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字詞積累
《偉大的悲劇》
(1)字音字形
拽出(zhuài ) 無垠(yín ) 癲狂(diān ) 吞噬(shì ) 銷蝕( shí ) 凜冽(lǐn liè ) 羸弱(léi ) 步履( lǚ ) 踉蹌(liàng qiàng) 遺孀(shuāng) 告罄(qìng ) 毛骨悚然(sǒng ) 憂心忡忡(chōng ) 怏怏不樂(yàng ) 姍姍來遲(shān ) 海市蜃樓(shèn)
(2)詞語解釋
凜冽: 指極為寒冷,嚴寒刺骨。常用於形容隆冬時的寒風。毋寧:不如。吞噬:吞食。羸弱:瘦弱。羸,瘦。 告罄:指物質用完。罄,盡、空。怏怏不樂:形容不滿意或不高興的神情。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懼的樣子。耀武揚威: 意思是炫耀武力,顯示威風。 姍姍來遲: 原形容女子走路緩慢從容的姿態。比喻走得緩慢從容。現在形容慢騰騰地很晚才到來或來得很慢。表示遲來、遲到的意思。 憂心忡忡: 意思是形容心事重重,非常憂愁、擔心。 語無倫次:指說話沒有順序邏輯,話講得很亂,沒有條理。 海市蜃樓:又稱蜃景,是一種因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是地球上物體反射的光經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比喻虛幻的事物。
《太空一日》
(1)字音字形
屏息(bǐng ) 無虞( yú ) 熾熱(chì ) 輪廓( kuò ) 俯瞰(kàn ) 模擬( mó ) 遨遊( áo ) 稠密(chóu ) 燒灼(zhuó ) 舷窗(xián ) 赫茲(hè zī ) 千鈞重負( jūn )
(2)詞語解釋
無虞:不用憂慮。 概率:表示某事在某條件下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 熾熱:①溫度極高,極熱;②感情和情緒熱烈。 俯瞰:從高處往下看。 屏息凝神:全神貫注地看,連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千鈞重負:比喻很沉重的負擔。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責任。 耐人尋味:形容意味深長,值得仔細體味。 驚心動魄:使人神魂震驚。
二、概括賞析
《偉大的悲劇》
課文主要寫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筋疲力盡卻又滿懷希望地奔向南極點,卻悲哀地發現已經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頭喪氣地踏上歸途,最後一個個悲壯地死去的故事,頌揚了勇於探索,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
「偉大的悲劇」,所謂「悲劇」表現在①失敗之悲,②作證之悲,③死亡之悲,④世人之悲。「偉大」又體現在①他們要第一個到達南極點,這是史無前例的偉大事業。②他們的吃苦耐勞、堅忍不拔,有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③為對手作證的誠實守信的品質。④生命的最後一息惦記的是別人——朋友、同伴、妻小,還有祖國和人民。
獨特的敘事視角
作者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向讀者展現了幾個探險隊員在面對食物與能源短缺而環境又極端惡劣的情況下的恐慌與絕望的心理活動。這種內聚焦方式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充分地敞開人物的內心世界而淋漓盡致地表現其激烈的內心衝突和漫無邊際的思路。
細節描寫具體。描摹個性的語言。人物語言的細節描寫,可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人有「如聞其聲」之感。文本中不幸的奧茨先是要求給他十片嗎啡,以圖儘快結束自己,其他隊員堅決拒絕了他的要求。第二天早晨,奧茨突然站起身來,對朋友們說:「『我』要到外邊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時候。」奧茨說到零下 40 攝氏度外面「多呆一些時候」,這句話意味著勞倫斯·奧茨這個英國皇家禁衛軍的騎兵上尉正像一個英雄似地向死神走去。他給讀者留下的是笑對死神的勇氣和驚嘆。
勾勒細小的景物。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為了烘託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常常於細小的景物上勾勒出來。文本中對暴風雪的描寫:「刺骨的寒冷吞噬著他們 已經疲憊不堪的軀體」「冰冷的黑夜,周圍是呼嘯不停的暴風雪」「兇猛的暴風雪像狂人似的襲擊著薄薄的帳篷」「暴風雪颳得異常兇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等等,這暴風雪之景,渲染了悲壯的氛圍,烘託了英雄犧牲的壯烈。抓住細微的痕跡。事物總是在細微的痕跡上顯出同中有異來。歷盡艱險到達極點,等待斯科特他們的卻是佔領者阿蒙留下的國旗和信件,並要斯科特這個失敗者為他完成的業績作證,而「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文本對國旗和信件的細微描寫,體現出斯科特強烈的愛心、對祖國民族、對事業的一片摯愛之情。
《太空一日》
本文按照時間順序記敘了「我」在火箭發射升空時的複雜感受和遨遊太空一日及歸途的情景,表現了楊利偉勇於探險,沉著、穩重、堅韌,嚴謹科學,不怕犧牲的精神。
楊利偉遇到意外情況及感受:第一次意外,共振疊加,五臟六腑要碎了。(以為要犧牲了,頑強忍受)第二次意外,產生「本末倒置」的錯覺,倒著飛很難受,容易誘發空間暈動病。(靠意志克服,最終得以適應)第三次意外,出現神秘的敲擊聲。(很緊張,邊聽邊看,冷靜觀察)第四次意外,返程時船舷出現裂紋。(緊張、擔心,通過觀察判斷應該沒事)第五次意外:拋傘開傘時飛船晃動很大,折磨人。(讓人不知道怎麼回事,感到緊張並開始重視這個過程)
全文運用四個小標題,按照時間順序安排,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驚險與意外交替出現,扣人心弦。
本文語言準確,科學性與人文性巧妙結合,生動嚴謹。作者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歷所感,讀來如身臨其境;敘事的同時,又用準確嚴謹的語言向讀者普及了航天知識。
三、知識連結
《偉大的悲劇》
1.作家作品
史蒂芬·茨威格(1881 年—1942 年),奧地利作家,1881 年生於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家庭。1900 年,進入維也納大學,就讀哲學和文學史,並發表小說《普拉特的春天》。在他 20 歲的時候,他的第一部詩集《銀弦集》在柏林出版。1904 年,獲得博士學位,並發表第一部小說集《艾麗卡埃瓦爾德的戀愛》。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戰爭後的十餘年間,茨威格的作品呈現爆發式態勢。1917 年創作戲劇《耶利米》,1920 年創作傳記《馬賽琳娜德博爾德》、人物評傳《三大師》、傳記《羅曼·羅蘭》,1922 年創作小說集《熱帶癲狂症患者》和《日內瓦湖畔的插曲》,1925 年創作人物評傳《與惡魔搏鬥的人》,1927 年創作歷史特寫集《人類群星閃耀時》等等。二戰爆發後,茨威格在 1934 年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在流亡途中,茨威格沒有停止寫作,在去世前的九年間,他先後完成了六部傳記。
2.茨威格傳記創作特點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作品主要是兩大部分。一是以《世界的建築師》為總題的文學家傳記,其傳主有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爾德林、克菜斯特、尼採、卡薩諾瓦、司湯達、列夫·託爾斯泰。這些人大都是從 19 世紀到 20 世紀響噹噹的文學大師,今天放眼這個名單,幾乎就是一部 19 世紀的歐洲文學思想史。二是一系列歷史人物傳記,其中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爾文思想統治的瑞士勇敢學者卡斯特裡,16 世紀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和 18 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內特等。無論是敘述傳主的生平,還是評價其地位與功過,不管是刻畫其心理與行為,抑或是描述其命運與得失,都是從人道主義出發,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懷,抨擊思想禁錮和專制獨裁,表達了茨威格愛人類、愛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
3.背景 1911年底,挪威科考隊和英國科考隊,在南極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偉大的悲劇》是作者依據斯科特探險隊遺留下來的一些底片、電影膠捲、日記遺書等創作的。作者對英國海軍上校斯科特、海軍軍士埃文斯、科學家威爾遜、英國皇家禁衛軍騎士上尉奧茨等這些有特殊經歷的人的民族性格、文化精神以及心理世界等了解和諳熟。《偉大的悲劇》作品寫的是斯科特一行從探險準備到出發南極,從絕望而歸到悲壯毀滅的全過程。 《太空一日》
1.作家作品
楊利偉,1965 出生,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 1350 小時之久。2003 年 10 月 15 日北京時間 9 時,楊利偉乘由長徵二號 F 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徵著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裡程碑的作用。2014 年 9 月 15 日,太空探索者協會第 27 屆年會在北京閉幕,楊利偉被授予「列昂諾夫獎」。
2. 背景
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楊利偉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從位於戈壁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飛,開始了這次預定環繞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按預定計劃,他於16日6時許在內蒙古中部一處草原著陸。我國成為繼俄羅斯(前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將太空人送上太空的國家。楊利偉耗時兩年撰寫了個人傳記《天地九重》。該書是中國第一本真實記錄太空航天員生活的著作。本文就是《天地九重》節選的部分。
圖片、部分文字來自網絡,服務於師生學習。感恩資料提供者,謝謝關注,歡迎分享。如若侵權,立即刪除。
歷史記錄車貴考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
欲看更多內容★ 請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