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活著就是勝利!」向死而生,活著就好,壯士出徵前如是說。縱觀全片,影片敘事風格更多壓迫感和緊張的氣氛,全片溫暖中不乏憂傷,冷寂中亦有暖意。影片絕佳的視聽效果和生死搏命的故事讓人淚奔。
就管虎這部《八佰》中的影像表達來看,這部影院復工後上映的首部華語商業巨製不僅僅是一部戰爭片,更是一部深刻探討人性主題悲天憫人的大電影。
耐人尋味的是,導演管虎這部倍受矚目的電影片名叫《八佰》,而非《八百》,這本身就是在詮釋影片「人性」化這一精神命題。相比他片,這部電影所關注和著眼的並非「八百」這個簡單的數字,而是這個數字背後真實發生過的故事,活生生的人,乃至深刻到骨子裡悲欣交集的人性。
針對這點,管虎導演在其個人日記中如是寫道:「佰,古人軍隊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佰,數字『百』之所以大寫,主要是因為旁邊的『人』。」
在《八佰》中被戰爭裹挾的底層戰士群像,他們有掙扎,有牽掛,但大敵當面,儘管原因不一,但紛紛捨棄小家挺身而出。可以說,在這部影片中,每個人都是普通人,但每個人都是英雄,每個人都是勇士,面對艱難的命運選擇時,他們可能猶豫過,彷徨過,但在隻身赴死壯士們的感化下,從剛開始的漠不關心和冷漠,到最後熱血燃燒,積極助戰。
你知道嗎?中國人看起來可能像一團散沙,但到了國家民族危難之時,每個人都會同仇敵愾,散發出希望的光芒。
1937年10月,「淞滬會戰」進入尾聲,為掩護主力撤退,謝晉元率400多人加強營固守上海,為壯大聲勢,對外宣稱800人。
彼時,位於上海靜安區蘇州河西岸的混凝土建築——「四行倉庫」則成為固守據點。因為這些貯存承大量食物、救護用品、槍枝彈藥,牆壁是厚實的混凝土,坦克炮彈很難穿透。10月27日,天色微亮,敵軍發起猛攻。
此時,「四行倉庫」西北面被日軍佔領,東南面則是英美租界,「四行倉庫」成為光明和黑暗的交界處,河的這邊面對生命,河的另一邊面對生活。南岸是光明,北岸就是黑暗;南岸是生,北岸就是死。日佔區內,生靈塗炭,宛如地獄。租界之內,歌舞昇平,恍若天堂。嚴格地說,53米之外,坐在租界窗前喝著咖啡就能觀賞真槍實彈的戰鬥。
在這場「現場直播」的戰鬥中,上海市民隔著蘇州河目睹了戰鬥全過程,用自己的方式,聲援守軍。而八百壯士歷經四個晝夜的血戰之後,接到撤退命令,殺出重圍,退入租界。
相比其他影片,《八佰》無疑是一部製作精良內容考究的大氣之作。該片中的「四行倉庫」,準確還原出80多年前的歷史鏡頭。國難當頭,家國大義,每個人都挺身而出,發出「誓以我命固我土」的吼聲。影片中,八百壯士乃至每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克服內心的驚懼,散發出人性之光。
影片中的謝晉元,很容易讓人想起張自忠,彼時,張自忠將軍戰鬥到最後一刻,倒在為之流血的北平土地上。而在上海,謝晉元戰鬥到最後一刻,退入租界,最後遇剌身死。他們就是民族之魂。向死而生,是一種勇氣,以身赴險固我土,更多民族大義,《八佰》也不僅僅是一部具有紀實風格的戰爭片,更是一部悲天憫人的「戰爭啟示錄」。英雄無名,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