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過菜市口,這裡是300年清朝刑法場,有英烈的魂,冤死的鬼

2020-12-23 開涮歷史

經常會沿著菜市口大街步行。

有一天,夜幕降臨時分,一個人站在天橋上俯瞰菜市口大街:街上霓虹閃耀,車水馬龍,寬闊筆直的大街,伸向遠方,隱沒在闌珊的夜色中。

晚風拂過,深冷深冷的。

這樣的晚上,這樣夜色,按理說應該迸發一點詩情畫意,可是來北京,在這個城市漂泊多年,上班下班忙忙碌碌,似乎對周遭事物的觸感都遲鈍了。

那時,我腦子不知道為什麼會突然浮起「菜市口」三個字。這個已經被我習以為常到幾乎淡忘存在的地方,它曾是國祚綿延268年的清朝的刑罰處決場,也就是古代常說的秋決之地。

殺人的地方!

那一瞬間我有些毛骨悚然。

可是菜市口是一大片區域,哪裡才是執行秋決的地方呢?

這個念頭讓我驚悚的同時,也勾起我一探究竟的欲望。

隨後查找了很多相關資料,基本能確定當年的法場應當就在宣武門外菜市口大街與廣安門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口。

西邊是廣安門大街,東邊是騾馬市大街。

宣武門是「武烈宣揚」的意思,它是北京內城九門之一,在西南方向,在陰陽八卦裡屬「坤」位,純陰卦。

據說人死後要魂歸「陰間」,因此宣武門是主刑殺的「死門」。

每年大約霜降時節,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會複查被判秋決的案卷,對理應斬首的案犯,擬好名單呈報皇帝「親筆勾決」。

皇帝紅筆勾過的死刑犯就會從刑部大牢提出來,到菜市口處決。

古代的囚車,也稱「站籠」,死刑犯帶著厚重的枷鎖,卡著脖頸,囚鎖在窄小的囚車裡,破鑼開道,沿著現在的西單路口往西,一直到民族宮西牆,那段路清朝時叫「刑部街」而不叫長安街。

從刑部大牢出來必經宣武門,當年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有「後悔遲」三字,專門是給要處決的犯人看的,意思就是說,看到這三字,必死無疑,後悔也來不及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後來北京城改造,宣武門給拆了。

囚犯出宣武門,來到菜市口,要跪到鶴年堂門前開刀問斬。

經過仔細查找資料,我找到當年刑場的一個地理坐標——鶴年堂!

鶴年堂成立於1405年,即明永樂三年,到現在已經六百多,堪稱數一數二的「老字號」。據說「鶴年堂」三個字還是明代大奸臣嚴嵩的親筆,雖然嚴嵩的歷史地位存在很大爭議,但是那字卻不錯,渾厚大氣。

鶴年堂是官方指定的死刑監斬接待處。

犯人來到菜市口不會立馬處決,要等到正午陽氣最盛之時行刑。

處決當日,鶴年堂門前的騎樓搭好席棚,擺好案幾,是為監斬臺。設好監斬官的席位,擺好朱墨、錫制硯臺、與處決人數相同的新毛筆,供畫押。

說鶴年堂還會給死刑犯準備一頓斷頭飯,也稱「辭陽飯」,是一斤大餅,一包醬肘子。

處決死刑一般是斬首,只有罪大惡極的人以凌遲處死,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千刀萬剮。

菜市口是清代很繁華的商品交易市場。清王朝選在最繁華的街市處決犯人,目的就是震懾,以儆效尤,殺雞駭猴!

可那慘不忍睹血腥的場面,在愚昧落後的舊中國卻演變成一場「殺人視覺盛宴」。

據傳在菜市口圍觀殺人對當時的民眾來說是一大樂事。

許多麻木不仁的商販就像看宰殺牲口一樣,湊在一起看熱鬧。據記載,當年凌遲大盜康小八時,菜市口圍觀的群眾,人山人海,甚至發生騷亂,導致踩踏致死十幾人。

當年翰林院編修許承堯作過一首《過菜市口》:「薄暮過西市,踽踽涕淚歸,市人竟言笑,誰知我心悲?此地復何地?頭顱古累累。碧血沁入土,腥氣生伊蹶……」

當年因變法失敗被殺的「戊戌六君子」,也是在菜市口處決的,他們沒有經過刑部審判,是慈禧下懿旨直接將他們處死。

1898年9月28日,晚清朝廷的刑部官吏將譚嗣同等六人從刑部大牢提出,押往菜市口,當經過宣武門時,譚嗣同一行六人一定看見「後悔遲」三個字。

可以肯定,譚嗣同他的心中是無悔意的,他本可以像康有為、梁啓超那樣逃走避難,但是他選擇慷慨赴死。

那日下午三點半,譚嗣同等六人被押到菜市口鶴年堂門前。譚嗣同的好友大刀王五曾召集一幫義士想要劫法場營救,可是晚清政府出動了驍騎保護法場,他們只能做罷。

還傳說有朋友出高價為他們買了鶴年堂出的鶴頂紅 ,服後可以減輕受刑的痛苦,可是他們拒絕那樣窩囊的死。

第一個被殺的是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當時行刑用刀較鈍,並非一刀斃命,康廣仁因痛苦掙扎,全身衣褲盡裂。

譚嗣同是第五個被殺的。據現場目擊人回憶,譚嗣同被砍了五六刀才就義。

譚嗣同的師傅胡七回憶說,譚嗣同是被一種「大將軍刀」,砍了三十多刀才死的。

《譚嗣同就義目擊記》中的記載,「頭一刀殺康廣仁,輪到第五刀,天哪!才輪到我們譚先生的頭上。前清殺官員的刀和殺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鈍。這不叫砍頭,叫鋸頭,鋸頭比砍頭的痛苦要添上幾十百倍的。而對這痛入骨髓的慘狀,第五個受刑的譚先生,一直是若無其事的樣子,砍了30多刀才斷氣。」

六人被殺後,首級還在木樁上掛著示眾三天。當時現場的慘烈狀況可想而知!

後來譚嗣同的義僕劉鳳池冒險將他的無頭屍體運回瀏陽會館,購棺裝殮。後來又將譚嗣同的頭顱找回,請人縫合屍首,暫時安葬。第二年,送回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正式安葬。譚嗣同墓前的華表上刻著一副對聯:

亙古不滅,片石蒼茫立天地

一巒挺秀,群山奔趨若波濤

譚嗣同舊居:遺落在市井繁華中,永恆在歷史教科書裡

現在出菜市口地鐵站西口,往西抬頭就能看到鶴年堂,往南沿著菜市口大街走兩三百米,蓮花胡同旁邊有一處低矮的院落,是菜市口大街少數幾個沒有拆遷的平房區,這裡還留著譚嗣同故居,這裡也是曾經大名鼎鼎的「瀏陽會館」。

如今這座院落矗立在繁華街區,滄桑破敗,於塵世的喧囂有些格格不入。

據說魯迅剛到北京時,在瀏陽會館呆過,離菜市口那麼近,他即使沒有親身經歷菜市口殺人現場,也是對那一段歷史耳熟能詳,他的小說《藥》不是憑空捏造的,據說真有血饅頭一說,就是犯人被砍頭後,劊子手會用饅頭塞住死刑犯噴血的頸腔。老百姓迷信那饅頭可以治癆病。

相關焦點

  • 這顆人頭在北京菜市口被掛了12年!
    現代人想到這樣的場景覺得很恐怖,不過在古代,人們看的多了就經習以為常了,對血腥的場面甚至不會有一絲絲的害怕。威懾的作用也不會大到哪兒去了,反而被人們當成了熱鬧……這顆人頭在菜市口被掛了12年在清朝200多年的統治當中,皇帝大搞文字獄鞏固統治,許多人因為言語不當招來了殺身之禍,有寫詩被殺的,也有修史被殺的。
  • 菜市口的冤魂 菜市口的鬼
    一位朋友考證:菜市口一次殺人最多的是光緒初年,因一件盜皇陵的大案一次被判處死刑的就有七十多人,秋後監斬,光兵勇就出動數百人,拉蓋屍席的馬車就七八輛,監斬官騎著高頭大馬,戎裝持刀,殺氣騰騰,兩邊押解官兵刀出鞘
  • 菜市口,故事太多了!
    北京的胡同多,接口也多,名氣最大的要數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菜市口名氣大是因為在清朝這裡是殺人的地方,是刑場。有不少名人都是被斬首在菜市口。小時候看電視,電視劇裡一有斬首的情節,就看到老百姓們都往菜市口跑,看殺人的。犯人被殺後,屍體被人運走,血跡即被黃土蓋上,爾後便有人在此賣菜,菜市生意興隆,故菜市口由此而得名。
  • 清朝處決死囚都在菜市口,近代處決死囚卻都選河邊,區別到底在哪
    古代影視作品中,大家常常見到那麼一幕,罪犯在被斬首前夜,牢頭會送上一碗飯給死囚吃,這一碗飯又被稱作斷頭飯,含義則是不讓犯人做一個餓死鬼,吃飽喝足去上道。拿清朝時期的菜市口而言,依照如今的城市地標計算出來,就是目前的宣武區菜市口百貨大型商場周邊,這兒是全北京市人氣值最火的地區,用于震懾宵小之輩是最好的場地,因此清朝時期,北京斬立決的人,基礎都死在這兒。
  • 清朝末年,北京菜市口發生了一件詭異的事,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
    北京菜市口從明朝開始一直是熱鬧的蔬菜市場,沿街都是賣蔬菜的小販。直到清朝末年,光緒年間,清政府把明朝時的刑場從西四牌樓搬到了菜市口。從此以後,這裡便成了清朝末年處決犯人最大的刑場,被判秋後問斬的罪犯都會被拉到這個地方處決。
  • 菜市口,慘慘慘慘慘!
    北京的胡同多,接口也多,名氣最大的要數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菜市口名氣大是因為在清朝這裡是殺人的地方,是刑場。有不少名人都是被斬首在菜市口。小時候看電視,電視劇裡一有斬首的情節,就看到老百姓們都往菜市口跑,看殺人的。
  • 菜市口怎麼才有200米?︱什麼?!菜市口會是丁字路口?
    周圍有長凳或短凳。酒座來了(指喝酒人),即可坐在大缸的周圍喝酒。在鐵門胡同南口外,有一字號叫吉慶恆的酒缸,店主人是山西人,為了圖吉利,店名起的也很好聽。酒缸接待酒座,一般不供應熱菜,故吉慶恆只準備幾樣涼菜佐酒。這裡以零售白酒為主,也賣黃酒。酒座喝黃酒時,酒缸負責給篩。酒座多是常客,酒友差不多每天都要碰的著。酒友之間,愈喝愈熟,山南海北閒談亂扯,無所不談。酒缸成了酒友消寒的好去處。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正本清源,用「刑法」捍衛英烈尊嚴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6月28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草案看點不少,其中包括: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英雄烈士名譽,與英雄烈士保護法相銜接,將侮辱、誹謗英雄烈士的行為明確規定為犯罪。草案規定,侮辱、誹謗英雄烈士,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 北京菜市口的都市傳說
    行刑當日,行刑的儀仗前有破鑼開道。衙役在犯人兩側,監斬官壓陣。與崇文門相對的是宣揚武德的宣武門。宣武門在城西,西方屬金,金主死,故宣武門又是「死門」。宣武門外大街路東有一「破碗居」。「破碗居」把烈性白酒與黃酒相摻,酒力倍增。囚車過「破碗居」,犯人可要求停車吃酒。一碗下去,腳步已是踉蹌。押解的兵卒隨即將空碗摔得粉碎。
  • 清末老照片:刑部在菜市口執行皇上「勾決」聖旨,周圍是麻木的觀眾
    這組舊照片由美國攝影師託馬斯·威爾遜·哈斯金斯於1902年至1905年拍攝,記錄了北京菜市口的一次處決。 菜市口位於玄武門外。
  • 菜市口:殺人刑場/會館片區,北京核心區首個申請式騰退片區
    菜市口殺人刑場 會館片區翻開菜市口的歷史,繞不開「砍頭殺人」、「血濺三尺」這些驚悚的字眼,舊時的這裡,不像如今是個十字路口,在菜市口胡同(丞相胡同)尚未改造成菜市口大街時,這裡是標準的「丁字型」。在這裡成為刀下之鬼的,既有一般的刑事犯,也有被無辜冤殺的老百姓;既有起義造反的志士,也有直言敢諫的官宦;既有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也有反帝愛國的真英雄。
  • 老北京菜市口,到底砍過多少人?!
    要說菜市口刑場有多少生命葬送在屠刀之下,得從元忽必烈時代說起,那時候叫做柴市口,是賣柴之地,歷經近七百多年,以每年秋決攏共一百人算,死在此地人的人至少數以萬計乃至十萬計
  • 網上祭英烈 共鑄中華魂 清明節網上祭奠活動
    為激發廣大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熱情,引導青少年緬懷先烈、追思歷史,牢記歷史,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繼承傳承弘揚革命先烈優秀品質,清明節期間,崇禮團區委開展網絡祭英烈活動。一、活動主題:網上祭英烈 共鑄中華魂二、活動對象:崇禮區全體共青團員、少先隊員三、活動時間:4月1日——4月5日四、活動內容:(一)網絡祭奠,表達敬仰與哀思清明節期間,廣大青少年可登陸中國青年網活動主網站,(http://agzy.youth.cn/qsnag/
  • 臺灣印發抗戰英烈紀念月曆,八路軍將領左權首次入選
    在臺灣「國防部」印發的「勇士國魂」紀念月曆內頁,出現了左權的名字。       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臺灣「國防部」12月25日以此為主題,編制印發「勇士國魂」紀念月曆。有別於往年的是,月曆內頁列出的抗戰殉國將領中,首次出現1942年犧牲的共產黨方面將領左權的名字。左權是抗日戰爭中共產黨方面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時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前方總部參謀長。
  • 文藝作品中令人驚悚的推出午門外,其實並不在午門外,而是在這裡
    文學或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秋後問斬」或「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上是把犯人押到宣武門外的菜市口來行刑的。在午門外有被廷杖打死的,但沒有被砍頭的。在紫禁城外見血會讓皇家覺得晦氣。曾經的刑場可能在現在的這個位置菜市口在明朝時是京城最大的菜市場,有很多菜攤和菜店。
  • 刑法第300條之司法解釋可以追溯適用
    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頒布施行,對利用邪教組織破壞國家法律實施罪增加「情節較輕」的規定,設立了「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的量刑區間。2017年2月1日實施的兩高《關於辦理組織、利用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適用解釋》)對「情節較輕」的認定標準予以明確。
  • 庚子音祭 國家公祭日上海龍華以音樂緬懷英烈 培根鑄魂
    今天是我國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緬先烈·萬眾一心鑄華魂」紀念活動在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舉行。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活動由上海音樂學院和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共同舉辦。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除了祭掃英烈之外,上海音樂學院和龍華烈士紀念館還同時舉行了為原創劇目《龍華魂》《霓虹燈下的哨兵》的啟動儀式。紀念活動特別彰顯了音樂和藝術的力量,在革命烈士的初心之地祭奠英靈,緬懷歷史。
  • 英烈保護法草案針對「精日分子」等將有明確說法了!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我們的民族走過怎樣的坎坷,我們的先輩作出什麼樣的犧牲,一筆筆寫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中。這字字句句間,躍動著中華民族之魂,生長著中華民族之根。回望歷史,無數英烈為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獻身。
  • 庚子音祭 國家公祭日上海龍華以音樂緬懷英烈,培根鑄魂
    今天是我國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緬先烈·萬眾一心鑄華魂」紀念活動在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舉行。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活動由上海音樂學院和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共同舉辦。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除了祭掃英烈之外,上海音樂學院和龍華烈士紀念館還同時舉行了為原創劇目《龍華魂》《霓虹燈下的哨兵》的啟動儀式。紀念活動特別彰顯了音樂和藝術的力量,在革命烈士的初心之地祭奠英靈,緬懷歷史。
  •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奠英烈斷想
    近日,我隨雷鋒雜誌一行赴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奠英烈。  雷鋒雜誌一行祭奠抗美援朝英烈。此時,天空下起了大雨,那是蒼天為英烈流淚。從紀念館室內出來,我們一行冒雨來到英雄墓前向烈士鞠躬致敬。11點30分離開陵園,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想起了楊根思的戰友、老八路孫希誥教授。2014年6月15日,孫教授發給我一篇文稿《懷念戰友楊根思》,講述他眼中的楊根思。楊根思是連長,他是軍醫,他們一同跨過鴨綠江,楊根思血灑疆場,他百戰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