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FM內測的時候,我還是個大學生。那時候還沒有那麼多基於推薦算法的內容產品,也沒有那麼多流媒體。甚至手機也不太具備聽音樂的功能。
我們聽歌的日常還是從盜版網站上下載音樂,或者購買CD轉拷在電腦裡。高級一點的會用itunes,但更多的是用酷狗酷我千千靜聽,播放的都是文件夾裡的本地歌曲。
那時候聽歌是結構化的,一張一張專輯的聽。不像現在,內容被不停地解構到最小單元,以最暴露地姿態浮現在你面前,等待寵幸。
豆瓣FM幾乎是石破天驚的存在。雖然酷我酷狗也都推出了在線播放和歌單,但是豆瓣FM和他們不一樣。
那時我完全不懂網際網路,只覺得豆瓣FM太好用了,現在想想,是一種簡潔的力量。
它只是呈現了一種聽音樂的場景,電臺(FM),這種場景並不陌生,以前是主播推薦,現在變成了算法推薦。
沒有更多的冗雜選項。你只能紅心,垃圾箱,下一首。無法返回上一首,無法預知下一首,無法下載,無法查看音樂譜系,無法心血來潮地查找某首歌,無法單曲循環。
只有一個場景,take it or leave it.
太酷了。
在推薦算法不流行的年代,我努力通過紅心和垃圾箱,訓練我的豆瓣電臺,將它訓練成我寫論文時的最佳拍檔。
然而豆瓣FM陪我的時間並不長。沒過多久我搬去香港,再後來版權保護興起,豆瓣FM很快無法在境外播放。
再後來音樂平臺混戰了好幾年,豆瓣FM的音樂版權實在是太少了,等我回到深圳工作以後,已是QQ音樂和網易雲音樂的天下。
QQ音樂也好,網易雲音樂也罷。他們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推不準。
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訓練不出一個符合我音樂品味的個性電臺。
但是他們也有一點好,就是提供的音樂場景足夠多。我於是又回到了結構化地聽歌方式。一張專輯一張專輯地聽。
想起FM的場景時,我會選擇一張看起來不錯的歌單,又或者選擇某個主播/心情/星座的電臺。
好像也不壞。
再次看到豆瓣FM的消息是今年。受益於騰訊音樂集團的投資,他終於有了金主爸爸。補齊了版權短板,改版,重新上線。
今天偶爾看到了一篇文章,寫到了豆瓣FM的新版發布。
我在瀏覽器熟練地輸入fm.douban.com,登錄。蹦出的第一首歌是《雪白透亮》,來自GALA。
怎麼說呢,過去的時光都回來了。
我聽了兩個小時,完虐QQ音樂和網易雲音樂,還有之前幾年我一直用的蝦米音樂,它們仨加起來都不如豆瓣FM的一根腳指頭。
我不懂,為什麼豆瓣FM就那麼懂我呢。
之前也不是沒了解過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的推薦算法,說起來也是天花亂墜。
比如網易雲音樂,不是單純地以音樂的維度來推,是以人的維度來推。
比如你喜歡A,B和C,有另一個用戶喜歡A,B和D,因為你和他有兩個維度是共同的,所以很可能他喜歡的也是你喜歡的(但你還沒有發現)。所以系統會給你推D,給他推C。
聽起來都是那麼對,但結果卻總是難以令人滿意。
我不相信豆瓣FM能掌握什麼QQ音樂和網易都研究不出來的算法黑科技。
如今我已經開始做網際網路了,對不懂的事情,也可以嘗試有自己的解釋。
我推測豆瓣FM從一開始的時候就沒有想做一個大眾的音樂產品。如果所有的推薦產品都有一個初始值,那麼豆瓣FM的初始值就偏文藝小眾,而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則是流行大眾(QQ音樂會比網易雲還要再接地氣一點)。換句話說,一個新註冊帳號,不做任何正負反饋,在豆瓣上聽到的,和在QQ音樂、網易雲音樂就不會是同樣的歌單。而豆瓣FM的那個歌單,天然就更接近我的音樂品味。
這個初始值,如果是正常邏輯的話,是產品的用戶基礎畫像決定的。豆瓣FM之所以推得準,可能就是因為用的人少,而用它的人,剛好都是我的文藝同好。
這些年對推薦算法的討論絡繹不絕。推薦產品簡直無一例外地成為審美自覺人士的噩夢。
推薦內容low、媚俗、獵奇、標題黨、博眼球,但總是會誕生爆款,已成為所有人的共識。每個人都被拉進了大數據的漩渦裡,陷阱之多,防不勝防。
你必須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在大量垃圾內容中間,不貢獻任何可能會增加權重的操作(比如點擊和停留時長),準確無誤地將自己的負反饋提交,然後眼疾手快地找到某個符合自己理想品味的東西,拼命地通過一系列正反饋告訴算法,這是我愛的呀。
大家總以為通過推薦算法千人千面,人們建立信息繭房,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
而我反而覺得,推薦算法是人性共通處對人的誘惑。
文明的標誌是人們不斷地克服原始的欲望,而推薦算法則很容易洞穿自我的屏障,用一再被驗證的東西,召喚著你。
屈服也不是因為意志薄弱。因為人性總是共通的。
可是我們原本可以不被誘惑。
妖豔賤貨太多,白月光該怎麼守護?
這個問題放在現實生活中,大概是渣男在給自己找藉口。潔身自好,自然片葉不沾身。
推薦算法的未來,或許就是進一步的區隔與分化。
我希望,會有更多的豆瓣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