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東吳孫氏以江東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
……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你看過嗎?
今晚,我們通過音頻+文字
一起重溫經典著作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也是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名本,表字貫中,籍貫山西太原。他經歷了元末大動亂,在農民起義中,跟隨張士誠擴大了眼界,豐富了生活知識和鬥爭經驗,為他後來創作《三國演義》奠定了豐厚的生活基礎。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全國之後,文化思想上進行嚴加控制,對知識分子採取高壓手段,羅貫中不打算走科舉升官之路,於是拿起筆來寫小說。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但現在傳世的除《三國演義》外,只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三部小說。
《三國演義》大致上以陳壽《三國志》的歷史史實為基礎,從漢末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太康元年(280年)三國統一為止,描繪了公元三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黃巾起義爆發後,經過激烈的角逐,中原逐漸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佔據了中原地帶;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以「光復漢室」為旗號,以「聯吳抗曹」為基本方針,在赤壁之戰中迫使曹操北還,勢力逐步發展壯大;東吳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孫權執政時期,實力足以與曹操、劉備抗衡。
此後,三國爭奪戰層層展開。先是孫權乘關羽和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於孫權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漢自立,定國號「魏」。劉備建立蜀漢,親徵江東為關羽報仇,結果孤軍深入,以失敗告終。其後,孫權建立吳國。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七擒孟獲穩定了後方。後六次伐魏,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死軍中。後主劉禪無能,致使朝政腐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曹魏政權在曹丕死後,大權落入司馬氏之手,最終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先滅蜀漢,後亡東吳,三分天下至此重歸統一。
與史書《三國志》重在寫實不同,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主觀性較強,處處體現「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清代學者章學誠說它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羅貫中以儒家政治道德觀念為核心,演繹了這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劇。
《三國演義》採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淺近文言,明白流暢地把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具體表現在:
一、《三國演義》成功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作者往往借人物自身的言語行動或通過周圍環境渲染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奸詐,一舉一動好像都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處不帶天真而莽撞的色彩。藉助烘託氣氛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三國演義》運用得相當成功的一個表現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僅僅通過「聲如巨雷」的三次大喝,便使張飛威武勇猛的性格活龍活現,其實,張飛不過孤身一人「怒目橫矛,立馬橋上」而已。書中所有的人物描寫都沒有很多的精雕細刻,而是依靠粗線條的勾勒,環境氣氛的渲染,使人物神態活現,形象栩栩如生。
二、《三國演義》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寫了那麼多戰爭,讀者並不覺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於羅貫中寫出了每次戰爭的特點以及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三國演義》所寫的各次戰爭彼此關聯照應:官渡之戰,曹操統一華北;赤壁之戰,決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戰,鼎足的局面開始向統一轉化。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這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並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充分體現了戰爭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在寫戰爭的同時,羅貫中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
三、《三國演義》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這部小說的時間跨度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在結構的安排上有很大困難。羅貫中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鬥爭為主線展開描寫,故事情節前後連貫又精彩曲折。複雜的歷史事件被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
《三國演義》以七十五萬字的規模,開創了將斷代史實演繹成為長篇小說的先河,並且取得了空前成功,官府、書商等紛紛出資刻印出版,成為當時的暢銷書。許多文人模仿《三國演義》而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也如雨後春筍般爆發出來,形成了演義系列小說創作的高潮。這類小說是深受《三國演義》的直接影響的衍生物,不僅在取材上與《三國演義》相似,而且其思想內涵、人物形象等的塑造也頗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直至今天,各種歷史演義小說依舊不斷問世,足以證明《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力。
《三國演義》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國讀者的歡迎。早在明隆慶三年(1569)已傳至朝鮮,自日僧湖南文山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編譯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國志》之後,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本國文字的譯本,《三國演義》風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被稱之為「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而《大英百科全書》則稱羅貫中為「第一位知名的藝術大師」。總之,《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對後世文學有著不容忽視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