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志願者,「紅馬甲」穿梭在疫情防控工作中。
疫情牽動萬人心,更讓城市文明使者——志願者坐不住。疫霾下,他們響應河南開封市文明辦號召,極盡全力爭相奉獻,主動請纓到一線,勾勒出一幅幅奮勇爭先抗擊疫情的最美群像。
不管有多少風雨 總會挺身而出
足不出戶是為國家作貢獻,可作為一名志願者,能不能在身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呢?「志願老兵」王讓輝給出答案。他和兒子報名當小區防疫工作志願者,從協助社區搭建帳篷開始做起,每天登記小區人員進出信息、檢查出入證、對車輛和快遞消毒,工作一絲不苟。
投身疫情防控一線是廣大志願者的第一選擇,他們立足社區,充分運用志願服務經驗,為疫情防控添力,並立下誓言:疫情不散,絕不會退!用實際行動守護萬家平安。
除了身先士卒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奉獻愛心也是志願者的行動自覺。
2月18日上午,由市志願者協會會長白鑫,秘書長邢俊娜,志願者張巖、許浩然等組成的「紅馬甲」隊伍來到河南開封紅豹救援隊,送來120斤酒精、200斤84消毒液和噴壺等防疫物資。疫情發生以來,已數不清這是第幾次志願者為疫情防控一線獻愛心了。
「雖然我們力量微薄,但有一分力就發一分光,全力配合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攜起手來一起保衛家園,疫情將不再可怕,危難消散終不會遠。」這是默默奉獻的志願者的心聲,不管有多少風雨、危難多艱,他們總會挺身而出,行動在路上。
「1月24日,除夕,真沒想到是這樣過的,真的很有意義。」這是祥和社區主任梁芳的第一篇抗疫日記。面對疫情,她敢於擔當,勇當「逆行者」,號召帶領社區廣大黨員群眾組成志願者群體,義無反顧投身到社區這個疫情防控的最前線。
從1月25日開始,她就和同事在轄區所有小區門口設崗值班,對返鄉人員進行疫情監測,每天8時至21時從未間斷,消毒、宣教、排查樣樣搶著幹,是社區疫情防控一線最閒不住的「鐵娘子」。用社區居民的話說:「有她在,整個社區的居民心是安的。」
75歲的宋文義是空分社區的志願者代表。退休後,他報名成為社區志願者,幫社區懸掛橫幅、張貼標語、清運垃圾……10年來,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再次向社區報名,成為抗疫戰線的一名「紅馬甲」。
除了自己主動報名,他還動員兩個兒子報了名,父子三人一起成了社區疫情防控卡點的「守門人」。「在家坐不住,我身體好,咱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都伸伸手、出點力,國家不好點嘛!」宋文義的話語簡單,卻透著無比堅定的力量。
「只不過做了其他人都會做的事」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一名鄉村醫生,關鍵時刻怎能少了何傳義?疫情下,他居家不出,一直在思索如何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發揮自身所長,立足本職崗位,熬製提高免疫力的中藥。想到就立即行動,1月25日,何傳義堅守鼓樓區南苑辦事處小王屯村衛生室,免費熬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中藥,送到抗疫前線。至2月底,他已熬製5萬多袋中藥,投入20萬元。「疫情不消散,我就不會停。」何傳義淡然道。時至今日,他為了這個誓言依然奮戰著。
向武漢紅十字會捐款1萬元、聯合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向一線環衛工人捐贈1100多隻口罩、通過市疾控中心向開封市各大醫院捐贈4萬多斤蔬菜……疫情當前,開封市家喻戶曉的「扶人哥」於清旺助力疫情防控的行動就沒停止過。
行善舉、做好事就像自己身上流淌的血液一樣,理所應當,簡單平常。據了解,他曾資助16名貧困學生、為信陽素不相識的雙胞胎捐款1萬元;危難時刻更是身先士卒,曾先後兩次救人於險境之中。「疫情事關全國人民的安全,盡己所能出點力沒什麼,我只不過做了其他人都會做的事!」
拿起相機,用一幅幅寫實的照片記錄戰「疫」故事;穿上紅馬甲,以細緻貼心的服務投身疫情防控一線,這是75歲高齡的李秀榮在疫情下的行動自覺。走上街頭、進入社區、來到千萬個疫情「逆行者」身邊,李秀榮發揮自己特長,用光影呈現故事,用鏡頭記錄感動,傳遞積極向上正能量,為宣傳抗疫英雄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得知聾人預約口罩難,志願者曹玉芬多方協調,最終得到開封市愛心企業——開封市百氏康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雙方攜手開啟助殘綠色通道,在百氏康大藥房門前設置專櫃,為聾人等特殊群體解了燃眉之急。
「您好,這裡是開封市心理援助熱線,請問有什麼能幫到您的?」「我已經好幾天沒睡著覺了,很焦慮、害怕……」這一幕是市心理援助熱線的工作常態。
如何築牢疫情心理防線,市第五人民醫院在行動。該院成立心理援助熱線隊伍,張鳳華、王明春、吳倩等7名心理專家一呼而應,成為消除疫情恐慌心理的志願者,他們24小時接聽熱線,幫助公眾在心理上戰勝這場疫情。「求助者慢慢放下恐慌心理,樂觀起來,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慰藉,付出再多也值得!」王明春表示。
志願者一分分綿薄之力,合起來就是磅礴偉力!
青年志願者敢擔當講奉獻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曹亞男積極響應團市委號召,自覺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每天9時,她準時來到援鄂醫務工作者張曉華家中,為其兒女提供幼教輔導,並與他們做親子遊戲、講述故事童話、跳幼兒舞蹈。此外,她還根據兩個孩子的年齡、愛好科學規劃課程進度。
「身為青年志願者,在這個特殊時期,比起遠赴武漢的醫務工作者,我做得還遠遠不夠。奔赴一線的醫生去守護國家,我來守護她的家。」曹亞男說。
和曹亞男有相同想法的青年志願者不在少數。
「看到社區幹部衝在前面做疫情防控工作,非常辛苦,我也想盡一分力。」放假在家的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的大學生郭毅明來到大紙坊街社區,主動要求參加志願活動,協助做好轄區的疫情防控工作。
對進出人員測量體溫,並做好登記;每天早晚對院內公共區域進行全面消殺;配合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對返汴人員展開地毯式排查,詳細記錄相關信息;走街串巷散發疫情防控宣傳單,為轄區居民宣傳講解防疫知識……每天他都要忙到很晚。
「穿上空軍藍,保衛祖國;穿上志願紅,保衛家鄉。不管是大家還是小家,我們都有責任守護好。」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大三學生李晟瑜看到共青團禹王臺區委發布的返鄉大學生志願者招募令後,第一時間報名參加,被編入繁塔街道辦事處禹南社區,負責疫情防控卡點執勤工作。遇到人員、車輛進出需要登記測量體溫,他總是第一個衝上前,忙裡忙外,一刻也不停歇。
「我年輕,不怕辛苦!」北郊鄉21歲的青年志願者劉佳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勇敢與擔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站得出、守得住、擔得起、頂得上。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他乾脆直接住在鄉裡,用實際行動詮釋當代青年的時代風貌,彰顯新時代青年敢擔當、講奉獻的良好形象。
他們沒有豪言壯語,做的也許還不夠多,但卻全力以赴,足夠撫慰人心、溫暖整座城。平凡的志願者、閃亮的「紅馬甲」,給戰勝疫情注入源源不斷的能量,是戰「疫」中最亮的星。(汴梁晚報 記者劉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