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戰神:巴霍巴利王》預計將於6月搶灘中國電影暑期檔。作為一部投入空前、反響空前的印度神片,觀影前即使不沐浴更衣薰香齋戒,也不妨稍作了解、稍漲姿勢:
【巴霍巴利是誰?】
巴霍巴利一名原意為強壯的手臂,故此前也被譯作「力臂」,其人是印度古老宗教耆那教初祖——勝者第阿底那它祖師之子。
巴霍巴利自恃勇力,和他的兄長婆羅多爭奪王位,並在贏得三場比賽後得到了王位。但是王位到手之後,他突然覺得內心難以平靜,並放棄王權,進行苦修,最終成為耆那教的「成就者」(Siddha)。
傳說中,巴霍巴利曾經站立不動,連續冥想了一年時間,直到獲得明悟。冥想期間,藤蔓沿著他的腳向上攀援生長,這一畫面凝聚在了他的造像裡。印度卡納塔卡邦有一尊高達17.4米的十世紀的雕像,表現的正是這一形象。
【並非寶萊塢】
《帝國戰神:巴霍巴利王》的拍攝同時使用了泰盧固語和泰米爾語,導演S. S. Rajamouli本人是泰盧固語的導演,因此電影牽出了一個很多人感到陌生的詞彙——泰萊塢(Tollywood),即泰盧固語電影。
事實上,除了使用印地語的寶萊塢外,印度擁有大量使用地方語言的地方電影產業。與寶萊塢電影盛行的「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浮誇相比,其他地方語言的電影在挖掘現實上更為用力。遍布全印的數十個語種的電影產業共同構成了印度龐大的電影景觀。
【投入破紀錄】
《帝國戰神:巴霍巴利王》分上下兩部,其中即將在中國上映的上部投入達到12億盧比(約合1800萬美元),下部擬於2017年上映,影片總投入預計35億盧比(約合5200萬美元),號稱印度迄今最貴電影。
如果,非要拿個中國電影作類比,那麼就是當年的《英雄》。《巴霍巴利王》匯聚印度諸多一線明星,在海德拉巴的一個電影城拍攝了近400天,僅劇本、服裝和藝術設計等前期製作就耗時約兩年。
【宣傳各種破紀錄】
製片方在電影宣傳上煞費苦心,推出獲吉尼斯官方認證的世界最大海報,達50000平方英尺(約合4645平方米)——大半個足球場,並還舉辦了電影相關的Cosplay大賽。
此外,製片方還充分運用社交媒體平臺,電影在社交平臺「臉譜」的頁面獲得超百萬個贊,電影預告片在「優兔」上衝破了千萬次播放。
【驚天票房】
影片上部2015年7月10日在全球4000塊屏幕同步上映,上部首映當天僅印度境內票房收入就達6億盧比(約合900萬美元)。影片上部最終超過50億盧比(約合7480萬美元)的印度境內票房收入在所有印度電影中排名第一、超過60億盧比(約合90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在印度電影中排名第三。
首映當天,記者分別在下午和晚上兩次前往孟買的一家電影院觀影,電影的很多場景惹得影迷狂熱叫喊,口哨聲分貝之高有時還壓倒了電影中的對白。
在電影的誕生地海德拉巴,由於網上訂票的觀眾太多,影院訂票系統數度崩潰。許多影院門前冒出影迷排隊的長龍,一些影迷為了更早看到這部電影而爭相搶票,混亂的局面導致當地政府不得不出動大量警力維持秩序。
【溢美之辭】
電影預告片發布之後,好萊塢影評人格雷斯·蘭道夫即被這部電影吸引,錄製了一段超過18分鐘的視頻推舉該電影。她說,通過這部電影,印度電影走出了本土,開始參與全球影院的統治權的競爭。
電影上部發布後,在IMDB的評分一度衝到9.5分,現在仍穩定在8.5分的高分。IMDB上排名最靠前的一條評論讚賞電影卓越的技術和視覺效果,並稱這是「必看的電影」、「迄今最好的印度電影」。
拍攝地引來大量粉絲圍觀
《印度時報》報導說該電影是印度對美國大片《斯巴達300勇士》的強力回應。在社交網站的留言中,印度網民對《帝國戰神:巴霍巴利王》推崇備至,讚賞其史詩級的場景和特效,稱其為屬於全印度的電影,「標誌著印度電影的新紀元」。
【戰爭場面感人】
電影中的戰爭場景非常惹人注目,其鋪張華麗幾乎可以與印度大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描寫相比,如果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燃」。
電影為拍攝戰爭場景花費了超過120天,動用了2000名群眾演員,其中超過1000人穿著完整的士兵服裝。由於運用了大量繁複的服裝和武器,攝製組還計劃在海德拉巴建立這些武器和服裝的博物館。(記者佘勇剛,編輯林晶,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