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作為國慶獻禮大片,超級豪華的導演、演員以及製作陣容,上映三天就斬獲了近8億票房。
該片由五個短片組成,分別是寧浩導演的《北京好人》,陳思誠導演的《天上掉下個UFO》,徐崢導演的《最後一課》,鄧超和俞白眉共同執導的《回鄉之路》,以及閆非和彭大魔執導的《神筆馬亮》。
五個短片分別代表了中國的五大區域,即東西南北中的地域故事。筆者認為作為一部宏大的主旋律電影,五個短片有褒有貶
全片共同的成功點是塑造了五個不同區域典型的人物形象,呈現出各自的地域特色
《北京好人》葛優飾演的張北京,耿直熱心但也有一些小市民的小算盤心理。
為了幫助親戚治病但又不願意親自掏腰包,竟然想出用自己的醫保卡替親戚治病的歪招。兩人在醫院的「移花接木」自然笑料百出,陰差陽錯的張北京差點就被迫無病走上手術臺。
最後兩人的自作聰明被醫院和警察識破,親戚一人抗下罪民,張北京最後也自掏腰包為他治病。故事的最後峰迴路轉,回到村裡卻從親戚老婆那裡得知原來自己有農村社保,讓人啼笑皆非。
《天下掉下個UFO》裡的黃渤是個愛搞發明創造的地方網紅,一口黔西南口音瞬間帶入貴州苗寨的民族風情。黃渤的「UFO」無意間變成了拉動旅遊的黃金招牌,《再進科學》欄目組對地方的考察中雖然揭露了UFO的假象,但也帶來了科學的力量幫助渴望發展的當地人民走上科學發展的正確道路。
《回鄉之路》的鄧超飾演的是一個看似愛說大話,極力討好帶貨網紅的「假大空」,但實際是為了整治西北沙漠環境而無私投入的本地企業家。愛吹牛好面子的農民企業家形象栩栩如生,更反寸了他做實事為家鄉的樸實無華。應了那句,貌似卑賤者不見得卑賤。
《最後一課》和《神筆馬亮》的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範偉飾演的老老師是建設家鄉的第一代代表,對學生的教育和對家鄉的濃厚感情似乎傳承到了沈騰飾演的馬亮那裡。老一輩退下了,而馬亮這樣優秀的年輕人接過棒子投入到家鄉的建設當中去。
五個故事主題鮮明,不同家鄉的元素也表現得非常精準。但是要從專業電影的角度來解讀這部獻禮大片,自然有很多差強人意的地方。
比如大多數人最喜歡的《神筆馬亮》,故事輕鬆幽默,劇情設置巧妙但卻老套,跟所有開心麻花的劇本一樣。一開始設置一個矛盾的背景,老婆以為馬亮在國外進修,所以馬亮不得不在建設農村的同時拉著整個村子的人對老婆「瞞天過海」。觀眾在這樣的全知視角下,兩邊的對比情況自然而然產生喜劇效果。
但是,這樣的表現方式是非常戲劇化的,是屬於舞臺劇的,電影感極差。簡單的理解,大家可以試想,這個故事直接在劇院演出來是不是效果不會有任何差別?這是我比較失望的地方,電影不是相聲小品和舞臺劇,它應當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語言和設計。
另外,幾個短片都關注於民生,卻只在生活的表面淺嘗輒止,雖然作為主旋律電影會對創作帶來一定的限制,但是對比起來《北京好人》在表現整個宏觀主題的基礎上,巧妙的醫院環節以及人物之間的對話,仔細品味(大家去看正片不方便拆解)都有嘗試拋出對上對下的一些思考。所以寧浩導演的處理告訴我們,創作無論有什麼樣的限制,總能找到可以調整的地方去實現創作者的意圖,展現表達的多義性。
說歸說,我看的時候笑得最開心的還是《北京好人》和《神筆馬亮》。
對了,還有一個我自己認為的彩蛋細節。
《天上掉下個UFO》中,彭昱暢飾演了黃渤的青年時代,我當時就覺得彭彭的顏值被黑了,哈哈。
可是……你們看
關注我 一起快樂的解讀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