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請有序排隊!」「不要擁擠,慢慢來!」……
每天離園時段,幼兒園門口常常人潮如流。疫情前,家長可以刷卡入園接孩子,園門口雖然有兩條用隔離護欄設置出來的刷卡通道,但一些家長總喜歡搶在隊伍最前面,等到刷卡機一打開,就會著急往前擠。護學崗志願者每天都要不停地去維護秩序,老師們也經常在班級群裡提醒家長不要著急,但收效甚微。甚至還有些家長跨越護欄、在門口抽菸等。
類似的不文明行為已經影響了幼兒園的管理。我們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契機,引導家長,同時也鼓勵孩子,更好地遵守規則,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這學期,機會終於來了。
有人「跨欄」,我該怎麼辦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下,家長不能進入幼兒園。考慮到孩子們的心理接受能力,我們將門口原先高高的護欄改成與孩子們身高匹配的低矮護欄。但正是這樣的護欄,給了部分家長跨越欄杆「抄近路」的方便。這些不文明行為讓人煩惱,但也讓我們看到了規則意識培養的契機。我們立即把園門口的接送秩序作為課程活動場景,適時將幼兒帶入,讓他們去觀察、去判斷、去分析、去處理。
隨後,孩子們開展了課程活動——「跨欄?這裡可以嗎?」在談話和交流中,孩子們分析哪些行為是不文明的,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
「今天早上媽媽著急上班,直接抱著我跨進欄杆讓我排隊了,我覺得這樣很不好。」
「坐在欄杆上也不好看,還很危險。」
「有的小姐姐跟著爸爸媽媽來接弟弟妹妹,還亂扔垃圾,破壞環境,這最不好了。」
「我們在幼兒園洗手、喝水都要排好隊,家長來接也要排隊,那些隨便插隊的人很不文明。」
…………
看來,孩子們的心如明鏡一樣,在幼兒園生活和學習中習得的文明行為、規則意識已根植於心。面對園門口的混亂,已有的規則意識被喚醒,他們決定,用自己的力量做些什麼。
接著,他們開始討論並制定家長接送孩子要遵守的規則:有序排隊、不大聲喧譁、不跨越欄杆、不坐在欄杆上、不在幼兒園門口抽菸,等等。然後將這些規則和發現的不文明行為畫出來,製作成生動的宣傳畫。
接下來,這些提醒家長遵守規則的宣傳畫被擺放在排隊入口處等醒目位置。看著隨處可見的文明行為宣傳畫,孩子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在這樣的課程活動中,孩子們面對的是身邊真實發生的事件,從觀察判斷,到制定規則、宣傳規則,他們連結已有經驗,並很好地運用到眼前發生的事件中。這樣的管理體驗也再次深化了孩子們的規則意識。
不守規則,我要「開罰單」
園門口的秩序管理已經被納入孩子們的主題課程活動,各班孩子自主分組,輪流參與早晚家長接送時間段的秩序管理。在貼出家長來園接送規則宣傳畫以後,孩子們發現,這些宣傳畫似乎並沒能讓所有家長都很好地規範自身行為,跨欄、插隊、坐在護欄上等不文明行為依然在發生。這可愁懷了這群小小管理員,他們再次展開討論。
「為什麼還有人不遵守規則呢?是不是我們的宣傳畫太小了?」
「可能他們沒看到,我們可以每個人都回家跟大人說一下。」
「讓警察叔叔來幫忙,抓走他們。」
「不行不行,警察是不能亂抓人的,我爸爸就是警察。」
「就是,警察叔叔很忙,在管馬路上的汽車呢!」
「哈哈,我有辦法了,警察叔叔給不遵守交通規則的駕駛員開罰單,我們也可以給不遵守規則的家長開罰單。」
「太好了!太好了!」顯然這個「開罰單」的設想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警察叔叔的罰單有黃色和紅色兩種,我們的罰單怎麼設計呢?
「我們不會寫字,但可以畫畫。」
「畫一個『×』,再畫一個人在跨欄杆。」
「不只是不能跨欄杆,還可以把所有不文明行為都畫上去。」
「也要蓋個章,證明我們在管這個事情。」
最後,孩子們共設計出5種類型的罰單,讓人眼花繚亂。軒軒指出,交警叔叔的罰單都是一樣的,別人一看就明白了,我們的罰單別人肯定看不懂,必須要選出一種才行。
孩子們再次進行激烈討論,經過一番交流、投票,孩子們一致認可的罰單新鮮出爐:罰單是統一的顏色——黃色,罰單上畫的內容就是之前確定的所有不文明行為。當他們再次上崗,這些小小管理員手中都拿著一疊黃色的罰單。
孩子們有一雙火眼金睛,不放過任何一個不文明行為。果然,「罰單」來了,跨欄、坐在欄杆上、抽菸等不文明現象消失了,大人們不好意思地接受了孩子們的「處罰」。
小手拉大手,生活中不再有「罰單」
其實,在成人眼裡,跨個欄杆、插個隊等行為不會造成什麼危害,不需要太在意。但孩子們內心有一把尺子,他們對錯分明,絕不容許有任何違反規則的事情發生,這正是家長需要向孩子們學習的地方。
在由「跨欄」引發的一系列活動中,家長們也從一開始的不以為然轉變為後來的支持與點讚。「看到孩子開出的罰單,自己確實會感到愧疚,他們那麼小的年紀就懂的行為規範,我們這些成年人居然都不在意。」第一位被貼「罰單」的媽媽這樣說。而許多家長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也經常給他們開出口頭罰單,直接指出他們的不文明行為。「那天,從超市買東西出來,我跨過了面前一個矮欄杆去取電動車,女兒馬上告訴我這樣不對,拉著我繞了十幾米,從停車場入口處去取車。我當時覺得很不好意思,馬上向女兒道歉。後來,不管什麼時候,我都會注意規範自己的言行。」另一位孩子的媽媽說。
孩子們的自製罰單和口頭罰單也正反映了他們對「文明」的堅守。其實,由「跨欄」引發的「貼罰單」活動,雖然具有偶然性,但很顯然,它對家長,對孩子們的內心,都產生了強烈衝擊。對家長來說,僅靠「禁止」無法喚醒文明意識,而孩子就像一面鏡子,讓家長看到了自己的陋習。如果老師去提醒,就會讓家長產生被命令的感覺,雖然能暫時影響他們的行為,但內心深處未必會認同。而孩子們參與管理,卻能深深地觸動成人的內心,他們在幼兒園老師、諸多家長,以及孩子們的壓力下,會意識到自己必須做出好的榜樣。而對於孩子們來說,從身邊的事情出發,參與對違規行為的處理和制約,也能讓他們真正將規則內化於心。
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我們也看到了教育更多的可能性。家園共育不僅是家庭與幼兒園一起,為幼兒成長助力,更是幼兒園與幼兒合作,對家長施加影響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找到合適的契機,通過「小手拉大手」,讓家長、幼兒都深刻地捲入其中,或許是最有成效的辦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梅村中心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0日第2版
作者: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