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上翻著微信列表,我熟練地在首字母「A」的第一行——
找到了暗戀男生A的微信頭像。
他原來的暱稱不是A。
為了在好友列表裡快速找到他,我給他備註了A的代號。
這個字母A開頭的備註,預示著在我心裡重要但又非常隱秘的地位。
看著他朋友圈的時候,忍不住想——
如果微信有來訪記錄,我一定會在他面前「社死」10000次。
哪怕我知道他這周正忙著加班,這個月開始學習起了韓語,近半年堅持健身減了好幾公斤,這一年升職加薪連跳兩級……
但我卻「吝嗇」於那哪怕一次點讚和評論。
與其說對他「吝嗇」,倒不如說是我對自己的「喜歡」太過苛刻。
如果沒有特別好玩的故事,我寧願不打開話題;想不出特別溫柔的句子,我寧願不說;如果還不是特別好的自己,我寧願一聲不出。
就這樣默默維持著自己小心翼翼的喜歡。
偶爾看著學了三分之一的韓語書,逼近3位數的健身課打卡記錄。
不免感到有些不可思議。
這個時代的搭訕話術已經進化到了「你好像我未來男/女朋友」,而在這暗戀的500多天裡——
我卻從未曾和那個掛在心上的人,開始過哪怕一次聊天。
一次朋友聚會上,我無意間坦露了自己的感情現狀。
大家紛紛吐槽這未免太過「離奇」。
我明明做著新媒體的工作,又參與過許多社交類的活動,怎麼會在個人感情裡「固步自封」到這個地步。
「你搞個曖昧也好啊,起碼有點回應。」朋友摸著我的頭,發自肺腑的建議。
我清楚地知道她的話裡絕沒有什麼惡意,兩年多時間裡她已經擁有過3個「心動男嘉賓」,目前正處於新的曖昧期。
那些「不問東西」的浪漫,讓她遊走在感情裡的「免責」地帶。
不用擔心柴米油鹽的瑣碎,更不用一個人咀嚼著全部心事。
一來一回的交流裡,會讓合拍的感情更融合,也能將不合適的心動及時按下暫停。
而我這一頭扎到底的深情,對方不僅全然不知,還無法淺嘗到喜歡被回應的微妙滋味。
聚會回來的晚上,我習慣性點進他的朋友圈默默道一聲晚安。
可這一次,卻難得的失眠了。
回想起朋友的狀態,說不羨慕是假的。
不久之後,我鼓起勇氣轉發了一個小程序遊戲給男生A。
那個遊戲不是什麼大製作,看起來並不精緻,甚至還有些許幼稚。微信好友裡玩的人不多,但因為醜萌的畫風我堅持玩了好一陣子。
沒想到的是,他收到消息後不久就在遊戲裡和我完成了組隊。
遊戲結束後,看著他發在朋友圈裡的遊戲截圖,還配了一句「這畫風太逗」。
我鼓起勇氣點了贊,把A想像成自己的在線網友,在他的朋友圈裡留下了一連串的「哈哈哈哈」……
也就是在那天晚上,我們真真切切的在微信裡,第一次彼此道了晚安。
可能誰也沒法瞬間破除「界限感」這道牆,但那些細微的裂縫也可能就是從一次放鬆的互動中蔓延吧。
那些縫隙裡總能透出些讓人著迷的光。
後來那款冷門又簡陋的小遊戲毫無疑問的下架了,但是我們的對話框,卻開始在微信頁面裡頻繁出現。
可能從單方面的喜歡,到慢慢熱絡的聊天,在很多人看來並沒有什麼大不了。
畢竟離「曖昧」的氣氛還有著一段不短的距離。
但對我來說,在喜歡裡擁有一份「親近感」,曾經也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後來,在聊到一部電影後,我們的對話慢慢開始變得友達以上。
在這其間,我發現他也並非朋友圈裡那麼「自律」會在健身後嚷嚷著吃海底撈,加班後會衝我抱怨「老闆真狗」,韓語課的詞彙量掌握的和我也差不多……
在聊天對話變得加甜去冰後,我們在對方面前反而更為舒適地做著自己。
遺憾的是,最後並非如大家期待的那樣,這段「曖昧」將走到新的階段。
在頻繁的聊天中,我們發現了彼此對愛情的理解有很多不同。
他對戀人的親密度有很高的要求,而我嚮往兩人各自獨立的狀態。
也忘了是誰先後退了一步,我們默契的把感情指針拉回了友誼線以內。我想我還是喜歡他的,喜歡他的孩子氣,無釐頭,甚至「表裡不一「的朋友圈。
只是我們暫時都不適合往前一步。
但我依舊如此高興,可以有機會就這樣好好的「曖昧」一次。
那些忐忑、期待、快樂和緊張,終於不再只是我一個人的兵荒馬亂。
它們透過了這些對話,一絲絲地傳遞到了他那裡。
我想,最起碼,在未來的日子裡——
當我再想起這次心動的時候,內心沒有遺憾了。
哪怕只是曖昧一場
也總好過沒有開始
人間觀察 vol.OO19
探索 人與人 的相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