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絲說諜戰劇#
文|冷絲
欄目|諜戰劇
在很多諜戰劇榜單上,張嘉譯、宋佳主演的《懸崖》一直讓很多諜戰劇迷念念不忘,該劇一直名列前茅,口碑很好。
《懸崖》的第1集就很吸引人,讓人直接入坑,1個細節足以見得編劇的用心用力。
該劇開端安排了一個出現困難且克服困難的情節——我地下組織安排顧秋妍去火車站接周乙,兩人從未見過面,由於地下工作的安全考慮,彼此都沒有見過對方的照片,唯一的判斷辦法就是周乙下火車時戴著墨鏡。
不巧的是,周乙的墨鏡在車廂意外地被踩壞了,沒法再戴,同行的特務科股長魯明卻戴上了墨鏡。
相認現場敵人環視,沒有多少猶豫的時間,而編劇又故意安排了衝突,讓周乙坐在一個熱血知識分子金教授對面,造成特務劉奎抓捕金教授,踏碎墨鏡這樣一個小小細節,周乙愣了一會兒,迅速調整了夫妻久別相認的策略。而這時候的觀眾也提起了精神,看看這樣情況下能否認出來。
周乙和顧秋妍怎樣才能像久別重逢的夫妻那樣,準確地認出對方,以免引起特務科科長高彬一行的懷疑?就在顧秋妍向戴著墨鏡的魯明走過去的時候,周乙叫住了她……
在車站下車時,擠在家屬群中的顧秋妍只看到一個帶著圓框墨鏡的魯明,和一個手上舉著很不醒目的破碎方框墨鏡的周乙,周乙不認識顧秋妍,此時的他肯定不能高舉著墨鏡,這樣很容易引起懷疑導致身份暴露。
周乙看到魯明帶著圓形墨鏡,意識到那個試圖接近魯明的女人應該就是顧秋妍,在面臨相認的短時間裡,顧秋妍帶著一點不確定走向魯明,她心中應該準備了兩套方案兩種說法——對面來的是周乙或者不是周乙,而周乙看到這個走向魯明的女人,立即明白了,她就是顧秋妍,就主動叫了她一聲「秋妍」。
在顧秋妍方面,前面已經看到了周乙,但沒法確定誰是誰,等到那個人叫她名字,瞬間明白了他才是周乙,她迅速用上了第二套方案,感謝魯明他們大老遠的去接周乙。
魯明不知道自己差一點被認成周乙,看到一個年輕女人過來,對他說感謝他們大老遠去接他,明白原來她是周乙的太太,於是客氣了一句,這時候顧秋妍才面向周乙,做出一番夫妻團聚、久別重逢的虛假狀態。
這個過程持續時間很短,經過畫面的精心剪輯,人物的姿態動作都非常自然,沒有被老奸巨猾的高彬看出,可以說是成功營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細節。
這樣真實可信的細節,讓觀眾在觀看時能一直屏住呼吸,沉浸在故事發展中。
邏輯嚴密的細節是一部諜戰劇吸引觀眾的重要元素,觀眾會結合自身的經驗,從這些細節中獲得嚴密邏輯帶來的真實感,從而認可和喜歡這部劇。
面對越來越挑剔的觀眾,諜戰劇的創作者在結構故事、布局情節時,尤其需要順應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
諜戰劇的進程依賴於情節的推動,而情節本身的演進又依賴於內在邏輯。所謂內在邏輯,除了因果關係、時空聯繫、人物線索等自然邏輯之外,更重要的是創作者根據劇情需要所做的懸念設置、細節穿插和節奏安排等自設邏輯。
優秀的諜戰劇創作者總是在忠於必要的自然邏輯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新精神,融入精心設計的邏輯,讓作品產生獨立的個性,成為具有創作者自我風格的作品。這就要求創作者具有豐富的閱歷、深刻的理解力以及高超的編故事能力。
最關鍵的一點是,邏輯必須是系統而自洽的,必須是可以自圓其說的,自相矛盾和邏輯混亂只能傷害整部作品而不能成就個性和風格。
同時,冷絲覺得,《懸崖》好看,不是因為計謀較量有多精彩,也不是因為情節曲折,而是在於周乙身上的愛,愛是支撐他堅持到最後的精神動力。
《懸崖》的情節製作與計謀較量相較《潛伏》並不那麼精緻完美,但在人物的塑造與精神層面的探討上顯得極有誠意,同時也顯得有一些理想主義色彩。主人公周乙在「懸崖」般的環境中精神世界處在焦慮與分裂之中,他對自己的生命狀態是持否定態度的。
該劇的後半部分回到對周乙真實生命與人性回歸的探討上來,周乙面臨死亡的時候生命是真實而完整的,也是最能打動人心的。
《懸崖》少了一些娛樂奇觀,多了一絲人性關懷,這在草率跟風、展現「奇觀」的諜戰劇創作中尤為難能可貴。
的確,《懸崖》在諜戰劇的序列中是比較另類的。諜戰劇的發展從《潛伏》到《懸崖》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希望這些新的動向能夠成為一種正向的力量,引導落入創作困境的諜戰劇在精神品質方面多一些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