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如此持久,像蝸牛充滿耐心地移動;快樂如此短暫,像兔子的尾巴掠過秋天的草原」 —柳德米拉的墓志銘
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是戰爭最為激烈的地方,空中是戰機與戰機的搏殺,海上是軍艦與軍艦的怒吼,地面是鋼鐵與鋼鐵的碰撞。數以千萬計的軍人相互間用大炮、用坦克、用機槍,將對方鮮活的軀體撕碎,將滾燙的鮮血一次次澆灌俄羅斯廣袤無垠的土地,戰爭的激烈程度在人類千年的戰爭史上空前絕後。
戰後,前蘇聯、俄羅斯都有多部戰爭題材的電影對這場戰爭進行回顧,《女狙擊手》就是其中一部以女軍人的親歷來反思這場戰爭。劇本是以蘇聯女英雄、狙擊手柳德米拉的真實故事加以改編的,講述了她在二戰中的傳奇經歷。
戰爭爆發前柳德米拉正在大學讀書,穿著「散發著香草味」的布拉吉,無憂無慮走在陽光照射下的校園林蔭道上,整個人熠熠生輝。但戰爭爆發了,在父親的要求下,她走上了戰場,在拒絕成為一名護士後,她成為蘇軍2000名女狙擊手中的一員,並以狙殺309名德軍的驕人戰績,震驚了蘇聯,同時也震驚了世界,美國媒體稱她為「死神女士」。
對柳德米拉來說,一場戰爭就使她在猝不及防時,從校園女神轉瞬變為殺手。
有人說「天才不是別的,而是辛勞和勤奮」,認為這純屬忽悠。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要相信有些人在某方面有著超越常人的天賦,一旦被發掘,平常人在這個領域所取得的成績,在他們面前都不值一提。正如:真正的畫家一定具備天賦,否則付出百倍辛勞也只能成為畫匠;真正的歌唱家也一定具備天賦,否則喊破嗓子你也就是在卡拉OK廳裡自娛自樂;愛因斯坦、霍金獲得的成就,不是誰努力就能達到。柳德米拉就是這樣一位常人無論付出什麼樣的努力都達不到的天生狙擊手。
首次射擊成績就是優秀。劇中柳德米拉的第一次射擊是因為與男生們的打賭,在那些已有射擊經驗的男生嘲諷下,初次拿槍在手的她沒有惶恐和躁動,而是冷靜、沉穩、專注,五槍四十七環,第一次射擊就是專業射手多年訓練的成績,讓人為之瞠目結舌。
上了戰場沒有打不中的目標。面對德軍坦克的進攻,蘇軍多是靠直瞄炮和反坦克手雷進行反擊,但是效果不佳,在看到一個個戰友犧牲在坦克的肆虐之下時,她問自己的老師,一個狙擊手能否阻擊坦克進攻,在老師回覆說:可以,但要兩次射擊連續擊中坦克的觀察鏡,這樣才能用第三槍擊中駕駛員,從而阻止坦克的進攻。這樣的狙擊方式可以說是聞所未聞,如果能做到,那就是神一般的射手,但是柳德米拉做到了,而且是在戰友的鮮血灑滿臉上時。
柳德米拉,天才的射擊者。
戰勝教官。要成為一名狙擊手如果不擅長偽裝,被敵人一眼識破,那就不是去狙擊敵人,而是敵人的活靶子。偽裝是狙擊者的必修課,柳德米拉在這方面再次顯示了她天才的一面。訓練營裡就她一個在偽裝訓練中沒有被教官發現,其實這就意味著她與教官的對決中,擊敗了她的教官。天才就是與眾不同。
力壓對手。憑藉超強偽裝術,她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幹掉30多名德國狙擊手,要知道狙擊手的爭鬥,多數是靠偽裝取勝,在這方面她的天賦盡顯。能幹掉如此多的狙擊手,意味著她在狙擊領域裡,已是站在頂端的獵食者。
射擊的天才再加上天才的偽裝者,還是一個女人,如果沒有戰爭,她會去做什麼?會是一個教授,還是一個歷史研究者,在那些領域,她會比在戰場上更為出色嗎?這些我們無法假想,我們知道的是,她是人類戰爭史上最為出色的女狙擊手,一個為戰爭而生的女人!
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有句詩說「那個少年不多情,那個少女不懷春。」
柳德米拉是一個出色的狙擊手,同時也是一個有著浪漫思想的妙齡少女。在她不到一年的戰爭歲月裡,她與她的兩個搭檔產生兩段纏綿悱惻的戀情,有的人可能會不屑地想短短一年就有兩段,太隨意了吧。但,戰爭中的戀情與平時截然不同,往往是愛戀之花還未開放就驟然凋謝;戰爭中的時間感受也與平時差距甚遠,戰爭裡的一分鐘有時候會比你一年還長。
柳德米拉的兩個戀人都在她的身邊犧牲。看到戀人鮮血流在自己的身上,看到戀人的生命在自己身邊慢慢的消失,她還不能盡情的哭泣,她還要拿起槍去與敵人生死相鬥,這需要多麼強大的神經去支持她。
可憐的柳德米拉,所珍視的愛情,她還沒來及深深去享受、去滋潤,還沒來及無所顧及地釋放少女的浪漫情懷,就這樣被戰爭之神的鐮刀輕鬆收割,雖然她能幸運的走下戰場,保全了生命,但是那些精神上的痛卻與她終生相隨。
柳德米拉是「死神女士」,但更多的是一個愛美的女生。筆挺的軍裝能夠顯示她女狙擊手的颯爽英姿,但是一件花裙子更能展現她的少女情懷溫情。
做客白宮時,羅斯福夫人送給她一條花裙子,她在走出戰場後就消失的笑容,頃刻之間又回到她如花的臉上,象星星一樣燦爛。此時,她不再是一個戰功顯赫的軍人,她又回到自己在大學讀書的年代,那個穿著漂亮衣服,露著燦爛微笑的校園女神。
戰爭讓她成為一個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殺手,但是嚮往和平、嚮往美好生活的心卻永駐在她的心裡,她還是那個陽光美麗的女大學生。
「戰爭不單單包含死亡,它還包括活下去。如果你不弄清它是什麼,它會殺了你。」
初上戰場的柳德米拉和所有新兵一樣,都是在恐懼的戰慄中、在身邊戰友們被敵人屠虐後的憤怒中慢慢成長。在最初的恐慌、復仇的激情過後,「活下去」成為每個戰場上士兵的最高目標。沒有生命,所有的信仰都將隨風而去。
戀人犧牲了,短暫的悲痛對她都是奢侈,保全生命才是第一目標。哀悼戀人,追憶和戀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那都需要「活下去」後才能思考。
戰場上的柳德米拉是強者,也是弱者。軍方由於宣傳的需要,讓負傷後的柳德米拉,手持狙擊步槍拍照,傷痛讓她露出痛苦的表情。為戰爭而生的女人終究還是一個年輕的少女,不是沒有痛苦、無所恐懼的機器。
離開戰場,年輕人的活力讓柳德米拉很快就恢復了身體的傷害,但是對戰爭的恐懼依舊沒有治癒。廚房裡一隻平底鍋掉落在地,金屬的碰撞聲,讓她似乎又進入戰場。本能的、迅速的躲在牆角,身體不由的瑟瑟發抖。心理學家稱柳德米拉的這種反應為創傷後應激障礙,此病的一個特點就是:某種與戰爭時對她造成嚴重傷害的聲音或者是氣味,甚至是新聞報導都有可能觸發起她的應急反應。這一切都說明她對戰場心存畏懼之心,戰場的殘酷已經在她的心裡留下無法抹去的烙痕。
戰爭雖然是結束了,但是她的心理還未走出戰爭陰霾。戰爭在柳德米拉心理上留下的創傷,何時能夠撫平,誰又能知道?
此片不同於好萊塢的戰爭片都是大製作,戰爭場面宏大,電影畫面逼真。這部片子是一部小製作的電影,故事情節簡單,戰爭場面也談不上恢弘。但是導演卻成功的通過柳德米拉這個蘇聯英雄的故事,讓看過此片的人能夠深刻感觸到戰爭的殘酷。參與戰爭的人,或是不幸死於戰爭的屠虐,事跡、英名無人知曉;或是有幸走出戰場,心理也將飽受摧殘,如同柳德米拉。
@風的節奏想說:柳德米拉是一個為戰爭而生的女人,她的天賦讓她成為戰場上的頂級殺手,她的光彩在戰場上讓人炫目。但是惟願她所有的狙擊手才華被埋沒,去做一個平凡的教授、一個平庸的歷史研究者,在和平年代穿著她喜歡的衣服流連在街頭,在花叢中與戀人攜手私語漫步。
不希望她去做一個盡顯她天賦,讓她光彩奪目,人人為之敬仰的不冷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