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喬喬的異想世界》贏得了最佳改編劇本獎。
來自紐西蘭的導演塔伊加·維迪提站在頒獎臺上,激動得有些語無倫次。塔導感謝了他的父母:「如果不是你們當初將這本書拿給了我,也許就不會有這部電影的誕生。」
《喬喬的異想世界》
也譯作《喬喬兔》
《喬喬的異想世界》改編自暢銷小說《籠罩天空》(Caging Skies),設定在二戰末期的德國,崇拜納粹的小男孩喬喬發現媽媽在家中窩藏了一個猶太女孩,他的世界觀受到了極大衝擊,只能和想像中的朋友「希特勒」討論該怎麼辦……
導演親自出演的「希特勒」
故事中的黑色幽默不言而喻,塔導無意於強調二戰的慘烈,而是選擇用自己最擅長的喜劇形式、從一個孩童的視角,來講述一個關於愛與和解的溫暖故事。
同時,這部電影也是十分冒險的。光是塔導親自出演的、由10歲男孩假想出來的希特勒這個角色的設置,就在上映前引發了不少爭議,若處理不慎,則很容易毀掉整部影片的口碑。
但是最終,觀眾們張開雙臂擁抱了它。
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後,《喬喬的異想世界》拿到了觀眾選擇獎,得到了一份極具意義的肯定。此後,本片在頒獎季一路順風,最終提名了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6項奧斯卡獎。豆瓣8.4分、IMDb8.0分,也表明了世界觀眾對它的喜愛。
影片以德國小男孩喬喬的視角展開,在他眼中,一切都是如此理所當然:去參加納粹組織的夏令營,和男孩們用真刀實彈玩戰爭遊戲,妖魔化有關猶太人的一切……
才十歲的喬喬,對納粹的洗腦教育當然毫無抵抗力,甚至把自己的房間都裝飾成了一個狂熱信徒的模樣,三句話不離納粹口號。
喬喬脫口而出的那些幼稚言語,本身又是對納粹文化的一次解構,讓觀眾在被逗笑之餘,也不禁感慨那些泯滅人性的謊言是多麼荒謬而反智。
與此同時,那些空洞的洗腦說教並不能殺死喬喬心底的善良,正如他殺不死那隻小兔子。
在喬喬心中,猶太人都是張牙舞爪、十惡不赦的惡魔,因此德國士兵殺猶太人似乎有了理由;但眼前的小兔子沒犯任何錯,叫他如何下得去手。
正是這樣的時刻,讓不懂大道理的小孩子也會心生疑惑:為什麼不願傷害無辜生靈的人,卻會遭到大多數人嘲笑?
是啊,究竟是怎樣一個黑白顛倒的社會,才會將善良視作軟弱?
斯嘉麗·詹森在片中飾演了喬喬的母親羅茜,一個樂觀而勇敢的女人。
即使是在灰暗的戰爭年代,羅茜也總是打扮精緻。她的穿著不僅僅是乾淨整潔,而更是有格調有品位、用心搭配,她永遠像是在過節,像是在慶祝活著的每一天。
在戰爭亂世中,隻身一人的羅茜為喬喬創造了一個有安全感的家,一切都布置得溫暖而安心,充滿了生活氣息。
因為羅茜知道,若主動放棄生活中僅剩的美好,就是讓渡了最後的一點自由。
所以,她帶著喬喬去散步、去騎車,教他跳舞,如她所說——「自由的人,才會跳舞。」
雖然羅茜也擔憂喬喬對納粹的崇拜,但她沒有用家長的高壓權威去強行扭轉喬喬的想法,而是帶他感受世間美好,讓他直面隨處可見的暴行,引導他自己形成對世界的看法。畢竟,虛假的說教,騙不了真實的體驗。
在塔導溫暖人心的鏡頭下,即使是二戰時的德國,「國」的影響也越不過「家」的保護。正如,再多的納粹洗腦教育也沒能教會喬喬繫鞋帶,有些事,只有母親才能做到。
斯嘉麗的動人演繹,為她贏來了一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提名,讓她成為了在這屆奧斯卡擁有雙提名的演員。
在喬喬發現了羅茜窩藏的猶太女孩艾爾莎後,他的世界觀被嚴重撼動。從一開始的敵意對抗,到逐漸卸下心防的交流,喬喬意識到出身迥異的他們其實沒有那麼不同。
與此相對應的是,喬喬和他幻想中的朋友「希特勒」的關係越來越僵。「希特勒」曾經會在餐桌上陪著喬喬一起衝媽媽發脾氣,而現在他卻坐到了餐桌另一頭,在喬喬受苦時享受盛宴。
而當納粹蓋世太保闖入喬喬家中時,影片的輕鬆氣氛陡然發生轉變。塔導嫻熟地把握住了緊張劇情與黑色幽默之間的平衡,讓情節在兩種情緒之間無縫切換著。
本應是最恐怖的時刻,卻成了最荒唐的一場笑話。蓋世太保的威嚴在喬喬眼中轟然倒塌,他終於看清,猶太人和小兔子沒有什麼區別,沒有什麼人理應踩在其他生命之上。
這些年總在衝奧電影裡擔當「黃金配角」的山姆·洛克威爾,這次在片中又飾演了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小角色,一個對工作不太重視的納粹軍官。
他對工作的不屑,其實源於他對納粹的不認同。而片中對他性取向極為隱晦的暗示,也讓他的反抗行為多了一層理由。弱勢者保護更弱者,是影片傳遞的一份美好希冀。
塔伊加·維迪提自編自導自演的這部電影,感動了全世界不少觀眾,讓人們在觀影時笑中帶淚。
這位紐西蘭導演,從《毛利男孩》《追捕野蠻人》等本土電影中被人注意到,進而獲得導演《雷神3:諸神黃昏》的機會,最終又憑《喬喬的異想世界》站上了奧斯卡的領獎臺,這樣的經歷十分激勵人心。
儘管在當下的好萊塢,諷刺納粹的主題似乎不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但是塔導認為,人們遠比想像的更容易忘記過去的傷痛,因而悲慘的歷史才會一再重演。
所以,這部電影在今天依然很有存在的必要。它提醒著人們:沒有什麼能比戰爭時代更能體現大人對孩子的辜負了。若人們不銘記、不反思,將會有更多的孩子經歷如此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