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鋸驚魂》,系列性恐怖驚悚片,由馬來西亞華裔導演溫子仁執導。首部影片在2004年1月聖丹斯電影節首映,同年10月29日全球各地陸續上映,在北美地區帶來了5518萬美金的票房。
由於第一部的成功,在後來的6年內製作組陸續拍攝了6部續作。影片拍攝時間之短、成本之低、票房之高創下了一個個記錄,因此它被奉為經典恐怖片。
該系列電影由於包含過多的暴力與血腥成分,在公映後多次發生觀影者被嚇暈在影院的事件,建議心理承受力較差和對內臟、肢解等內容敏感者不要觀看。
《電鋸驚魂》是那種典型地被期望拍攝續集的電影,因為在其結尾,雖然謎團已經被揭開,但仍然有大量的疑問等待著製作者去解答。曾經有許多熱心影迷寫信到製片公司詢問一些故事的細節,而例如「豎鋸」的身份等基礎的問題也的確需要有人為他們做出解答。
從製片公司的角度來看,為做一部獨立製作,《電鋸驚魂》的成本僅僅120萬美元,但是出色的創意和精良的製作掩蓋了所有低成本的粗糙,全球票房超過1億美元,這也為影片拍攝多部續集埋下了伏筆。
原作的導演溫子仁是位馬來西亞華人,在執導這部處女作時僅僅27歲,編劇同時擔任主演的雷·沃納爾也未到30歲,原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來自於這種年輕的創造精神,在續集裡他們退居幕後擔任執行製片人,將導演的工作交給了更年輕的僅有26歲的達倫·裡恩·鮑斯曼。
與第一部緊張、複雜、驚險、通過閃回逐漸解開謎團的劇情相比,續集直白了不少,因為除去了神秘的面紗且兇手已知,衝擊力自然也減半。
不過,續集的最大保證是絕對加倍地血腥——極盡折磨的新手段,原班人馬的回歸,包括第一集中被兇手戴上鐵頭盔, 從人肚子挖出鑰匙求生的那位,要滿足觀眾萬聖節嗜血的願望,是絕對足夠了。
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是延續《電鋸驚魂》似的敘述角度,電影仿佛更像是一部角色扮演遊戲,它不光完全從受害者的角度來講述案情的發展,讓觀眾通過這種視角身臨其境,和受害者一同感受痛苦,也同受害者一起拼命尋找蛛絲馬跡,希望逃出生天。種種未知的元素激起無限恐怖。
所有的《電鋸驚魂》系列電影都是圍繞著「拼圖殺人狂」所設下的一個又一個詭計展開的,至於他自己,則是一個病入膏肓的癌症患者,因為嚴格到近乎於苛刻的道德取向,而變成了一個專門設計可怕的「生存遊戲」的天才。
被他選中參與遊戲的玩家,沒有拒絕的權利,都是一些他相信沒有價值和生存必要的人。用緊張感和創造性互相咬合,《電鋸驚魂》以其奏出的獨特和弦音符觸動著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