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若荷清寒
1
重溫《如懿傳》,我們一面感慨蘭因絮果,及爾偕老,老使我怨的悲劇,一面也反思為何情到濃時情轉薄?
少女青櫻和弘曆本是青梅竹馬,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
按說,兩人的情分相當濃厚。
然而,在後宮裡的爾虞我詐,生活的瑣屑繁雜中,兩人漸行漸遠。
有人說,如懿行事軟弱,一手好牌都打得稀爛。
在我看來,如果她願意,她也可以使出大手腕,劈開兩個人的斷層。
可是,她沒有。
她始終保持著一顆初心,全身心的相信愛人,並兌現著兩人「永不相欺」的諾言。
這種傲骨、倔強、執著讓人可悲可嘆!
年少時,那時如懿還是青櫻,弘曆還沒有坐上皇位,他們之間是平等模式。兩情相悅,彼此欣賞與尊重,哪怕有什麼天大的誤會,擁抱解釋就足夠了。
後來,青櫻成了如懿,弘曆也成了皇帝,除了夫妻關係,他們還是君臣關係。
如懿一心嚮往純潔的愛情,可是君臣等級模式的核心就是權力。
處於皇位的極權之下,哪裡還能一心一意憧憬單純質樸的愛情。
這是她必輸的一點,界限不清。
就像工作中,哪裡能奢望上司能理解我們,還能平等相待。
在家裡,我們可以放鬆說笑。要想和上級建立好親密的關係,只能適當的討好迎合。
界限感不明的人,總是一根筋的固執。他們付出了很多,卻很少善始善終。
2
從小到大,就聽過各種言論:
「我含辛茹苦把你養大,你就不能好好學習嗎?」「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能背叛我?」「我為這個家庭付出這麼多,你怎麼能對我這樣?」
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痛苦不堪,愛和親密的流動性完全堵塞了。
那個犧牲自我的人,他們覺得自己受苦受累,還不被理解和滿足。
那些享受「服務」的人,因不能給予同等的回報而心生愧疚,或遠離或漠視。
親密關係越來越糟糕,越來越痛苦。
有人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界限感。
深以為然,太多人把自己的事情和別人的事情混為一談。
這個別人,包括孩子和配偶,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精神意志。可是,我們總是忽視他們,漠視他們的邊界,有意無意替他們做一部分抉擇。
替孩子報考一個他不喜歡的專業,為家人任勞任怨,默默奉獻……
當你在努力付出時,內心裡就加載著對他們的希冀和期待。
一旦對方不能回報,或你的希求過高,你就無法擺脫「希求同化」的控制。
然後開始一味的強求對方理解、尊重、感恩……如此種種,使自己深陷泥足,難以自拔。
默契或者曾經有過,要麼清高的不給解釋,要麼歇斯底裡的發洩情緒。
就像《如懿傳》中的如懿,剛開始受到了委屈,被栽贓陷害為「謀害皇子」罪名,她不辯解,但憑弘曆明察。後來又被皇上誤會,和凌雲澈有私情,然而她卻幾句話懟回去。
這幾種消極的回應方式,希望心有靈犀一點通,本意是好的,然而,世事總非如願。
人總是會成長的,人心總是會變的。春到芳菲春將盡,情到濃時情轉薄啊!
3
重溫《半生緣》時,不得不佩服張愛玲洞若觀火的聰慧與明悟。
以前憎惡曼璐,對她親手毀掉曼楨的愛情,恨得咬牙切齒。
現在站在曼璐的角度,才發現一切都可以被原諒。
張愛玲也說,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一定會原諒現在的我。
從前的曼璐不說錦衣玉食的大小姐,至少也在父母的蔭庇下躲過風雨。
然而17歲,還是嬌俏天真的姑娘,就要背負起長女如父的責任。
她犧牲自己的愛情,以一臂之力挑起一家幾張嘴的乾糧。
其中的艱辛、委屈、不甘又擱置在哪兒呢?
當家裡人撮合妹妹和自己的初戀結合時,她連可供回味的記憶都糟蹋了。
「曼璐真恨她,恨她恨入骨髓。她年紀這樣輕,她是有前途的,不像曼璐的一生已經完了,所剩下的只有她從前和張豫瑾的一些事跡,雖然悽楚,可是很有回味的。但是給她妹妹這樣一來,這一點回憶已經很糟蹋掉了,變成一堆刺心的東西,碰都不能碰,一想起來就覺得刺心。連這樣一點如夢的回憶都不給她留下。為什麼這樣殘酷呢?」
不甘、怨恨、痛苦、委屈一股腦倒出來,她將燙手的山芋轉手遞給了妹妹,逼迫妹妹給老公祝鴻才生孩子。
聽聽她的吶喊與控訴,就知道她心裡有多委屈。
「我那時候要是個烈女,我們一家子全餓死了!我做舞女做妓女,不也受人家欺負,我上哪兒去撒嬌去?我也是跟你一樣的人,一樣姐妹兩個,憑什麼我就這樣賤,你就尊貴到這地步?」
憑什麼?憑什麼同根生,命運卻如此不同?
曼璐早已超額付出,心理早就失衡了。
心理學說,付出者會有一種偉大感,他們會覺得自己更有權利向別人要求點什麼。為了討要公平,他們會慢慢變成索取者。
這種表面看似偉大的付出,實則想要綁架和控制關係,讓對方心生愧疚,或故作可憐求得滿足。
然而感情裡最好的心態莫過於:我的一切付出都是心甘情願,我對此絕口不提。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假如某天我不願再這般愛你,那就讓我們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4
有人說,人生無非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自己的事自己安排,別人的事別人主導,老天爺的事,早就超過了我們能力範圍。
然而,很多人總是常常忘了管好自己的事,操心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的事。
這種不明朗的界限,讓自己生出了無謂的煩惱。
配偶的事,孩子的事,父母的事,多少人都一股腦攬成了自己的事兒。把自己壓得氣喘籲籲,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又不甘心,用付出感來控制親密關係。
俗語說得好,距離產生美,恰到好處的邊界感讓關係更舒適。
作者簡介:若荷清寒,鹹寧市網絡作家協會會員。分享思想價值,解答心裡疑惑,是你的閨蜜益友,希望大家都能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