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條新聞上了熱搜第一!
一段「老人冒雨去交醫保,被告知不收現金」的視頻引發熱議!
據媒體報導,11月23日,湖北宜昌一老人冒雨來交醫保,卻因窗口不收現金被拒,現場工作人員稱:「要麼告訴親戚,要麼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
剛剛,國家出手了:不得拒收現金、不得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唯一憑證!
—01—
太心酸!
「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
11月23日,湖北宜昌秭歸縣一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工作人員稱「不收現金,要麼叫親戚,要麼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
老人聽到後,滿臉愁容
11月24日,秭歸縣委宣傳部官方微博@秭歸發布 發布情況通報。通報稱,事情發生後,秭歸縣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上門為老人辦理了居民醫保,相關調查正在進行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第一章第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
看了視頻
網友們表示:
看得太心酸了!
@花魅絕倫:老人家不知道走了多久才走到了這個大廳。。。真心酸。仿佛看到了幾十年以後老了的自己。
@camsiont_231:別的不說,就是看到老奶奶這樣真難受。
@股王投資:怎麼忍心這樣對老人家的呢,看看都心疼。
還有網友表示
手機和行動支付的普及
方便了我們
卻難為了老人
@說走就走-MZ:今年新政策,要網上繳費,對於老年人一刀切是不是太不合理,農村多少老人會弄這個?
@薛藝-xy:最初行動支付是為了方便,現在只能行動支付造成的是越來越多不方便。
@正人力天:數位化不等於去老人化!
@袁來就是i你:好難受看到老人就想到了我外婆。科技、行動支付發展太快,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文關懷,等等老年人。
@乘著風丶聽著歌:很多老人都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希望政府能關注到他們。
此事發生在湖北宜昌市秭歸縣。秭歸縣醫保局一工作人員表示,視頻中是由居委會代收醫保,目前此事正在調查處理中。該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該縣居民繳納醫保確實不收現金,如果有老人到醫保局窗口使用現金繳納,工作人員會用自己的手機幫其支付。
—02—
醫保局回應:
辦事不夠靈活!
針對此事件
11月24日
宜昌市醫保局回應稱
事發地點在秭歸縣茅坪鎮西楚社區
「醫保徵收主體是稅務部門
鄉鎮和村一級有代收代繳職責
可以用現金、銀行卡、手機APP等
方式有很多種
這反映了當地最基層的村一級社區工作人員
辦事不夠靈活 圖簡單
目前正在和當地醫保部門、宣傳部門
一起調查處置
—03—
剛剛,國家出手了!
11月24日晚間,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隨著我國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提高了社會治理和服務效能。但同時,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無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為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制定本實施方案。
其中有兩大要點,是目前大家最為關切的:1、不得拒收現金;2、各地不得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唯一憑證!
1、完善「健康碼」管理,便利老年人通行。
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風險地區,除機場、鐵路車站、長途客運站、碼頭和出入境口岸等特殊場所外,一般不用查驗「健康碼」。對需查驗「健康碼」的情形,通過技術手段將疫情防控相關信息自動整合到「健康碼」,簡化操作以適合老年人使用,優化代辦代查等服務,繼續推行「健康碼」全國互通互認,便利老年人跨省通行。
各地不得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對老年人等群體可採取憑有效身份證件登記、持紙質證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為輔助行程證明等替代措施。
有條件的地區和場所要為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設立「無健康碼通道」,做好服務引導和健康核驗。在充分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前提下,推進「健康碼」與身份證、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互相關聯,逐步實現「刷卡」或「刷臉」通行。
對因「健康碼」管理不當造成惡劣影響的,根據有關規定追究相關單位負責人的責任。
2、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
要改善服務人員的面對面服務,零售、餐飲、商場、公園等老年人高頻消費場所,水電氣費等基本公共服務費用、行政事業性費用繳納,應支持現金和銀行卡支付。
強化支付市場監管,加大對拒收現金、拒絕銀行卡支付等歧視行為的整改整治力度。採用無人銷售方式經營的場所應以適當方式滿足消費者現金支付需求,提供現金支付渠道或轉換手段。(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04—
2.5億人被app拋棄?
現代社會須兼容老人的生活方式
這兩天網絡流行2.5億人被app拋棄,主要是說有2.5億的中國老年人不會使用app。這個數字正確與否,以及背後有什麼樣的社會經濟背景引起了輿論的嘆息,也有相關的討論。
筆者看到「2.5億人被app拋棄」這個標題時,不由得想起最近網上熱傳一段視頻:一位白髮老人乘公交車沒有拿出手機無法掃碼,不但公交司機聲稱須按規停車拒載,車上多名乘客還紛紛對這位老人惡言相向。最後,一面茫然的老人被民警帶下了車。
筆者猜測,該地公交在疫情期間估計是實行了乘客須先掃健康碼再乘車的規則。同時可以合理地推測該位老人大概不會用智慧型手機,甚至就沒有手機。那麼此類事件的道理應該怎樣評?
毋庸絮言,老年群體面對著數字鴻溝,並且早在疫情出現前,類似的困境就已經在銀行ATM、醫院的掛號打單機以及各種政府部門的電話查詢系統上出現過了。那麼,有什麼經驗可供參考呢?在智慧型手機的電子支付模式出來之後,出現過很多老人用現金購物遭拒的案例。
有關部門曾為此強調,現金是法定貨幣,不得拒收。然而,到了疫情時期的特殊安排這類事情上,似乎就沒有很好的通用應對辦法為老年群體解困。
那麼是不是就沒有什麼可以做?
數月前,本報就討論過低收入家庭的小朋友,在上網課時面對的數字鴻溝問題。我們提議過應該同時啟用門檻較低的教育電視頻道,以及加大力度為這些家庭送去智能設備。回顧過去一段時間各地的情況,中西部省份不少都使用了電視這個媒介,珠三角與長三角這些富裕地區則更多由地方財政或慈善基金捐出了智能設備。
這都是很好的經驗,可以對老人在疫情時期的出行便利有何啟示嗎?
筆者提一個建議,大多數城市都有老人公交優惠,用老人證乘車有折扣甚至免費,那麼是否有可能讓老人的健康信息跟老人證上的信息打通,刷一次就驗證兩項信息?值得留意的是,各地負責出老人證的老齡辦在2019年的機改後已經歸入了同時兼顧公衛信息的衛健委,這正好是一個不用跨部門解決的問題。
更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實是社會應該怎樣對待老一輩群體的生活習慣。
在各種社會議題的討論中,我們經常會提及「生活方式」這個詞,維持一個國家或地區本地人的原有生活方式不變,經常是政策目標中的關鍵內容。然而,很少有人會認真思考「生活方式」隱含了什麼意思。從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都形成於青少年時期,到了工作年齡段後穩定下來,之後由於年紀大、學習能力下降,便很難再推倒重來。生活方式不變其實就確保人可以對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常規形成穩定預期,覺得有把握。想一想,是不是有了這種把握,社會才可以有穩定有序?
但是科技在進步,新一代的生活方式總是在不斷地變化之中,那麼應該怎樣處理代際之間的這種差異?
可能很多人會有很多不同的回應方式,但是筆者認為:原則應該是兼容關係,而絕不應允許粗暴的替代關係。就如電子支付的同時必須允計現金支付一樣。這不僅僅關於這一代老年群體的福祉,我們的所作所為也正在給下一代人樹立榜樣。年輕一代會看在眼裡,待我們老去,依樣畫葫蘆地來招呼我們。如果到時用視網膜支付而閣下剛好白內障,那怎麼辦?
尊重老人的生活方式,想盡辦法兼容他們習慣的社會常規,是我們在數字社會中應對老齡化的唯一選項!
對此您怎麼看?
歡迎文末留言評論!
請大家讀完順便點"贊"和「在看」,以資鼓勵!您的轉發、評論、支持,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