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傳言許久的「迪士尼收購二十一世紀福斯」消息終於落停,這樁超大手筆生意終於塵埃落定。
據彭博消息,迪士尼正式收購21世紀福斯旗下的20世紀福斯影業、20世紀福斯電視公司、FX有線電視網與國家地理,以及福斯30%的Hulu股份、39%的歐洲電視巨頭Sky股份、Star印度等,總共524億美元。
在此解釋下「20世紀福斯」與「21世紀福斯」的關係——21世紀福斯(21st Century Fox)旗下有個名為「福斯娛樂集團」(Fox Entertainment Group)的子公司,將要被迪士尼收購的「電影」類包括「20世紀福斯」(20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再細分下面還有「福克斯探照燈」(Fox Searchlight Pictures)、「20世紀福斯動畫公司」(20th Century Fox Animation)與「藍天工作室」(Blue Sky Studios)。
多年以來,好萊塢許多業界人士都以為,稱霸美國電影行業數十年的「六大」巨頭製片廠(迪士尼、福斯、索尼哥倫比亞、派拉蒙、華納與環球)的格局有朝一日將會改變,卻很少人有人能預料到,第一個被併購的會是二十世紀福斯。
在過去的十年間,福斯在「六大」中的表現,排名位於中間。許多人原以為,維亞康姆集團旗下的派拉蒙影業,或者索尼影視娛樂公司,這兩家排名靠後的公司會被率先收購。
電視劇方面,福斯娛樂集團下面有福斯電視集團(Fox Television Group),其中分為20世紀福斯電視(20th Century Fox Television,是製片方,這部分賣給了迪士尼)與福斯廣播公司(Fox Broadcasting Company,是網絡平臺,就是我們常說的「電視臺」,這部分不賣)。而FX有線電視網絡則是福斯網絡集團(Fox Networks Group)下面的子公司,也會賣給迪士尼。
羅伯特·艾格與默多克(右)
佔地53英畝(超過21萬平方米)的福斯片場不會一併納入迪士尼,不過這塊價值4.25億美元的房產未來將何去何從,還會有更進一步的消息。
這一交易使得福斯的執行董事長魯伯特·默多克、他兒子詹姆斯(CEO)和拉克倫(聯合執行董事長)都會成為迪士尼的重要股東。默多克家族將繼續掌控福斯未賣給迪士尼的部門,詹姆斯·默多克很有可能會加入迪士尼的高管行列,不過現在還沒有官宣。
迪士尼為什麼要買福斯?
了解談判情況的知情人士稱,迪士尼想要收購福斯,主要是為了它的電視發行與製片業務(二十世紀福斯電視)。通過該交易,迪士尼將得以控制福斯的海外衛星服務、一組美國有線電視網絡,以及流媒體服務Hulu的主要控制權。
這些資產基本符合迪士尼CEO羅伯特·艾格的轉型計劃,他的目標是將迪士尼打造成一家直面消費者的重要數字公司(在線播放),可以與Netflix等公司展開競爭,而非僅僅向這些平臺兜售內容。二十世紀福斯電視公司(20th Century Fox Television)是二十世紀福斯旗下的「電視」類製片方,未來將為迪士尼旗下的流媒體服務,以及其他供應商製作電視類內容。
今日的另一個大新聞就是,現年66歲的艾格續約了自己的合同,直到2021年底,都會繼續保持迪士尼CEO和董事長的身份,當年收購皮克斯、盧卡斯影業和漫威影業的都是這位大神。
不過迪士尼具體該如何將福斯影業這塊兒的業務融入自己,還尚不清楚。福斯今年的美國本土票房排名第四,排在華納、迪士尼與環球之後,既包括《金剛狼3》與《王牌特工2:黃金圈》這樣的票房佳作,也有《異形:契約》和《母女大戰》這樣讓人並不十分滿意的作品。
有些業內人士認為,二十世紀福斯可能會作為一個製片品牌,保留在華特迪士尼工作室(Walt Disney Studios)中,類似於「皮克斯」(Pixar)和「漫威(Marvel)。這種情況下,福斯的院線發行和家庭影視發行業務可能會大幅削減,導致裁員,目前公司發行業務這一部分大概共有3200名員工。
迪士尼旗下的福斯可能會少拍電影,特別是在Netflix和亞馬遜瘋狂地為流媒體平臺拓展電影業務的時候,這也讓好萊塢傳統片方發行的電影數量進一步減少。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A)統計,去年一年,「六大」共發行139部影片,而2007年這個數字則是189部。
電影行業也整體不景氣,去年一年全球票房收入僅僅上升了1個百分點,而美國的家庭娛樂收入(DVD等)則降了7%,這也是為什麼在好萊塢,很多人認為,合併其實是不可避免的。
羅伯特·艾格在迪士尼任職的12年期間,公司出品的電影數量減少了許多,迪士尼現在的重點幾乎都是大製作、舊IP,比如說續集、重拍和漫改電影。這個策略無疑是成功的,迪士尼平均每部影片賺得更多,而邊際利潤也是比同行要高。
福斯影業的CEO斯黛西·斯耐德據說是非常「善待導演」,今年福斯發行的24部影片,比迪士尼的8部多多了,而且預算也是大小不一。與迪士尼不一樣的是,福斯今年發行了不少原創的真人影片。但在最近的一個財年,福斯的電影和電視利潤總共超過了10億美元,而迪士尼光是電影這一塊兒,利潤就達到了24億美元。
有一點可以非常肯定的是,迪士尼非常看好福斯最大的兩個電影系列,《阿凡達》與《X戰警》。《阿凡達》憑藉其近28億美元的全球票房,依然佔據世界票房寶座頭把交椅。此前,「阿凡達」系列在佛羅裡達州的奧蘭多,迪士尼世界中安了家,建了「阿凡達主題公園」。近日,福斯也在發展《阿凡達》的四部續集,迪士尼當然會將自己的品牌融入其中,同時在主題公園和周邊產品方面做到功效最大化。
至於漫威漫畫的「X戰警」系列,自上世紀90年代的一份協議起,在迪士尼收購漫威影業之前,「X戰警」的版權就一直在福斯影業手中。對於漫威影業來說,如果能將漫畫中共同出現、電影中卻從未同框的角色聚集在一起,也會產生更多的商業機會。不過福斯的《死侍》系列是R級,同樣根據漫威漫畫改編而來,卻沒有迪士尼的那麼「合家歡」,這兩者的結合可能也會頗具挑戰。
電視劇方面來看,默多克的資產包括《我們這一天》(在美國是NBC發行)和經久不衰的《辛普森一家》,以及FX有線電視臺的劇集,都有可能為迪士尼所用,為了支撐它類似於Netflix那樣的流媒體服務平臺,不過這有可能導致福斯廣播公司(網絡電視臺)的滅亡。
福斯為什麼會被賣掉?
對於福斯洛杉磯辦公室的員工來說,一方面,他們為自家剛剛在金球獎上獲得的眾多提名而感到高興,一方面也在為接下來2周中,要在全美公映的3部影片而忙碌:動畫片《公牛歷險記》,音樂片《馬戲之王》與歷史劇情片《華盛頓郵報》。
在福斯工作的管理人員與製片人表示,他們可以預料到自己的工作被縮減,但希望迪士尼可以允許他們保持獨立的文化,繼續拍攝更廣闊題材的影片,不一定都是依賴於已經存在的IP。他們說,雖然明白福斯未來的方向可能會是為Hulu這樣的流媒體平臺提供內容,但也希望迪士尼也能讓他們先在影院中發行各種類別的影片。
至於福斯未來的前景如何,Vulture網站訪問的一些行業內部人士稱,從歷久彌新的《辛普森一家》到新興美劇《嘻哈帝國》,這些高質量、大製作的福斯製作美劇不再有以前那麼賺錢了,廣告賺來的費用不太能產生大量效益,甚至有些時候還沒有製作的費用高。所以諸如《開心漢堡店》和《嘻哈帝國》這樣的美劇,只有在離開福斯本地電視臺,每晚在像是「Adult Swim」(少兒不宜的動畫頻道)或者Hulu這樣的流媒體平臺重播之後,才變得超級吸金。
這也是為什麼福斯廣播公司今年播出的大概20部喜劇和劇情類美劇中,80%都是由它的姐妹製片方,20世紀福斯電視自己出品的,只有4部並不是福斯電視製片的內容。片方與網絡的合作才是線性電視能活下去的唯一途徑。
需要注意的是,迪士尼收購的福斯電視部分,除了20世紀福斯影業,還有20世紀福斯電視(這是片方),FX有線電視網絡與一部分Hulu。而福斯廣播公司(這是網絡)並不會是併購的一部分,因為根據美國反壟斷法,迪士尼已經有它自己旗下的網絡公司(ABC)了,不可以再收購第二家。
那麼福斯電視的片方和網絡分了家之後會發生什麼?默多克有可能會戲劇化地縮減「有劇本的節目」,換句話說,他的理念是要重塑電視臺,聚焦於體育、真人秀、脫口秀、直播節目(與寫好了劇本的美劇相比屬於「無劇本」範疇),還有可能包括新聞。因為福斯新聞(Fox News)和默多克的幾個體育有線網絡,包括周日下午的NFL比賽,都是留在21世紀福斯的大樹下,不會賣給迪士尼。
默多克還打算創造一些聚合類的脫口秀和法庭秀(庭審過程的播出,美國觀眾超愛看),還可以賣給非他們旗下的其它平臺來播出。福斯電視臺也許不會再播那麼多昂貴的好萊塢製片美劇,這個賺錢過程得放長線才行,而且還不一定真能掙到錢。
這不代表「有劇本的」節目會一夜之間就從福斯廣播電視臺上消失,默多克還可以選擇播放一些獨立電視片方出品的低成本美劇,比如說索尼電視或者獅門電視。他現階段的目標不是要製造「爆款」,而是要通過傳統美劇中投放廣告的方式,至少達到收支平衡。福斯電視臺依然會存在,但也許不再會是美國電視臺四巨頭之一了,只剩下ABC,CBS和NBC這三巨頭。
也許在外人看來,默多克這樣的大玩家花了數十年的時間來建立自己日益龐大的媒體帝國,怎麼就突然想往回收了呢?有行業內部人士認為,默多克其實一直對好萊塢的光環和浮華看得沒那麼重,他還是對「新聞」行業更感興趣,無論是紙媒還是電視。
這一點他看得很清楚,只有絕對大型的超級媒體公司才能在下一個十年中存活,而這其中的大部分,也許所有超級公司,都會和技術或者電信公司聯合,比如說AT&T,谷歌或者蘋果。為我們貢獻了巴特·辛普森和「小強」傑克·鮑爾等經典角色的福斯廣播電視臺,也許有朝一日也會踩在娛樂行業歷史的灰燼上,加入我們耳熟能詳的商界超級力量。
好萊塢「八大」製片方歷史
20世紀福斯影業被收購,俗稱的好萊塢六大就變成了五大,而六大也是從八大轉變而來的,接下來聊聊歷史。看看這一百年來,好萊塢大製片廠的變遷史。
在好萊塢的「黃金年代」,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經有「八大」製片方,包括20世紀福斯、華納兄弟與派拉蒙影業,這三個片方屬於強勢的第一梯隊;哥倫比亞(在索尼1989年併購哥倫比亞之後才形成了「索尼哥倫比亞」)與環球屬於第二梯隊
,而米高梅、聯美和雷電華這三大巨頭,現在已經不再是主要片方之一。華特迪士尼影業當年還是個獨立的製片公司,並不算在「八大」其中。
米高梅影業(Metro-Goldwyn-Mayer Pictures)曾在1924至1986年屬於「八大」之一,1971年時,本來宣布米高梅要與20世紀福斯合併,但這個計劃到最後也沒有實施。這之後的39年間,米高梅一直在被不同公司買來賣去。直到2010年11月3日,米高梅申請破產保護,後於當年12月20日完成重組。現在的米高梅與索尼影業、派拉蒙和華納兄弟一起共同製片、共同出資、共同發行了許多影片。
聯美影業(United Artists)曾在1919至1982年屬於「八大」,喜劇大師卓別林是其四個創始人之一。1981年,聯美被米高梅收購。
雷電華影業(RKO影業)在1928至1960年屬於「八大」,曾在1948年被「飛行家」霍華德·休斯收購,後來又賣給了「通用輪胎和橡膠公司」(不是通用汽車GM或者通用電氣GE)。雷電華1957年停止電影製片業務,2年後電影部門解體。1981年,「雷電華通用」復活了它的電影製片部門,1989年,雷電華旗下剩餘的資產、商標與許多經典影片的重拍版權都賣給了新的母公司,現在作為小型的獨立電影公司在經營——雷電華電影有限責任公司(RKO Pictures LLC)。
1935年,二十世紀影片公司(Twentieth Century Pictures)與福斯電影公司(Fox Films)合併,形成了「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早年間的福斯,坐擁包括亨利·方達與秀蘭·鄧波兒等在內的巨星,以及包括《君子協定》(伊利亞·卡贊導演)、《音樂之聲》等影片。還有著名的《埃及豔后》,由伊莉莎白·泰勒與理察·伯頓這一對兒轟轟烈烈的戀人所出演的標誌性巨作,當年幾乎拖垮了福斯。
1977年,福斯發行了《星球大戰》,這是他們與喬治·盧卡斯合作的開始,而這一合作延續了6部電影,產生了46億美元的驚人票房。關於「星戰」再多說一句,2012年,迪士尼用40.6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盧卡斯影業,獲得了前傳+正傳三部曲之後,所有「星戰」續集電影的發行權,從2015年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開始。
福斯依然擁有前6部「星戰」影片的發行權,對於1977年的《星球大戰:新希望》保留永久版權。而直到2020年5月之前,福斯也依然擁有剩下5部影片的版權。除了「新希望」,迪士尼擁有所有「星戰」影片的數字發行權(網絡播放、電子遊戲等)。
自1985年魯伯特·默多克在福斯掌權開始,福斯的《阿凡達》和《X戰警》系列都大獲成功,還有諸如《獨立日》、《小鬼當家》與《火星救援》這樣的佳片,以及《冰川時代》與《裡約大冒險》這樣的系列。
讓電影遇見生活,盡在影視生活第一站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小丑回魂》登頂谷歌2017電影搜索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