都通過蘿絲帶到鏡頭面前,蘿絲也從一個雪莉生活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最後成為犧牲者。
蘿絲的第三視角為電影多了一份客觀。
每個人都是寶拉
每個人都是蘿絲,或者說每個人都是寶拉。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性別歧視問題還很嚴重。
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在二戰期間還好使,因為男性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女性曾短暫地活躍在社會舞臺上,社會地位也顯著提高。
戰爭結束後,主要勞動力又以男性為主,婦女們重新回到家庭中,繼續擔任洗衣做飯,相夫教子的身份,這讓很多女性倍感壓抑。
那個失蹤女孩——寶拉案件的真實經過我們不得而知。
但在雪莉筆下,寶拉孤身一人,無論在校園還是社會,她都是一個透明人,如同蘿絲和雪莉一樣。
蘿絲在雪梨家中任勞任怨,做飯洗衣的同時還要容忍雪莉丈夫的鹹豬手,和自己老公的無能。
即便是「紐約客刊登過的最罵名昭著的小說」的作者,雪莉也逃不出丈夫對她的冷嘲熱諷,架不住派對上世俗規矩的捆綁。
在聚會上,灑出的紅酒只能輕輕地拍乾淨,不能用力擦,隨時都要保持淑女的形象,這些對女性的刻板的印象和無休止的規矩降低了她們在社會中的位置。
即使是雪莉這樣在社會上佔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女性也要忍受周圍人的冷眼與忽視,更何況那些位卑言輕的無名女性了。
《雪莉》突破常規的傳記電影手法,虛實結合,在人物傳記電影中添加了一絲心理驚悚的元素,大大提高了電影的觀賞性。
右上角星標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得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