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洪霞(前排紅衣)帶著居民跳出年輕態。
廈門
晚報訊(記者許雲芬 戴懿 實習生 馬嘯凌 通訊員 王曉斌)浙江溫州一對農民夫婦,因為在田間跳曳步舞走紅網絡。其實,廈門一些公園、廣場內,也活躍著不少中老年曳步舞愛好者。
在禾盛社區五樂廣場上,就有一支「年輕」的曳步舞隊伍,成立僅一個多月,但成員大部分都超過60歲,年紀最大的隊長已經69歲了。被問起為什麼跳曳步舞,他們表示,因為「開心、有活力,也想跟年輕人一樣時尚」……最近,他們正在編排第二支舞。
從「發現」老師到組隊開練,僅用了三天
隊長古立英說,目前隊伍有20多人,都是禾盛社區的居民,僅有一名成員不到50歲。她們之前跳過廣場舞、交誼舞,也學過太極拳。
6月18日晚上,古立英和幾個鄰居散步回來,途經書香佳緣小區門口時,看到居民江洪霞在樹下跳曳步舞,一下子就著迷了。等她跳完,古立英迫不及待地跟她聊起來,還問她:「你跳得這麼好,可以教我們嗎?」江洪霞爽快地答應了。
第二天一早,古立英就在社區和小區微信群裡發布消息。當晚,一個學習曳步舞的「新群」就組建起來。第三天晚上,大家就在小廣場上集合開練。
一開始,大家連基本步都不會,但短短一個月不到,就已經跳得像模像樣,還排出了一首60步的舞曲《對面的小姐姐》。古立英說,大家想學,老師又願意教,儘管跳得還不夠好,但大家也有「感覺」了。
老師挨個指導動作,大家注意「量力而行」
江洪霞今年57歲,退休後才來到廈門定居。她說,自己也是兩年前才開始學曳步舞。前年她回安徽老家時,發現周邊公園有人在跳,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種快節奏的舞蹈,於是跟著學起來。
回到廈門後,江洪霞也會到處打聽,哪裡有中老年「舞友」。去年,聽說松柏公園那邊也有人在跳曳步舞,江洪霞還特意過去跳了幾次,但因為離家有點遠,後來就沒去了。
「感覺今年跳曳步舞的人開始多起來了。但目前所知,應該是我們這支隊伍的平均年齡最大。」江洪霞說,對於老年人來說,曳步舞強度較大,一開始練習的時間不能太長,跳舞前要做好熱身運動,還要注意中場休息。除了示範教學,她還會觀察成員動作是否到位,挨個指導矯正,光是基礎的「奔跑步」就練了一個多星期。
「主要是因為喜歡,曳步舞跳起來多快樂、多有活力啊!曲子沒有一個是消沉的。」67歲的成員申立耘說,剛開始確實會不適應,但一段時間後,就感覺自己的體力上來了,腿腳也更有勁了。同時,她也會量力而行,一般跳40分鐘左右。
相關新聞
跟著視頻自學動作 一人帶起一支隊伍
松柏公園裡,也有一支跳曳步舞的隊伍,領頭人遊華軍今年53歲,不僅年紀最大,也是大家的老師。
遊華軍本是一名貨車司機,近兩年才迷上曳步舞。他說:「我年輕時就喜歡跳舞,當時跳的是交誼舞,結婚後因為忙於生計就沒跳了。前兩年曳步舞火了,我也有了時間,就跟著學。」
手機裡的視頻就是遊華軍的「老師」,他邊看邊琢磨動作,一遍又一遍。「練好一個步法至少要一周到半個月,有的甚至要一個月。」網上一有新的舞曲出來,他立馬跟著學。他說,跳曳步舞后最大的改變是腰不酸、背不痛了,全身舒坦,心情也很好,「有時候坐著不想動,跳個舞就來精神了」。
遊華軍常在松柏公園練習,漸漸的,跟著他跳的人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有20多人,年齡從20多歲到50多歲,只要有人想學他就教。考慮到曳步舞活動量較大,來跳舞的市民水平又參差不齊,為了避免運動損傷,他沒有在一個半小時裡全部跳曳舞步,而是加入了不少廣場舞。
連結
舞前做好熱身 避免損傷膝蓋
曳步舞,又稱鬼步舞,起源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屬於力量型舞蹈,動作簡潔,快速有力,節奏感強,基本舞步有滑行、踢腿、踩踏、轉身等。不同於交誼舞、廣場舞,曳步舞的運動量較大,因此有人擔心老年人跳多了會傷關節。
對此,不論是江洪霞還是遊華軍,每次練習之前,都會帶著大家做熱身運動,拉拉筋,在跳的過程中也注意避免對膝蓋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