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精彩內容,要先點擊這裡哦~
「態能聊」是一個基於網絡視聽領域的熱門話題,開展有觀點、有態度「閒聊」的欄目。歡迎各種互噴和反對意見,我們共同探討行業發展路上的爭議、問題與亮點。
懸疑短劇《十日遊戲》的上線令很多網友正式認識了愛奇藝的「迷霧劇場」。隨後,該劇場推出的同類短劇《隱秘的角落》大熱,這讓網友對「迷霧劇場」的期待值陡增。同期,優酷也打出了「懸疑劇場」的招牌,一時間,沉寂多年的「劇場」模式又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
業內對於「劇場化運營」的嘗試從未停止。視頻網站發展初期,其推出的「劇場」僅僅是對電視臺劇場的簡單模仿,同時也用來區分版權劇和其它站內內容。包括優酷最早的「陽光劇場」(也就是後來的「放劇場」)、土豆的「青春劇場」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推出的。但隨著網絡自製內容的迅速壯大,這些以電視劇場模式運營的「網絡劇場」便漸漸淡出了市場,取而代之的是像愛奇藝推出「愛青春劇場」和「奇懸疑劇場」這類以「垂直內容」為核心運營的劇場。這類劇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內容分類過於模糊,所以也導致了用戶的認知不清晰,從而影響了其發揮真正的聚集效應。
如今,「迷霧劇場」和「懸疑劇場」披著光環而來,進一步強化劇場在內容上的垂直性,這些劇目不止題材相同,且在集數長短、選角方向、內容風格上都趨同。從目前網民的反饋情況來看,「迷霧劇場」在口碑方面已經基本站住腳了,只要後面推出的劇集在質量上不崩壞,「迷霧劇場」將幫助平臺俘獲一大批用戶。
知乎上對於「如何評價愛奇藝的「迷霧劇場」?」的一條回答
《隱秘的角落》火了,但從長遠來看,平臺推出「XX劇場」真的是個好主意嗎?
@ 就叫我小A:
資深懸疑粉
作為一個資深懸疑粉,我覺得「迷霧劇場」還是很友好的。
首先是劇場內容的垂直化程度高,推出的都是同一題材的各種新老劇目,除了《十日遊戲》和《隱秘的角落》這些新劇,也有《唐人街探案》和《無證之罪》這種老劇,這樣可以快速滿足觀眾對該題材風格的追劇需求。第二,「劇場」讓觀劇有了一種「儀式感」。劇場會對即將上線的劇進行集中宣傳推廣,會配套推出海報、片花,劇集顯示頁面也會進行統一的特別排版。此外,劇集都會帶有劇場logo和同樣的互動機制。用這些統一的視覺元素營造出「儀式感」,讓人印象深刻。第三,觸達過程簡化。現在「劇場」入口在網站首頁的一級導航欄中,用戶可通過劇場入口快速觸達劇集,不用輸入劇名檢索,也不用多次跳轉頁面尋找,相對提升了操作友好度。
視頻網站的「劇場」肯定與電視臺不同,相比排播,它更強調內容風格的類型化、垂直化。可以肯定的是像懸疑、甜寵這類在網際網路上人氣較高的垂直內容都將是逐步劇場化,這樣平臺也可以將同題材類型的新舊劇集內容進一步盤活整合,從而增強平臺推薦對用戶內容選擇的影響力。不過,這種吸引力恐怕最終還是取決於「劇場」內容的質量。
但我周邊也有不同聲音,有的人就認為這只是一次網站的「重新打包」再推銷行為,且這種推薦機制與原有的首頁推薦和頻道分類等有部分重疊,因此她認為劇場的推出對於她挑選劇目的意義不太大。
@ Teresa:
熬夜追劇黨
從這次「迷霧劇場」來看,我認為,平臺推出「劇場化」是在探索如何進一步釋放優質內容的潛在紅利。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是否能推出大量流量口碑雙高的優質劇集,是視頻網站形成競爭力、建立品牌認知的重要基礎。
這次兩家平臺爭相推出懸疑劇場的原因,我認為主要在於想借懸疑劇場推出爆款作品。懸疑題材一直備受用戶喜愛,受眾群體黏性較高,且早已推出過如《無證之罪》《白夜追兇》等爆款。這次兩家平臺以劇場方式集中推介高品質懸疑劇作,是想以短時間內聚合大量優質劇集的方式推高題材熱度,進而提高部分作品破圈概率。
就像 @就叫我小A說的一樣,「劇場」的推出也有助於盤活同題材優質老劇資源,形成頭部作品的集群優勢,進而增強對用戶付費的吸引力度。有案例表明,有部分用戶喜愛「回憶殺」,對一些優質老劇情有獨鍾:2018年,在新版《流星花園》播出時,騰訊同時上線了2001年臺灣版《流星花園》,並將其設為會員可看。據此我們能看到,平臺借劇場重新開掘這些「寶藏」老劇,對於吸引用戶付費的重要意義。
此外,平臺「劇場」在內容題材上的高度垂直化,也有利於根據不同用戶群推出定製化服務。例如,愛奇藝在「迷霧劇場」中所設置的推薦機制主要面向懸疑劇受眾,這類用戶會更容易在劇場推薦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並不斷觀看下去,不知不覺中延長了停留時間,增強了對劇場品牌的認知度,進而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頻率和付費觀看的概率。
@ 路漫漫:
影視圈打工仔
從商業化角度來看,我認為平臺推劇場也是在提升廣告、會員業務收入上的一次有益嘗試。隨著網劇類型化趨勢的凸顯,劇場風格進一步得到確立,劇場品牌化苗頭初現,這種品牌化未來或將成為劇場商業化的基礎。
首先,劇場品牌化有助於吸引贊助商。電視劇劇場的一大商業模式就是品牌冠名,這種模式也同樣適用於視頻平臺的劇場。過去就有過冠名網絡劇場的例子,如騰訊視頻聯合微眾銀行打造的美好生活劇場、VIVO冠名的優酷放劇場。這證明品牌贊助平臺劇場是完全有可能的。此外,在政策和平臺自身要求下,網劇在向著短劇方向發展,但從品牌營銷角度看,營銷周期過短是這些劇集商業化面臨的一大問題。從愛奇藝「迷霧劇場」的排播模式來看,可以通過連續排播幾部短劇,拉長劇場整體的營銷周期,在一定程度上或可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其次,劇場品牌化有助於提升用戶黏性,可開發新的付費模式。前段時間,愛奇藝推出「星鑽會員」,被看作是行業在會員付費領域的一次探索,平臺急需開發新的付費模式,劇場的推出或將成為新付費模式的內容基礎。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劇場品牌化也擴大了商業盈利模式的想像空間。平臺或可嘗試打造劇場「宇宙」,依託同題材、同風格劇集的集群效應,打造泛娛樂IP矩陣,拓展劇場的商業盈利空間。
@ 阿力塔:
網際網路行業研究者
上面同學說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包括「直播臺」「劇場化」這些舉措確實是視頻網站的有益探索,七年前優酷就推出了「陽光劇場」,後來劇場化運營一直都是網站想要突破的陣地,但時至今日,這一模式的實際功效仍然不可預見。
「內容」雖是建立品牌忠誠度的重要基礎,但用戶更容易對品牌而不是內容本身產生忠誠度,如何把用戶對內容的喜愛轉化為對品牌的忠誠度,我認為這是劇場戰略的核心動因。目前的「劇場模式」有助於網站更好的引流類型用戶,但一個劇場能否成為品牌,能否進一步提升用戶留存、實現長遠變現,還需要綜合深耕。
首先是品牌定位是否精確,網際網路用戶有其自身的「垂直」特點,如果在劇集內容的取捨上無法做到「斷舍離」,就會令類型用戶對劇場定位產生困惑從而降低對劇場的認知度;其次是硬核內容的持續性,只有內容品質均衡有保障才能確保劇場美譽度;第三是用戶服務是否對位,劇場實際上就是一個類型用戶的社區,除了單個內容本身,劇場所代表的精神、用戶的共同愛好等才是增強關係、提升凝聚力的關鍵。
行業中一直存在「跟風」現象,如對IP、「宇宙化」等概念的盲目追捧。隨著「迷霧劇場」熱度提升,行業內很快就有聲音表示,可以藉助劇場推出打造「迷霧懸疑宇宙」。從已有案例來看,內容宇宙的搭建是比較複雜的,需要對內容進行整體規劃並能實現內容的高水準持續輸出。「迷霧劇場」或可樹立起一個高辨識度的懸疑品牌,但若就此將這個劇場看作一個懸疑內容宇宙還為時過早,在現有情況下,這恐怕更多會成為一種宣傳噱頭。「劇場」是一個商品,將一個商品運營成品牌是有市場規律可尋的,但我們不能指望用一個宣傳噱頭讓用戶買單。
大會官網:www.ciavc.com
協會官網:www.cnsa.cn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