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會留下什麼
F1雖然是一項高度程式化的運動,但它塑造出的車手性格卻千變萬化,尤其是站在最頂端的那些王者。
和舒馬赫的領袖氣質不同,漢密爾頓即便榮譽等身,也總招黑。
出席倫敦時裝周,他花哨豔麗的服裝搭配被不少時裝雜誌詬病;發布音樂專輯,卻被吐槽歌詞低俗露骨;帶頭為反種族歧視運動發聲,卻因為號召所有車手比賽前下跪被推上風口浪尖。
英國人自己也無奈地說:「我總是會受到負面關注。」
漢密爾頓出席倫敦時裝周
漢密爾頓的強勢性格和彪悍駕駛風格同樣引來無數非議。2008年加拿大站撞到萊科寧、日本站撞到馬薩、巴林站正賽撞了阿隆索。2010年澳大利亞站與韋伯相撞,義大利站跟馬薩撞車。
但漢密爾頓真正讓車迷印象深刻的,當屬2011年與馬薩的六連撞。
5月在摩納哥把馬薩撞退賽,7月在英國和馬薩輪對輪碰撞,9月在新加坡追尾馬薩。此後,二人在義大利、日本和印度的賽道上接連3次「親密接觸」,淪為該賽季茶餘飯後的談資。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英國人去年在加拿大站練習賽失誤撞牆後非但沒收到安慰,反而招來很多冷嘲熱諷。「這是漢密爾頓上一次撞車後,我人生中最好的時刻。」「他應該在正賽撞車才對。」
其實,舒馬赫年輕時也曾被貼上「危險駕駛」「不擇手段」的標籤。
1994年,積分榜僅有1分優勢的舒馬赫在收官戰直接撞向險些超過自己的達蒙·希爾,以雙雙退賽保住自己的冠軍頭銜。
舒馬赫年輕時也是個讓人愛恨交加的矛盾結合體
1997年,舒馬赫在歐洲大獎賽故技重施。但最後競爭對手維倫紐夫以第三名完賽並拿下世界冠軍,退賽的舒馬赫直接被取消全年積分,剝奪年度亞軍。
但隨著時間推移,留在人們記憶深處的是舒馬赫的7個世界冠軍,而非那些爭議。
就此而言,漢密爾頓如今正奔跑在前輩曾走過的路上。儘管職業生涯飽受非議,但作為F1領域首位黑人車手,作為賽場上特立獨行的存在,他的成績不會被時間磨滅。
他是紀錄的終結者,也是未來的開創者。梅賽德斯奔馳車隊領隊沃爾夫就曾表示,可能要到十年甚至二十年後,人們才會意識到漢密爾頓的偉大。
時代不同,喜好有別,關於F1史上最佳的爭論依然會持續下去。但有一點毋庸置疑,舒馬赫和漢密爾頓讓很多年輕人在賽車的轟鳴中找到一生所愛。
也許是因為,那些澎湃的激情,來自我們每個人血液中與生俱來的流淌。
本期編輯:李洋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