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君與鏡中自我

2021-02-09 災梨

在看韓劇這件事上我永遠都處於落後老土不知道what’s going on 的狀態,別人都看星你了我還在看金三順,別人開始迷想你了我才知道都教授是誰。現在也一樣,連《太陽的後裔》都完結了,我還是想扯扯《哦我的鬼神君》以及裡邊的社會學(不要吐槽我看劇的點很奇怪)。

鬼神君在人物設置上比起很多韓劇來說要親民一點,男主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媽媽是大學老師,和妹妹創業開了一家門臉不是很大的創意飯店,自己就睡在餐廳樓上的閣樓裡。女主是鄉下來給男主打工的打工妹,被奶奶撫養成人。離男主的餐廳不遠有一家家庭作坊式不起眼的司機餐廳。司機餐廳店主的女兒就是劇裡的冤死的女鬼。

女鬼死的時候還是處女,以為自己變成了一個處女鬼,必須找到一位「陽八通」的陽氣男才能輪迴轉世而不用孤獨地漂浮在世間變成惡鬼。女鬼在偶然得知男主就是一位難得的陽氣男後決定附在女主(打工妹)身上尋找一切機會靠近男主。


說起來女主和女鬼性格挺不一樣的,女主一出來就是一種內向委靡不振低氣壓的感覺,劉海擋住一張慘白的小臉,病懨懨的沒自信。走路習慣卑微地低著頭,生活中總是不停點頭哈腰說對不起。就因為這樣,誰見了她都忍不住訓叨兩句,反正她也從來不反駁,不罵她兩句反倒像是吃了虧。她總在委屈和自我責怪的無限循環中懊惱著,生活仿佛就是一個沒有出口的死循環。實在受不了了也會給奶奶打電話,聽到奶奶的聲音眼淚就忍不住掉下來了。


女鬼呢,生前是在爸爸的店裡幫忙招呼客人,相對來說性格自信開朗很多,走路蹦蹦跳跳,幹活的時候自我陶醉地唱歌,總是很享受當下,也招身邊人喜愛。過世後她更是明白了人生苦短,想做的事要不惜一切去爭取。


自從她附在女主身上之後,女主(其實是女鬼)的行為變得自信,不再道歉,也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不再任人擺布。很多人(包括男主)都覺得女主精神分裂,還帶他去看了醫生。儘管如此,身邊的人改變了對女主的看法,開始用正眼瞧她,尊重她的感受。


女鬼後來知道自己原來是冤鬼不是處女鬼,決定離開女主的身體去解決冤鬼事物,調查自己到底是怎麼死的啊這些。女鬼離開女主的身體後神奇的事就發生了。女主自己的靈魂醒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尊重。她開始變得開朗了,整個人都從混沌的狀態走出來眼神變得靈動起來。因為身邊人對她的看法的改變,她變得自信了。


我寫這個不是收了女鬼的錢給她打廣告宣傳被鬼附身體驗(「被鬼俯身,改變一生!」,「自從被鬼附完身,氣色變好了,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而是因為女主性格改變的情節讓我聯想到了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提出的「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意思就是,當我們在和身邊的人互動時, 自我意識是建立在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之上。別人就是鏡子, 他們對我們的評價就是我們所感知到的自我。庫利認為自我認知不但不是像笛卡兒所認為的超然於外在的世界,反倒是個人與世界互動的產物。 

劇中女主的行為折射了別人對她的態度。一開始人們用「內向」的眼睛評判貶低她,指責她膽小沒出息傳播負能量。這種指責造就了她的不自信,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可是當人們用「外向」的眼睛重視尊重她時,她的行為就會在和別人的互動中發生改變, 慢慢變得開朗樂觀。回想起來,一開始女主安靜話少,也許不是人家不說,而是她知道說了也沒有人用心聽。

雖然這只是劇中的情節,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生活:很多時候你對自己的認知並不來源於你是究竟一個怎樣的個體,而來源於世界上其他人對你的態度,或者說你受到了怎樣的對待。就像安迪沃霍爾說的,「It’s not who you are that counts, it’s who theythink you are."


那們別人看到的我們是真實的我們麼?鏡中自我是不是我們最初的模樣?鬼知道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怎樣,但是根據查爾斯·庫利的理論,我們會慢慢在和別人社交互動的過程中改變自己,變成鏡中,或者說我們以為別人心中(口中)的模樣。這麼說來,其實我們在不同的環境裡可以變出好多不同模樣,所謂開朗和自閉,樂觀和悲觀,急性子慢性子,大女人小女人等等,都不是某個人與生俱來固有的特徵,而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的觸發下形成的定義或標籤。

很多人轉了學,換了工作或者出了國後都覺得特別難找到自我定位,也許就是對「新鏡子」和它反映出的「新標籤」的不適應吧, 但是我們會在社交的過程中慢慢地習慣這些新標籤,把它們變成自我認知的一部分。我們常說「雞頭」和「鳳尾」的概念想來也是可怕,同一個人,在一個環境中被看作是「頭」,換了個環境卻會被看作是「尾」,隨著「鏡子」的改變自我認知也變得天差地別啊。


我們依賴鏡子來定義自己,鏡子卻總是會變,但這也許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在它變的時候我們最能意識到它的存在。「鏡中自我」的改變讓我們發現人類是多元的,是有無限可能的,而不同的社會境遇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自我定義和選擇。我們傾向於武斷地為很多人貼上了標籤,覺得他們做事太荒唐,卻忽略了他們的處境。如果我們不急著給別人下定義,而是推己及人,把每個人的內心都看作是一個宇宙,就會發現人類都是相似的,只不過我們像蒲公英般被風吹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飄落到了我們現在所處的處境裡。


「鏡中自我」到這就算是扯完了,這部劇我還是挺喜歡的。除了男女主和女鬼外,其他的角色包括居民區的片警,也是男主的妹夫,胖大媽算命神婆徐冰姑(我不得不說她長得好像我初中小飯桌奶奶啊),以及男主飯店的副廚和打工仔們,整日嘻嘻哈哈,在平凡生活中找樂子,演繹了一個韓版的《炊事班的故事》。我不得不說整部劇都很有社會學思考,人物刻畫都非常飽滿,不通過「好人」和「壞人」臉譜化角色,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知道了他們的故事讓我們對他們產生共鳴或同情,體現了是傳說中的「社會學想像力」:將個人的行為和社會背景聯繫起來的思考能力。


相關焦點

  • 鏡中我:遠離別人的看法,突破思維邊界,認識真正的自我
    這種方式呢,稱之為「鏡中我的管理方法」,如果自己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觀念」,那麼就要從他的「自我觀」去激發他,本可以用制度的形式管理,轉移成為「鼓勵」,正向激勵的方式,就會進一步讓一個人得到正向的提升。
  • 【理論】庫利「鏡中我」理論
    l 書    籍:《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鏡中我」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
  • 《愛麗絲夢遊仙境2:鏡中奇遇記》:鏡中的自我成熟
    與此同時,不僅是在探討愛麗絲的勇氣與成長,更是用鏡中的自我到發現自我的過程,強調愛麗絲認識到時間的真諦與逝去的意義。從第一部的「成長」到這一部的「成熟」,影片用鏡子裡的故事告訴我們很多。而當愛麗絲身著中國古式服飾赴會時,又加深了我的好感。這一部最為關鍵的道具是鏡子,「鏡子」是一種隱喻和象徵,還可以指水、母親或他人的目光等。
  • 韓劇收視:《我的鬼神君》收視迎開門紅
    《心情好又暖》自播出後,在水木劇檔期中一直屬於中等排名的作品,之上有SBS《假面》,本周《假面》再次蟬聯水木冠軍寶座,收視率為10.6%,另外KBS2《蒙面檢察官》也將於下周迎來大結局,但自始至終始終無法擺脫排名墊底的命運,收視率也一直在6%以下徘徊。
  • 您就這樣學1 | 概念辨析:鏡中我、主我客我、自我互動理論
    「鏡中我」理論認為,個人行為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或態度是反映「自我」的鏡子。人們彼此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對方。它包括三個階段:1)想像他人如何認識自己;2)想像他人如何評價自己;3)自己對這些想像的情感;「鏡中我」形成的主要機制是傳播。
  • 《愛麗絲夢遊仙境》孩子勇敢或怯懦,源於父母施於的「鏡中我」
    愛麗絲三段式的成長過程,驗證了「鏡中我」效應對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影響。「鏡中我」效應是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的,大意是人對自己的認知來源於外部世界的反饋與評價,這種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以及現實中,家長如何利用該效應引導孩子認識自我,塑造健康真實的人格。一、用「鏡中我」效應分析愛麗絲三段式的自我認知過程1. 「你覺得我瘋了嗎」愛麗絲出現自我懷疑,父親予以肯定和安慰,幫助她建立勇敢自信的「鏡中我」形象。
  • 《oh我的鬼神君》第11集劇情:軟奉和主廚兩人甜蜜升溫
    《Oh我的鬼神君》是韓國tvN於2015年7月3日起播出的金土連續劇,由劉在元導演,楊熙勝編劇,樸寶英、曹政奭、林周煥、金瑟祺主演 。該劇主要講述了原本膽小內向的女主人公被一個因從沒有談過戀愛而無法升天的女鬼附身而引發的一系列爆笑故事 。
  • 李冰冰朱一龍拍攝vogue封面,隔空對視成鏡中的你,登上熱搜
    二登VF的李冰冰將與首度解鎖VF的朱一龍出演微電影《鏡中的你一面清晰的鏡子,代表完整的自我;一面布滿水汽模糊的鏡子,代表迷失掉的自我;一面滿是裂痕的鏡子,代表打破的自我,而這也預示著無限種可能與人生的重組,表達了人對自我的認知都是從清晰到模糊到破碎再到清晰,循環往復。鏡中透露的不同狀態,預示著無限種可能的人生際遇。
  • 李冰冰×朱一龍秋冬大片釋出 演繹「鏡中的你」
    1905電影網訊 日前,李冰冰攜手朱一龍拍攝的《Vogue Film》發布預告海報,11月4日秋冬封面大片「鏡中的你一面清晰的鏡子,代表完整的自我;一面布滿水汽模糊的鏡子,代表迷失掉的自我;一面滿是裂痕的鏡子,代表打破的自我,而這也預示著無限種可能與人生的重組,表達了人對自我的認知都是從清晰到模糊到破碎再到清晰
  • 用一個不成功的減肥案例,告訴你如何從「鏡中我」實現「真的我」
    認為胖子就像別人說的那樣「不值錢」,「不夠好」,那麼你就掉入了「鏡中我效應」之中。「鏡中我效應」,是1902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自己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決定的。
  • 201104 朱一龍新刊《VogueFilm》秋冬封面解鎖 搭檔李冰冰演繹短片《鏡中的你》
    今日,朱一龍新刊《VogueFilm》封面解鎖,朱一龍身著棕色皮夾克出鏡封面,居老師搭檔李冰冰在《鏡中的你》飾演一對闊別十年的朋友,期待兩位優秀演員的強強聯手合作。李冰冰飾演美麗灑脫的策展人L,與朱一龍飾演的藝術家Z分別十年後,因一場名為「Mirror」的藝術展而重逢。
  • 這回換鬼神君被附身?!奇幻浪漫新作《我的鬼神搭檔》
    曹政奭過往曾在《Oh我的鬼神君》擔任男主角,該劇是女主角被靈魂附身,此次改由曹政奭親自挑戰,一人分飾兩種性格,讓人期待其精湛的演技與劇情走向!
  • 朗誦 水中月鏡中花
    文 /流水  誦讀:馬尾  攝影:山丁君那晚,月光如洗,花影婆娑,不由得聯想到《枉凝眉》中的:「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那林黛玉體弱多病,多愁善感,又時常淚流滿面……這樣的鏡中花看似美麗動人,卻是碰不得半點兒的。即便黛玉聰明過人詩書滿腹,也難討得老祖宗和眾姐妹的喜愛,誰願意每日對著一個病態的女子,看她惆悵落淚呢?儘管黛玉與寶玉兩小無猜,兩情相悅,但由於黛玉體質不佳,氣力不足,說話舉止帶著病態,這樣的女子怎能擔當起「二奶奶」掌權理家的重任?而寶玉又是賈家唯一的繼承人,老祖宗含的掌上明珠。
  • 朱一龍新作品,微電影《鏡中的你》,電影大片鏡頭感十足
    朱一龍與李冰冰在楊同坤導演的VogueFilm短片《鏡中的你一面清晰的鏡子,代表完整的自我;一面布滿水汽模糊的鏡子,代表迷失掉的自我;一面滿是裂痕的鏡子,代表打破的自我,而這也預示著無限種可能與人生的重組,表達了人對自我的認知都是從清晰到模糊到破碎再到清晰,循環往復。
  • 墨菲定律:「鏡中我」效應,讀懂之後,與別人相處更輕鬆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了一個理論,他認為我們的自我觀念是在和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是他人對我們看法的反映。因此這個理論也被稱為「鏡中我」效應。這個觀點與社會心理學理論中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相反,指出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也就是「自我觀」,是通過與他人相互作用形成的。比如,「我」向慈善機構捐了五十塊錢,然後通過他人的種種評價和反應,想像他們對我的認識。
  • 猶在鏡中 | 「Is it just me, or is it getting crazier out there?」
    社會底層的渺小人物在陰影中掙扎求生,一個又一個靈魂不斷被社會冷落,這些孤獨的靈魂當中有的選擇了自我消亡,而有的選擇了自我救贖。小丑AuthorFleck亞瑟.弗萊克患有一種極為怪異的精神疾病,這種怪病經常讓他不分時間地點場合不受控制的大笑,笑聲尖厲又令人厭煩,只有不斷服用精神類的藥物才能勉強控制。
  • 愛麗絲夢遊仙境2:鏡中奇遇記之一塊小餅乾引發的世界末日
    今天我要向你們推薦的是由詹姆斯·波賓導演的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2:鏡中奇遇記》,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續集,影片在昨天已經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了
  • 《鏡中驚魂》女高中生遭校園霸凌 走上復仇之路
    記者羅凌筠/綜合報導以色列導演阿薩夫伯恩斯坦(Assaf Bernstein)以紅遍中東的Netflix影集《高牆邊的混亂》闖出名聲,新作《鏡中驚魂》由他自編自導,挑戰恐怖驚悚題材,故事描述18歲的瑪莉亞是個自卑的女孩,她在學校是同學霸凌的對象
  • 心理學:你的愛人不愛你,最好的方式是「自我救贖」
    專欄內容會不斷更新,而購買專欄的朋友可享受現在以及後期不斷更新的全部課程進行深度層次的自我提升學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庫利研究發現,人們總是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自我的觀念,一旦發現自己的行為無法獲得他人的承認,就會自覺地以此為鏡,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性格。
  • 鏡中花水中月,你不再是我的愛人
    無論是鏡中花還是水中月,都是虛幻的景色。我是天真的,出現在不屬於我的故事裡?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我明明是愛你的,為什麼最後會成為陌生人」。我們的話題消失。你的生活不要像《百年孤獨》中第一代家族,丈夫一味追求自我,妻子總總的無奈,兩個人的關係處於不平衡的位置上面。一個人追求詩和遠方沒有錯,錯就錯在另一個選擇眼前的生活,你們倆的世界沒有共同的話題。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倆個人有了共同話題,才能長長久久,可是就是找不到,怎麼辦?第一,嘗試微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