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韓劇這件事上我永遠都處於落後老土不知道what’s going on 的狀態,別人都看星你了我還在看金三順,別人開始迷想你了我才知道都教授是誰。現在也一樣,連《太陽的後裔》都完結了,我還是想扯扯《哦我的鬼神君》以及裡邊的社會學(不要吐槽我看劇的點很奇怪)。
鬼神君在人物設置上比起很多韓劇來說要親民一點,男主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媽媽是大學老師,和妹妹創業開了一家門臉不是很大的創意飯店,自己就睡在餐廳樓上的閣樓裡。女主是鄉下來給男主打工的打工妹,被奶奶撫養成人。離男主的餐廳不遠有一家家庭作坊式不起眼的司機餐廳。司機餐廳店主的女兒就是劇裡的冤死的女鬼。
女鬼死的時候還是處女,以為自己變成了一個處女鬼,必須找到一位「陽八通」的陽氣男才能輪迴轉世而不用孤獨地漂浮在世間變成惡鬼。女鬼在偶然得知男主就是一位難得的陽氣男後決定附在女主(打工妹)身上尋找一切機會靠近男主。
說起來女主和女鬼性格挺不一樣的,女主一出來就是一種內向委靡不振低氣壓的感覺,劉海擋住一張慘白的小臉,病懨懨的沒自信。走路習慣卑微地低著頭,生活中總是不停點頭哈腰說對不起。就因為這樣,誰見了她都忍不住訓叨兩句,反正她也從來不反駁,不罵她兩句反倒像是吃了虧。她總在委屈和自我責怪的無限循環中懊惱著,生活仿佛就是一個沒有出口的死循環。實在受不了了也會給奶奶打電話,聽到奶奶的聲音眼淚就忍不住掉下來了。
女鬼呢,生前是在爸爸的店裡幫忙招呼客人,相對來說性格自信開朗很多,走路蹦蹦跳跳,幹活的時候自我陶醉地唱歌,總是很享受當下,也招身邊人喜愛。過世後她更是明白了人生苦短,想做的事要不惜一切去爭取。
自從她附在女主身上之後,女主(其實是女鬼)的行為變得自信,不再道歉,也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不再任人擺布。很多人(包括男主)都覺得女主精神分裂,還帶他去看了醫生。儘管如此,身邊的人改變了對女主的看法,開始用正眼瞧她,尊重她的感受。
女鬼後來知道自己原來是冤鬼不是處女鬼,決定離開女主的身體去解決冤鬼事物,調查自己到底是怎麼死的啊這些。女鬼離開女主的身體後神奇的事就發生了。女主自己的靈魂醒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尊重。她開始變得開朗了,整個人都從混沌的狀態走出來眼神變得靈動起來。因為身邊人對她的看法的改變,她變得自信了。
我寫這個不是收了女鬼的錢給她打廣告宣傳被鬼附身體驗(「被鬼俯身,改變一生!」,「自從被鬼附完身,氣色變好了,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而是因為女主性格改變的情節讓我聯想到了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提出的「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意思就是,當我們在和身邊的人互動時, 自我意識是建立在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之上。別人就是鏡子, 他們對我們的評價就是我們所感知到的自我。庫利認為自我認知不但不是像笛卡兒所認為的超然於外在的世界,反倒是個人與世界互動的產物。
劇中女主的行為折射了別人對她的態度。一開始人們用「內向」的眼睛評判貶低她,指責她膽小沒出息傳播負能量。這種指責造就了她的不自信,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可是當人們用「外向」的眼睛重視尊重她時,她的行為就會在和別人的互動中發生改變, 慢慢變得開朗樂觀。回想起來,一開始女主安靜話少,也許不是人家不說,而是她知道說了也沒有人用心聽。
雖然這只是劇中的情節,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生活:很多時候你對自己的認知並不來源於你是究竟一個怎樣的個體,而來源於世界上其他人對你的態度,或者說你受到了怎樣的對待。就像安迪沃霍爾說的,「It’s not who you are that counts, it’s who theythink you are."
那們別人看到的我們是真實的我們麼?鏡中自我是不是我們最初的模樣?鬼知道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怎樣,但是根據查爾斯·庫利的理論,我們會慢慢在和別人社交互動的過程中改變自己,變成鏡中,或者說我們以為別人心中(口中)的模樣。這麼說來,其實我們在不同的環境裡可以變出好多不同模樣,所謂開朗和自閉,樂觀和悲觀,急性子慢性子,大女人小女人等等,都不是某個人與生俱來固有的特徵,而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的觸發下形成的定義或標籤。
很多人轉了學,換了工作或者出了國後都覺得特別難找到自我定位,也許就是對「新鏡子」和它反映出的「新標籤」的不適應吧, 但是我們會在社交的過程中慢慢地習慣這些新標籤,把它們變成自我認知的一部分。我們常說「雞頭」和「鳳尾」的概念想來也是可怕,同一個人,在一個環境中被看作是「頭」,換了個環境卻會被看作是「尾」,隨著「鏡子」的改變自我認知也變得天差地別啊。
我們依賴鏡子來定義自己,鏡子卻總是會變,但這也許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在它變的時候我們最能意識到它的存在。「鏡中自我」的改變讓我們發現人類是多元的,是有無限可能的,而不同的社會境遇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自我定義和選擇。我們傾向於武斷地為很多人貼上了標籤,覺得他們做事太荒唐,卻忽略了他們的處境。如果我們不急著給別人下定義,而是推己及人,把每個人的內心都看作是一個宇宙,就會發現人類都是相似的,只不過我們像蒲公英般被風吹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飄落到了我們現在所處的處境裡。
「鏡中自我」到這就算是扯完了,這部劇我還是挺喜歡的。除了男女主和女鬼外,其他的角色包括居民區的片警,也是男主的妹夫,胖大媽算命神婆徐冰姑(我不得不說她長得好像我初中小飯桌奶奶啊),以及男主飯店的副廚和打工仔們,整日嘻嘻哈哈,在平凡生活中找樂子,演繹了一個韓版的《炊事班的故事》。我不得不說整部劇都很有社會學思考,人物刻畫都非常飽滿,不通過「好人」和「壞人」臉譜化角色,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知道了他們的故事讓我們對他們產生共鳴或同情,體現了是傳說中的「社會學想像力」:將個人的行為和社會背景聯繫起來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