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仕途受阻,在灰心喪氣的同時,雖然看清了現世的悲苦,但對虛幻世界的想像卻很模糊。他們夢想中仙境有時在碧海之東隅,有時又在西王母的瑤池。
詩人們想像,仙境裡有數不盡的珍寶和繁華,仙人們也忘情於雲山林泉之美景。他們幸福長壽,引得世人紛紛採藥煉丹,甚至長跪問寶訣,只為一朝可以乘雲駕鶴。但這種對仙界的幻想,都是從老莊虛無主義出發,兼採道家高舉遺世的思想。
很多落魄才子表面上希望超世,而骨子裡卻仍帶有很濃厚的儒家入世主義的色彩。比如屈原、阮籍、李白、蘇軾等諸人,都有濟世憂民的偉大抱負,可是當其看見世事的艱難和人壽的短促,於是就逃避到老莊的虛無清靜之中。下面介紹李白的一首詩,比喻恰當,最後14字更是寓意深刻。
有所思
唐代:李白
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東隅。
海寒多天風,白波連山倒蓬壺。
長鯨噴湧不可涉,撫心茫茫淚如珠。
西來青鳥東飛去,願寄一書謝麻姑。
詩的大意是:所思仙人,在碧海之東。那裡天寒多風,巨浪可以衝倒蓬萊和方壺兩座仙山。巨鯨噴湧出滔天的巨浪,讓道路阻隔,也令人心緒迷茫,更感嘆仙界根本無人可達。好在西王母的青鳥可以東飛渡海,我想託它寄一封書信,捎給碧海之東的仙女麻姑。
李白少有青雲之志,他自比大鵬鳥,希望能夠「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天寶元年,42歲的詩仙被唐玄宗召至長安供奉翰林。
李白本以為上蒼惠顧,可以展翅高飛,誰知此時的唐玄宗早已不再是當年那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在他和皇妃的眼裡,李白只不過是一位會寫詩的玩偶。不久李白便蒙受讒言,被迫離開長安,此詩就作於他離京之後。
李白感到自己遭受了莫大的恥辱,雖然皇帝賜金放還,但他依然感到自己在天下人面前丟盡了顏面。怨憤之餘,他也清醒地意識到禍從口出,不可太恃才放曠。於是只好含蓄地藉助遊仙的題材,抒發心中的惆悵和無奈。
「我思仙人」,這裡的仙人從某種意義上,也可近似理解為「賢人」或「桃花源」,表達了作者對夢想中美好世界的嚮往。仙界中應該是皇帝開明、大臣忠心,沒有欺壓和阿諛,大家都開誠布公,也都心平氣和。既有知人善任的伯樂,也有才盡其用的千裡馬,到處一片祥和安康,沒有爭名奪利的念想。
不過這樣的理想國也只能在夢中或酒醉之後出現,所以沉醉後的李白一旦清醒,就立刻意識到,「海寒多天風,白波連山倒蓬壺。」
李白不畏蜀道之難,也不怕路途遙遠,雖然仙人遠在「碧海之東隅」,但這位「大鵬鳥」只要有機會可以展翅高飛,哪怕山高水遠,都毫無懼色。
海寒,意味著宦海沉浮、道路崎嶇;多天風,象徵著各種重重的阻力。詩人列舉了四件事,說明欲至仙境的兇險。氣溫低寒、海風兇狂、巨浪滔天、怪物作祟,在這樣層層險阻面前,詩人雙腳沉重、舉步維艱,更痛感無望和悲哀,「撫心茫茫淚如珠」。
李白雖然充滿浪漫情懷,內心卻不停徘徊。進退兩難,卻心緒難平。最後14字寓意深刻,「西來青鳥東飛去,願寄一書謝麻姑」,麻姑,是傳說中的一位美麗的仙女,這裡也象徵著美好的生活、美滿的姻緣、以及安居樂業的環境。
李白雖然號稱詩仙,此時卻難登仙界,只好再次幻想青鳥相助。李白的探險精神值得欽佩,只可惜這隻大鵬鳥架不住如此風大浪急,還沒到半空就搖搖墜落。但讀者依然讚揚他的冒險精神、和不屈性格,也讓更多人看清了前路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