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一種最接近神靈的幻象表演藝術。
迄今一直被吹捧的原因,也不過是人類在虛實之間的碰撞與享受。在魔術世界,觀眾既是上帝,是享樂者。而這些,說白卻都只是魔術效應。
人類對魔術的定義,莫過於是一種與雜技表演無二的東西。人們感嘆其神奇,沉迷於其中幻象。卻又刻意挑剔,尋找破綻,往往得知真相後心生嫌棄。如今,一項完美的魔術表演,已然演變為全靠觀眾去評判。魔術師豐滿的內心理想,在觀眾指引下變為豐滿無錯理想。
而觀眾,是否真正有資格承受這一切?關於這個問題,電影《致命魔術》給出了答案。一場魔術,換一種人生!上映十年,仍無人找出片中破綻。
這部以魔術為題的影片,由我們都熟知的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執導,當然主演們面孔也並不陌生。克裡斯蒂安·貝爾與休·傑克曼兩位主演曾被奧斯卡獎項提名,且不止一次。而斯嘉麗與麥可也傾力加盟這部作品。他們幾人的合作,或許也像是一場魔術一般。
影片的前期付出是值得提及的 ,選角的用心不必多說,而本片的編劇也正是導演的弟弟喬納森,他用時18個月只為敲定小說選用內容,為電影拍攝鋪墊好一切。
魔術,給人帶來的,是無盡的猜測或是被迫的妥協。在開始整個故事之前,你或許不會認同這句話。所以,記住此刻的你,下一秒,影片魔術才正式開始。
片中兩位主人公安吉與波登本是一起長大的好兄弟。兩人一同在一家魔術團扮演群眾臥底,協助臺上完成魔術的表演,長久如此。大家都知道,魔術雖說神奇,但究其本質,不過就是人們利用道具和腦力完成的一種藝術表演。安吉與波登在的魔術團正是以這樣的手段討取觀眾的喜愛。
而改變的開始,往往會出現一場意外。安吉的老婆在一場魔術表演中不幸溺水而亡,而安吉認為這場意外是波登導致的,可波登卻迷茫說自己不知道,這使兩人產生隔閡,從此分道揚鑣。而兩人本身都對魔術具有偏執的熱情,分開之後依舊各自在魔術領域努力著。
不同的是,安吉一下成了沒有妻子的孤家寡人,而波登卻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嫉妒使人麻木,劇情一轉變為安吉與波登的對抗。而安吉嫉妒的,不只是波登的幸福,還有波登的魔術。
故事中,波登與安傑各自通過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偉大的魔術——遁移術,通俗來講也就是憑空消失,又在其他地點再次出現。這本身是不可能完成的魔術,但他們分別做到了。在這場較量中,他們都有不為人知的犧牲。看似家庭美滿的波登,實際上有一個從未出現過的雙胞胎弟弟,他們兩人共享一人生活。外界看來只有一個波登,而只有他們知道有"兩個"。
他們犧牲了真正的生活,僅僅為了魔術。而安傑魔術的成功,仰仗的是一項新的交流電技術,通過無限複製並殺死前一個自己,來完成遁移術。如果說波登兄弟犧牲的是生活,那安傑犧牲的則是靈魂。故事結尾,波登與安吉都沒有一個好結局,卻都完成了自己的一生追求的魔術。
影片結束,再來細品。是魔術電影,又是死循環電影。這部片子恐怖不在於畫面,而在於其中故事的設計。導演以倒敘展開影片,卻又打亂其中時空布局,蒙太奇的手法展現影片。燒腦只是其次,從頭到尾串聯起來,人性變化著實可怕。
回想影片裡的鳥的比喻 ,實則卻是在借鳥喻人。每一次"鳥兒魔術"的成功,都要犧牲一直鳥。觀眾不在乎真相,不是不能發現,而是接受這種欺騙。
因為他們只是觀眾,花錢享樂的觀眾。而魔術師安傑,就是鳥兒上升到的人。從一個害怕殺生者變為習慣殺生者。他知道觀眾在乎的,永遠是魔術最後的結局。
中途消失掉的東西,是永遠沒人會在意的,他們在意的,只是結局出現的東西。安傑和鳥兒的不同之處,在於鳥兒無法掌握命運,只能任人殘忍殺害。
而安傑卻是強制性改變自己命運,這個真正著魔了的人,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殺害,只為享受觀眾那幾秒鐘的崇拜尖叫。而影片最後的一排排水箱,就像開始時的一個個鳥籠。
看似是兩人的對壘,實則波登更勝一籌。一開始犧牲掉自己人生的行為,安傑是不能及的。儘管安傑之後可以選擇一次又一次殺害自己,但他無法容忍兩個自己共存。
故事雖是以兩本日記本展開較量。但安傑發現波登日記本裡的戲弄時是憤怒,波登發現安傑日記本的戲弄是卻是平靜很多。因為安傑從未戰勝過他,從未找出他的秘密。而安傑中陷阱偷走波登日記本之後,波登便馬上展開下一步對策。
先前波登曾去看過泰斯拉的展覽,以他的頭腦,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的門道。可他卻清楚自己不需要走上那樣的道路,於是在安傑逼他時,他把泰斯拉的發明當做他魔術的秘覺告訴安傑。
這裡像是一個天大的陷阱,簡單來想可能只是波登打發安傑去外地的方法。複雜來想,可能是波登想要安傑陷入泰斯拉的發明,讓他一步一步著魔直到無法翻身。
就像監獄裡波登的發問,問安傑是否已經不怕殺生,安傑回答不怕,而且說自己贏了。波登反問"你贏了?"從內心裡,波登就知道最終的贏家會是誰。
而整部片中也存在幾個明白人,機關師卡特,他清楚知道魔術的一切真相,以及結局。正如片中引出的水手的故事;泰斯拉,發明只為滿足自己的內心,清楚不會被人類再次接納,但依舊尋求方式展現;莎拉,因為愛,發現了波登的秘密。
但選擇自殺了結一切。她不需要一半的愛;波登:從始至終,兩個共享人生的波登,始終清楚自己的目的,為了魔術無限犧牲。
對比片尾與片頭,片頭"你在仔細看嗎?",出現的帽子,無不是在強調後面的一切。而現實是,你並沒有仔細看,因為你只是觀眾。而片尾時說"現在你去尋找答案,你肯定找不到,因為你沒用心看,因為你想要被欺騙。"這裡卻是帶有一定的人生理解和提醒。
聯想之前小男孩能發現鳥兒魔術的秘密,他在認真看,他認可事實,所以他能發現。而且,因為他是孩子,他還未經歷社會上的一系列幸福與痛苦。而成人,已然學會分辨利弊,選擇一定時候地被欺騙,以滿足自己的短暫快樂。
這只是一場沒有救贖的較量。導演諾蘭將背景設定為魔術盛行的維多利亞時期,安傑兄弟與波登,說白也只是為了夢想奮力追求之人。在他們的時代,魔術是他們的全部,甚至可以為之犧牲全部包括自己。他們是極端的,但他們的極端,也僅限他們自己能做到。
對魔術的野心,或說是熱情,讓他們超脫了道德的捆綁,但他們同時是有信仰之人。這一切,是毋庸置疑的悲劇,也是他們心中的圓滿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