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和《延禧攻略》無論是在情節設定、人物關係還是劇情類型方面都非常的相似,甚至連播放時間都是「撞車」的。然而藝術性更強、投資更高的《如懿傳》在評分和收視率上都輸給了《延禧攻略》,難道這全都是《如懿傳》的問題嗎,實則這背後更多體現的是觀眾觀看方式和審美習慣的變化。
首先,《如懿傳》從立案時的定位就是針對電視人群,雖然後期也在線上播出,但無論是敘事手法、表達方式還是剪輯節奏都與《甄嬛傳》一樣緩慢且需要大量的鋪墊,對早已經習慣觀看網劇的年輕人而言,整部劇過於緩慢,他們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注意力從頭到尾地看完,反觀《延禧攻略》一開始就定位於網絡平臺,節奏快,故事性強、高潮點集中,讓觀眾看完大呼過癮。
不過,我個人認為《延禧攻略》後期當魏瓔珞成為令妃後,節奏不僅變慢了,女主還逐漸傻白甜,變成了一部披著「宮鬥劇」外衣的古裝偶像劇了,當然,這並沒有影響《延禧攻略》的爆紅。
其次,從《金枝欲孽》到《美人心計》、再到《甄嬛傳》、《羋月傳》,宮鬥劇從一開始的群戲變成了大女主戲,而在這過程中,觀眾更喜歡的是戲劇衝突強烈、懸念環環相扣、爆點更多的故事。
《如懿傳》雖然是宮鬥劇,但是卻在劇集中加入了許多哲學的思維,如懿也被塑造為「能而不欲」的人物形象,她在深宮庭院中一直不爭不搶,常陷於被動中,而《延禧攻略》滿足了大眾「現世報」的需求,女主黑蓮花的腹黑性格也讓觀眾們看得熱血澎湃,更容易引發情感共鳴。
最後,從中國近幾年來大女主戲的發展情況來看,女性意識在逐漸崛起,很多人都說後宮中的鬥爭就是現代社會的職場,確實如此,因而《延禧攻略》魏瓔珞的形象一改往日宮鬥女主的「善良、純真、溫柔」,從「傻白甜」變成了「睚眥必報」的「精英人士」,不僅聰明機靈,還敢作敢為,在權勢面前也不卑不亢,這使得女性觀眾更加容易沉浸到人物角色中去。
《如懿傳》中的如懿更加偏向於傳統社會中依靠「自我」的形象獲得獨立,如懿所有的信念全憑皇帝的一點真心支撐起來,因此在一次次的陷害、猜疑與算計中,如懿沒有選擇報復回去,而是以死完成了對敵人的反擊、以死自證了自己的「清白」、以死衝出了體制的束縛,對觀眾而言,這實在是一部過於悲傷、看不到希望的劇。
對我而言,《延禧攻略》贏了一時,獲得了收視率與焦點,而《如懿傳》卻贏了一世,成為了可以反覆觀看與揣摩的經典,儘管有人說看十遍《甄嬛傳》也不敢看一遍《如懿傳》,其實這也是一種對《如懿傳》的肯定。
很多時候爽劇都只會想看一遍,一遍過後可能什麼都不記得,但是經典卻可以來回品味,而且越品越有味道,《甄嬛傳》是這樣,《如懿傳》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