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我9月份看的最迷惑的電影是哪一部,那絕對要數迪士尼真人公主大電影《花木蘭》。
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不論是國內媒體還是國外媒體都把《花木蘭》吹得天花亂墜,什麼「真正的中國迪士尼公主」、「每個女孩都應該看的電影」、「《花木蘭》教會女孩要勇敢堅強」……
這些溢美之詞伴隨著《花木蘭》的每一次報導,讓我這個迪士尼電影的死忠粉毫無招架之力,特別是當北美發行方先在流媒體上付費點播之後,首播當日口碑解禁後,爛番茄新鮮度高達81%,MTC在69分,這個分數簡直可以說是站在迪士尼真人電影口碑的頂峰傲視群雄。
不論是媒體人還是網友皆是一溜煙的好評,可是當我走出電影院之後,再次回頭翻看這些評論,只有一個感想,那就是:我和外國友人評論裡看的真的是同一部電影嗎?
其實早在《花木蘭》在國內上映之前,就有不少網友通過各種渠道看過了這部電影,並且在各個社交網絡平臺上留下了大量的吐槽,豆瓣評分在電影沒有上映之前就跌到了五分以下,而因為買票才能評分,大多數人都比較寬容的貓眼評分也降到了7.5,甚至這部電影上映四天,票房才堪堪達到1.68億。
簡直讓人不敢相信這居然是一部迪士尼出品的電影該有的成績。
那為何外國友人把這部《花木蘭》誇得天花亂墜,而我們卻對這位「中國公主」萬分失望呢,究其根本,那就是這根本就不是中國人心目中的「花木蘭」。
一部分觀眾抱怨電影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還原太過粗糙簡陋,書上說「對鏡貼花黃」,就真的把體現花木蘭貌美的妝容化成了「小丑」,這個妝容一度被嘲上微博熱搜。
在電影上映之前,還有網友猜測這樣做的目的是不是為了誇張搞笑,又或者是為了完美還原動畫片裡的場景,可等到真的看了電影後,才明白這只不過是外國人對中國古代的刻板印象。
在他們眼裡的古代女子就是這樣塗著厚重慘白的脂粉,畫著滑稽的妝容,就像劇中飾演媒婆的鄭佩佩,也被畫的人不人鬼不鬼。
電影中對於中國傳統的魔改簡直數不勝數,「雙兔傍地走」的隱喻被換成了兩隻在草叢裡蹦躂的活兔子、中國的皇帝都是靠武力值取勝、甚至連媒婆門口的對聯都狗屁不通。
其實最讓網友不能接受的不是上面種種,而是電影把本來普通的木蘭設定成了「天選之女」。
在我們學過的《木蘭辭》裡,其實對那個替父從軍的姑娘的外貌長相都沒有描寫,也沒有寫她有什麼與常人不同的天賦,在父親收到徵兵召喚的時候,木蘭就像成千上萬個不知所措的平凡姑娘一樣,一邊紡織一邊嘆氣。
但就是這麼一個平凡的姑娘,她鼓足了勇氣扮作男子上了戰場,熬過了一次次廝殺,也熬過了一次次擔驚受怕,最終榮歸故裡,她做的那樣優秀,甚至連她一同打仗多年的同伴都不知道木蘭的真實身份。
正是因為木蘭平凡的身份和傳奇經歷,才讓這個奇妙的故事成為經典。
但是在電影《花木蘭》裡,木蘭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她從小就因為過人的天賦與眾不同,上了戰場之後更是因為莫名其妙的「元氣」才取得成功,這不就和原本的故事相悖了嗎?
把 「平凡女孩因為忠勇孝義也能做到的事情」,偷換概念成了「正是因為木蘭生而不同,所以她才成功」。
恕我直言,這和超級英雄電影的個人英雄主義有什麼區別,這難道不就是把獨屬於中國的花木蘭改編成了流水線意外十足的超英大電影。
《花木蘭》拍成這樣,中國人不滿意是應該的,而國外的評價越高其實就越能證明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不聊演員,也不說被網友們吐槽爛了的種種bug,我們和那些寫出連篇溢美之詞的國外媒體看的還真不是同一部電影。
外國人眼中的花木蘭是一部看起來很有中國風情的迪士尼公主大電影,而在學過《木蘭辭》的我們看來,如今這部大熒幕上的《花木蘭》只是一部被偷換精神內核的爛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