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互聯創始人&CEO馬震在6月23日華為雲與計算南京峰會上表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第一波浪潮是大型製造企業對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網際網路和IT行業推動企業通用應用上雲,而低門檻、易部署的生產場景應用是當前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最薄弱的地方。未來一定會崛起一批集合製造、軟體和網際網路三個關鍵要素的第三方平臺公司,服務以離散製造為主的成長型優質企業,圍繞效率、品質和創新的提升創造價值。中國每個工業園區都需要建設一個符合當地產業特色、持續本地運營、提供全價值鏈服務生態的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2020年6月23日,以「進而有為」為主題的「華為雲與計算選擇不凡城市峰會2020」,首站正式在南京開啟。在開幕式主論壇上,蜂巢互聯創始人&CEO馬震做了「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趨勢與實踐」的主題演講。
製造業轉型需求與信息技術加速滲透共同催生工業網際網路
過去製造業的發展主要在生產效率的提高上,自動化普及後產生了大量的設備數據,以及人的數據、應用的數據,既有縱向的上下遊產業鏈的數據,也有橫向的業務流的數據。而像用戶需求分析、生產過程優化、數字營銷等對管理層的決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個性化訂單等柔性生產模式也越來越廣泛。過去10年也是數位化飛躍發展的時期,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是典型代表,所以說製造業轉型需求與信息技術加速滲透共同催生工業網際網路。
GE在2012年首次提出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往前算上物聯網、雲計算大概10年的時間,所以可以說物聯網是工業網際網路的起點,總結看有幾個浪潮,首先是大型製造企業對工業物聯網技術的快速應用,大家都熟悉的數十萬的設備連接數量,其次是來自網際網路和IT行業推動企業上雲的浪潮過去兩三年也波及到了製造業。最後我們也看到幾乎所有的大國都提出了新的國家工業戰略,德國4.0、新工業法國、日本互聯工業。
工業場景應用是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最薄弱的地方
從中國產業政策的變化也能看到對工業網際網路推動的過程,從最初強調網際網路的創新作用到關注工業場景再到提高到國家戰略的核心位置,去年工業網際網路第一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到今年的新基建。大家可能也都記得18年百萬APP培育計劃裡提到截至2020年培育30萬個工業APP,一個月前工信部剛剛公示的優秀APP是125個,現在大家都明白了低門檻、易部署的工業場景應用是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最薄弱的地方。
大家知道工業網際網路三個核心要素,網絡是基礎、安全是保障、平臺是核心,5G和標識解析都屬於網絡層面,安全今天也不展開,我們重點看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向下的邊緣層接入設備,形成平臺的設備數據基礎,雲平臺提供強大的算力、存儲和數據共享,工業PAAS是平臺核心能力的集中體現,將工業機理沉澱為模型,實現數據的深度分析,為SaaS 層提供開發環境,微服務等創新功能,工業SaaS即工業APP,形成了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最終價值。PAAS和SaaS可以統稱為工業雲服務,所以我們也可以把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簡單分為工業物聯網、通用雲平臺和行業雲服務,因此第一波的平臺公司主要是製造類企業的信息化公司、自動化企業、網際網路企業、IT/軟體企業構成。
從目前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的發展階段也體現了這一點,主要還在傳統的設備管理服務領域,這是製造企業最直觀也最傳統的需求,因為製造企業天然關注設備的利用率故障率等直接影響生產的指標。我們認為未來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一定會在業務流程效率和產業協同創新領域有非常大的空間,除了核心工業軟體如研發設計的短板需要假以時日以外,大量生產環節協同的增量價值也非常大,主要是以下四個方向,面向工業現場的生產過程優化、面向企業內部業務流程數位化和智能化、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與服務、面向社會化生產資源優化配置與協同。我總結一下就是工業網際網路經過8年的發展,仍然處在初期,應用是平臺價值最終體現、未來5G應用場景80%在工業網際網路。
普惠工業雲解決方案服務中國製造企業的數位化轉型
蜂巢互聯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製造雲(zhizaoyun.com)起步於2015年,定位是工業PAAS和行業SAAS生態,提供普惠工業雲解決方案服務中國製造企業的數位化轉型。目前有130萬個人用戶和14萬企業用戶,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製造大省,除了工業APP以外,我們提供了40餘萬種的數位化資源,累計達到了5千多萬的下載量,2月份我們開設了口罩機專區,累計下載量達到近30萬次,也許中國新建設的口罩工廠就是參考了製造雲平臺提供的設計圖紙和零件庫資源,平臺匯聚了近2萬名工業領域的專業人才。
去年我們在南京成立了全國研發中心,我們與華為合作建設了江蘇省工信廳的兩化融合平臺,目前正在為江蘇100家重點製造企業開展工業網際網路應用提檔升級的服務。
結合江蘇產業特色,利用華為在5G、雲平臺、人工智慧、大數據領域的底層技術框架,結合蜂巢互聯對零部件行業數位化應用的能力,正在建設5G+汽車零部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目前平臺覆蓋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管控、設備連接和數採、場內物流、售後營銷等領域的數位化解決方案,過去1年已經服務江蘇零部件企業近百家。
我今天也很高興地宣布蜂巢互聯會持續投入到華為鯤鵬生態,我們已經率先完成了生產環節數位化應用適配鯤鵬的前期工作,接下來我們還將加大基於鯤鵬架構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研發投入。
蜂巢互聯的思考
圍繞製造企業的效率、品質和創新三個方面創造價值
大家都知道消費網際網路核心是面向消費者的營銷環節的創新,電商、微商到直播,過去20年中國製造的本質是做規模和賣出去,製造需要回歸競爭力本質的提升,而工業網際網路是面向企業圍繞效率、品質和創新三個方面創造價值,美國、德國、日本堪稱製造立國的代表,美國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德國靠的是對質量宗教般的虔誠,而日本精益生產文化的精髓是效率,中國隨著人力、物流、材料成本的上升,消費周期和國際環境的挑戰,我們首先急迫地要解決效率問題,網上一位德國生產總監總結了在中國工廠的151個浪費行為,所以我常講減少浪費提高效率就是工業網際網路最迫切的應用場景。
重點是成長型的優質企業,助力中國製造企業結構從啞鈴型到橄欖型的轉變
第一波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源自流程型大型製造企業的信息化公司,利用集團供應鏈的影響力,本質上還是服務集團,我預測未來一定是服務以離散製造為主的中小企業,尤其是成長型的優質企業,他們的顯著特徵是有了基本的信息化基礎比如ERP,產值規模達到1億左右。今天疫情後國際形勢帶來對兩頭的擠壓,缺乏競爭力或依賴低成本的企業加速淘汰或外遷,大型企業承擔國家使命,我們各地的產業政策應該從重招商到關注本區域優質存量企業的轉型發展,我們期待江蘇能像德國一樣,二三十年以後能夠擁有數千個隱形冠軍。
平臺同時要具備製造、軟體和網際網路的能力,是集合關鍵要素的新物種
流程型大型製造企業的信息化公司受制於自動化和核心軟體能力的缺失,還有體制的原因,優勢在於集成和定製開發,中國在財務類、管理類有很多優秀的軟體公司,但對於工業數位化場景的沉澱不足,網際網路企業缺乏對TOB商業模式尤其是龐大分散的工業核心場景的理解。未來一定會崛起一批第三方平臺公司,重要特徵是同時具備製造、軟體和網際網路的能力,在工業細分領域的沉澱是基本能力,和其他領域不同,工業軟體不僅僅是工具,是將特定工業場景下的經驗知識以數位化模型的形式積累沉澱下來,網際網路平臺能夠更有效地抵達和持續連結客戶,發揮規模優勢。這三點對優秀的第三方平臺公司缺一不可,所以我說是集合關鍵要素的新物種。
未來的工業園區都需要建設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中國的工業園區經過二三十年的歷史,創造了很多的模式,在華為和運營商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中國很快將建成全世界最好的5G網絡、無處不在的雲,未來每個工業園區都需要建設一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規劃的原則應該是符合當地產業特色、持續本地運營、提供全價值鏈服務生態,為什麼這麼講,園區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一定是要提供符合本區域行業的應用才會對企業創造價值,持續的本地專業運營是保障,全價值鏈服務生態才能幫助企業持續開展數位化轉型,包括本地的高職都應該參與進來壘實數位化人才的基礎。
數位化是基礎,精益診斷是開展數位化的前提
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需要成長的周期。而工業技術的發展是不可分隔的,數位化是基礎也是短板,尤其是生產環節,工業網際網路就是在這條「數字主線」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通底層設備到上層系統應用之間的信息流。而持續的精益診斷是開展數位化的前提,因為數位化轉型本質是一場變革,業務運營優化和產業協同的過程,還有可能引發組織形式的變革。傳統的大企業上百萬的診斷諮詢和低成本診斷都不是企業需要的服務,診斷需要給出完整的問題樹和改善的路徑規劃和投資回報分析。
應用應以改造實施難度和投資效益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
應用以改造實施難度和投資效益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我們的建議一次數位化改造項目線上線下交付周期不超過兩個月,投資回報最多不超過兩年。
堅持開放合作的生態,創造一個公正、平衡的機制
沒有生態的平臺是沒有生命力的,公正、平衡的機制是關鍵,公正就是圍繞客戶價值創造的利益分配,平衡就是生態夥伴各自的優勢都能充分地發揮,同時我認為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應對複雜形勢最好的底線思維,當然也包括工業領域。
堅持由簡到繁、以淺入深,實現的關鍵是人
人不僅僅是人才,更是理念、認知,在工廠我常常看到老一代創業者、老廠長們,他們的堅持令人感動,也遇到很多從英國澳洲回來的二代接班人,我不擔心他們應對新一輪挑戰的勇氣和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我也聽到很多過去十年二十年最優秀的人都去做電商、網際網路金融和直播了,年輕的務工者騎著快樂的小摩託奔馳在大街小巷裡,對於行業人才缺失我並沒有過分的焦慮,總會有個周期。我更擔心,整個社會對製造強國的理想太激進,面對困難太保守,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很容易造成兩極化,要麼期待解決所有的問題,要麼碰到一點風險就縮回來。所以由簡到繁、以淺入深,實現的關鍵是人。
2020年的疫情註定對我們所有人都將是難忘的,過去幾個月我在各地看見了優秀的企業家在加快數位化轉型的步伐,看到產業政策更快更有的放矢的推出,我對江蘇製造繼續引領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充滿信心,當然也對華為應對挑戰和繼續作為產業生態龍頭的作用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