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條「京津冀手機長途漫遊費將在8月1日正式取消的消息」佔領朋友圈,引起大家廣泛關注。據稱,三大運營商均已向三地省公司發出通知要求做好方案和支撐工作,部分運營商系統改造已完成。取消漫遊費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提起,這一次是否真的能夠實施?對於消費者、運營商又將會有怎樣的影響?
儘管「8月1日京津冀將取消手機長途漫遊費」的消息已傳的不亦樂乎,但記者在採訪河北移動和河北聯通時發現,他們的口風依舊很嚴。
咱們現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接到相關通知,您後期可以關注一下,如果有的話咱們這邊肯定會做相關的宣傳的。不過中國電信河北公司客服人員則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其實,關於」京津冀取消手機長途漫遊費的」傳言由來已久。
早在去年年中,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消協已聯合向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以及三大運營商發函,呼籲逐步降低並直至取消京津冀地區長途及漫遊通訊資費。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也曾經在去年7月底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於京津冀消協建議降低或取消京津冀漫遊和長途費一事,工信部已著手研究。但此後「只聽樓梯響,不見玉人來」。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本月24日,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動會上強調,要全面落實好《綱要》,儘快對工作任務和政策措施進行細化分解,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路線圖、時間表。為配合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如果自2015年8月1日起取消京津冀手機長途漫遊費,京津冀三地所有手機用戶,無需主動申請,涉及三地區域內移動業務長途通話費、漫遊通話費均按照本地通話來處理。調整以後,在京津冀區域內的移動通話將包含在語音套餐本地通話分鐘數內。那麼取消漫遊費為何如此不易,需具備怎樣的必要條件。
電信專家項立剛表示:
京津冀用戶你從北京過去以後,你到了河北,它要進行身份識別,然後給你進行計費。這個體系現在要被改掉,所有改掉這個東西,整個的計費體系、身份識別體系都要被改掉。第一是要花錢,第二點它是要有一些體系的基礎建設。這件事情做到肯定不是難事,但是需要花時間花錢來做。那肯定是有工作量的,因為它整個計費系統做調整,它原來用戶的健全,整個用戶計費系統都要做一些調整,肯定是要有工作量的。
據了解,國內漫遊費源自上世紀90年代,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當時我國的移動通信業還處於發展的初期,東部地區發展較快,用戶密集,所以電信設備利用率高,單位通話成本低;而西部地區則發展滯後,用戶稀少,設備利用率低,單位成本較高。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西部地區的移動通信企業可以取得較高的收入,需要防止東部地區的手機大規模地在西部地區長期使用。在明知手機漫遊沒有成本的情況下,上世紀90年代對於跨地區使用的手機設立了類似於關稅性質的「漫遊費」。
現在隨著通訊業的發展,取消漫遊費早已成為消費者較為一致的呼聲。在通信業觀察員付亮看來,現在的行動電話用戶,有很大一部分是3G、4G的用戶,他們已經沒有漫遊、沒有長途費的套餐,所以說取消京津冀漫遊費後,對他們的影響不大,能嘗到甜頭的更多是2G和部分3G用戶:
4G的套餐都是沒有漫遊費的,虛擬運營商也沒有漫遊費,3G的最開始的套餐也沒有,後來聯通因為市場的需要又加了一塊漫遊套餐。對那些還是2G和3G簡訊套餐的用戶來說,取消了以後,再有漫遊的時候就沒有長途費了,等於話費能有一個比較大幅地下降。取消漫遊費等於直接從運營商兜裡往外掏錢,尤其是,由於整體通訊行業不景氣,運營商收入和利潤日益下滑的今天,如果消息屬實,新政一旦實施,對運營商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有消息稱,該方案實施以後,僅中國移動一家每年收入將減少數十億元。不過,付亮則認為,不會有這麼高:
這一塊兒應該是影響不是特別大,因為本身語音資費佔比在往下走,取消了並不是徹底不收費,還收取一個本地通話費,人群不會覆蓋那麼大的人群,這樣的話,對運營商收入會有影響,影響不是特別大。差價就是說,乘以他的通話時間,金額不是說特別大。那麼,取消漫遊費能否推廣到全國呢?本月初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曾明確表示,目前在研究探索取消全國漫遊費的可能性,未來「長市漫一體」將佔到主流。
現在我們長、市、滿一體是一個主流,而且這個資費隨著時間推移,它佔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廣大用戶希望降低資費的水平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未來我們繼續要堅持電信資費市場化這個原則和方向。不斷的完善市場管理下電信資費的手段和方式。在這種措施下,我們來積極推動企業積極研究用戶需求,進一步降低全國的資費水平。通信業通訊員付亮分析,長期來看,取消長途、取消漫遊後,運營商計費模式會得到簡化,形成單一計費,未來肯定是大的趨勢,但是需要時間,也需要系統調整我們傳統的計費機制:
固話手機都是有長途費的,我們現在長途執行的就是上限政策是6秒鐘7分錢,現在的運營商當作標準資費,這個資費比漫遊費6毛還貴。所以說將來要調的話,它是系統性的調,就是逐漸的取消,長途和漫遊一起取消,不光取消漫遊費一個資費,當然這個大趨勢是明確的,但是需要時間,很可能如果大家都積極的向4G轉移,那逐漸的也都沒有了。記者:郭淼 張棉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