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關於石頭的祭文
對於《紅樓夢》,相信許多人都能說上一些故事,87版電視劇「紅樓夢」更是讓人驚嘆,而隨之而來的評價也自然汗牛充棟,我輩善良,卻也想學學魯迅老先生的少不更事,說說自己的一點微弱的見解,供各位學富五車的老先生們賞鑑。
對於《紅樓夢》,我總覺得有些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尤其是其名字便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
所以今天,我想來說說《紅樓夢》的名字,也即《石頭記》中的玄機。我認為一部《紅樓夢》就是一部關於石頭的祭文,也即是說「石頭記」就是「石頭祭」。
石頭在五行中為土,而又與人腎同音,在人的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紅樓夢》剛剛開始便把寫作的觸角放在了石頭上,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石頭成了紅樓夢中的所有事件的緣起和親證,讓人不得不讚嘆作者筆法之精妙。
有了土,林黛玉這棵無人眷顧的絳珠草才可得以生存,而也只因為林黛玉的淚水才讓寶玉這塊頑石變得清澈透亮,晶瑩奪目。所以,從黛玉進賈府開始,寶黛便如同魚水相與,一段美麗的生活憧憬的畫卷從此展開。然而,寶釵的出現則顯然成為這中間的有形的障礙,大家不要忘了,寶釵是有著一個金鎖的,而金顯然是克木傷石的利器。在整個紅樓夢中,我們會發現凡寶黛出現交流處即有寶釵,可見一斑。
對於這點,寶釵也自然計高一籌,她在巧妙設計中,讓黛玉也不免為她所牽制,甚至後來也曾一度成為寶釵家的常課,進而姐姐長姐姐短的叫著,自然是因為木性本空靈,乃人間之生物根本,況且也緣於寶釵利剪的縫裁,對於寶玉而言,他身系石頭,而他的命運也便如石頭般堅韌而有稜有角,在女性的水質潤澤下,他的稜角便開始消損,又因為他來自大山,來自自然,又為女媧鍊石補天剩下的一塊,便也胸懷大才,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成為生活的奴隸。但他身為頑石,又不免缺少陽鋼之氣,在許多女子的離去中,他只能傷心感懷卻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吟風弄月中一代男性的剛氣就這樣消磨殆盡,故而我們說《紅樓夢》便是關於石頭的祭文,一段無可奈何的傷懷之作。
二 黛玉的眼淚
寶玉是一塊頑石,頑劣但又不失本分(這裡的本分指仁愛之心、是非之辯),在黛玉未出現之前,王夫人便早已定其為「孽子禍胎」,從小深得賈母之愛護,二黛玉前生之緣卻似乎早已洞諳了這一點,於是乎在寶黛初一相逢,便早已是心心相印、靈犀一點,只不過這時二人卻仍只是懵懂年少的認知,冥冥之中這棵絳珠仙草便已恩受神瑛侍者,一把壺中澆出的也許並不是珍藏的雨露香澤,但卻也不失為一種足以讓生命動容的赤誠。
好比白素貞下凡塵為報許仙先祖的相救,絳珠仙草便似乎早已緣定三生,從其母逝父病,請賈雨村代授學業便已暗透玄機,林賈必合為一體,果然林黛玉拋父上京,帶著滿腔的生離死別,走向了這個承載她幾多辛酸、哀怨,而又賦予她幾許幸福甜蜜的地方。
可以說黛玉的淚水中有著許多的玄妙,甚或說許多的意義。我們可以一一來加以羅列。
1、生死離別的常人之情。黛玉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同時也絕非賈府已成長者(歷經滄桑),所以她也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在棄父離家之時痛哭流涕,會在見到外婆時淚花連連,會在委屈時掩面而泣,會在父親病逝後哽咽難平,一切的一切,都無不表明,黛玉乃至情至性之人,她雖然未免會淘氣,會氣惱,但卻也和常人一樣,吃飯穿衣,流露出與常人並無二致的性情。
2、自怨自艾的過客情懷。黛玉雖乃凡人,但卻仍可在賈府寄傲萬裡,出類拔萃,孤介凌雲,就是因為她絕非庸類,她始終有一種孤傲耿介的靈魂,但卻常常因了勢單力支而自卑不已,面對她可以寄託終身、給予靈魂的寶玉,她常常會不自覺地把一腔哀怨拋出去,讓寶玉也常常尷尬不已。黛玉聽悲聲而放哀曲,見落花而起哀鳴,是一個典型的行吟詩者,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她不是先知先覺者,但卻是「悲涼之霧遍布華林」的痛切感知者;她雖不是先聞賈府之哀亡者,但卻已在自己的微弱身軀上找到了生命無果,難再緣續的明證。一首首含淚而書的詩文中,我們清晰地感到了一個靈慧而又睿智的女子發出的皓古幽嘆。
3、清洗頑石的明淨之意。石產自山川水澤,而水本也落於山野民生,二者一拍即合,而對擁有金屬利器的寶釵則須退避三舍,金故難克石,但卻易折木,所以黛玉最終無法在根本上敗滅寶釵,而反被其三言兩語折服於堂上,並甘入轂中,可見金之威勢。然而不管怎樣,黛玉的續續淚水雖不能撼寶釵之利,卻亦可動寶玉之根。水滴石穿,寶玉就這樣在與黛玉的交往中,從情試、情探、情問、情痴最後到情絕,無不是黛玉之淚衝洗的結果。情愛之淚讓寶玉獲得了片刻的新生,在一次次的淚水中,寶玉之慧才變得愈發清晰。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寶黛之愛因了淚水的緣故往往變得若即若離,而情愛之淚也常只能停駐人間片刻,甚至只能在背光的黑夜(暗夜)中獨活,一旦到了陽光般的眾目睽睽之下,淚便乾涸得只留餘痕,終難存活世間。寶黛之愛便成為一個悽美悽苦而又悽涼的悲吟,在石頭的映襯下冷徹心扉。
黛玉最終在時卻所有的悲苦中死去,她「質本潔來還潔去」,一縷香魂恐怕也再難讓其他人再流出那清澈晶瑩的淚,淚眼迷濛中,她看到了寶玉,一句「寶玉,你好……」中,我們聽到的是一個來自心靈深處的長長的悲鳴。
黛玉用自己的眼淚記錄下所有的悲歡,而淚也便在永遠的悲歡中驚世駭俗。哀婉的記憶中,一曲「葬花吟」仍縈迴難消,悵惘低徊。
有人說:「女人的眼淚是上帝賦予的最為寶貴的財富。」她讓天下所有的女人們可以從容地釋放掉所有心中的哀痛、幸福、悲愁和喜悅。可以說,黛玉的眼淚便是寶玉透徹明淨心靈或者靈魂的鑰匙,充滿了所有靈性的傳奇。
三 痴人有夢
《紅樓夢》開始便置一偈語:「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一句話便早已道盡紅樓精髓,作者把自己的一腔忿怨、一縷心魂便痴人說夢似的寄予在一部煌煌巨製的《紅樓夢》中,透過其所塑造的人物我們無不深刻感受到這點。「痴心一片為誰來」便成為整部《紅樓夢》中十分重要的問點。細思纖慮,便可發現實際上紅樓的痴表現在三個方面:
1、情愛之痴2、權位錢財之痴3、前途運命之痴,而在這三痴之中,唯有情愛之痴更讓人動情動容,悄然斷魂。
那醉臥芍藥的湘雲,可謂吐盡了女性的嬌憨;桃花樹下落英繽紛之中的低頭觀賞《西廂》,讓怡紅公子和瀟湘妃子情投意合;夜深人靜病體沉痾的晴雯,用嬌弱的身軀為自己所信賴的主人傾吐盡最後的芳菲;對地悲吟執著書寫賈薔名字的齡官,讓寶玉格外看重;面對搜檢出的男人衣襪仍然志堅無比的司琪,用頭破血流的悲歌向冷漠的人間燃起最後一抹亮色;面對落花執帚拈花入袋而後為花建塚的黛玉,曾讓寶玉這位痴心之人情痴意亂;暗夜中題帕三絕的嫵媚之間,也曾讓痴情公子安慰平生;……幾乎所有的情痴之人都用自己的生命賦予了「痴」字一種絕對的崇高精義,歲月的磨礪也許可以讓人間的山石花木改變容顏,卻難以磨滅那串串鐫刻著生命印章的精神之城,在每座由情戀和痴心圍成的堡壘中,我們所有的人都會明白那是一種無比堅強的生命之魂。
從寶玉在秦可卿房中一夢開始,甚至更早從頑石夢想向世間歷練一番開始,一個巨大的由痴戀而構造的夢網便如影隨形在每個人的心頭蕩漾,寶玉用夢明曉了所有人的將來,而熙鳳則用夢通明了賈府乃至所有權貴的將來,這叔嫂二人神奇地在「紅樓」中結為一體,往往是同患病,同進退,讓人最終了解二人便已預示了所有的事情的後來。
古往今來,做夢之人多矣,但唯獨「紅樓」一夢夢得慘烈,夢得真摯,夢得哀婉動人,以致無數人傾情相向,頗得了幾分湯氏杜麗娘的真傳,足見性情之人寫性情之書,才引來性情之人趨之若鶩,爭相慷慨託寄此生,無悔矣。
寶玉之痴情,乃在於他一直試圖把林薛二人合而為一,在其棲於秦可卿房中時,便已夢見此種情景,從此,他在精神上與林相依,在肉體上與薛相近,前者衍射是晴雯,後者便是襲人,一對小姐的情愫便讓寶玉在二丫頭身上踐行歷練。
「紅樓夢」中齡官面對賈薔送來的飛鳥,他打開了籠子,她渴望像奮飛的鳥兒一樣自由自在地翱翔於天。而建在賈府中的大觀園便如同一個困窘的大籠子,他常常會讓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種種壓抑,只因為賈府始終不是桃花源,不會留存一份絕對的安然情愫給所有置身其中的人以快樂。故而所有的痴情之夢雖已然絢美之極,但當飛升於天時,便早已如虛空的放鶴,時卻的往往不僅是傷悲的記憶,還有那已然讓人甜蜜的執著。
四 賈寶玉與顧城
我始終認為賈寶玉與顧城有著某種契合,這樣兩個同樣拒絕長大的孩子,可能讓我們更會明白人生對於世間的意義。
長時間以來,賈寶玉這樣一個胭脂堆裡長大的公子哥兒和終身只隨謝燁一人的顧城似乎難以相提並論,但當我們俯視二人的生命軌跡時便會發現二人之間那種濃似水乳的關聯。
賈寶玉的母親王夫人是一位面善而實則惡行彰顯的女人,所以從開始賈寶玉的怪誕行為便成為母親口誅語伐的對象,而賈寶玉與母親也常是若即若離,甚而在母親「殘殺」晴雯時,他的一腔怨憤更在自己的《芙蓉女兒誄》中噴薄而出,一洩千裡。在這樣情形下,他便自然會親近能給他母性關懷的柔情女子,更會發出「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時泥做的骨肉」的宏論,所以我們並不難理解賈寶玉的泛情。
在未遇寶黛之前,寶玉時懵懂不懂人事的頑童,他對所有的女孩都會真心傾情,與底下的僮僕更是耳鬢廝磨,絲毫沒有隔閡,而一旦黛玉入府,寶釵進京,便開始了三人間的愛情角逐,寶玉也開始在這種比生死考驗更重要的人生歷練中變得成熟。自小不乏祖母母親呵護的寶玉在成長中也為女孩子們消融了他男性身上的戾氣,從而變得溫柔可親,馴順易近,在許多事上常顯溫文爾雅,只獨一次因丫鬟未及開門而大發雷霆,踹了襲人一腳,但後來便立刻萬分後悔,精心呵護,寸步不離,直至襲人痊癒。而他對寶黛更是容忍有嘉,儘管他並不喜歡寶釵的仕途勸勉,總免不了怨詞相向,但卻過後仍時笑顏綻放,絲毫不予掛懷,倒是自己常常傾心的黛玉,常讓寶玉心中頗為傷懷,初見時的7,情試(探、問)中的傷楚,以及情痴之中的錚錚誓言,卻讓這個貌似紈絝的公子哥變得無比堅強。
顧城時文革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的代表,在他的童年,也曾十分喜愛《紅樓夢》,雖未以怡紅公子自居,但從其所寫的「我時一個任性的孩子」一詩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表現而言,他絕對算得上一個賈寶玉式的人物,他愛美,要求純粹,在這點上,謝燁給予了他母性的最珍貴的的關懷,但他卻似乎並不滿足於這些,一個成人卻常常把自己裝扮成一個孩子,這也許就是因為他童年有詩有夢有天真顧工的呵護,他只希望就這樣生活下去。他沒有想到人總有一天要長大,要有變化,要在一次次的生活窘境中去面對許多生命中難以承受的東西,而作為謝燁來講,他時一個妻子,但卻不能不做好顧城的母親,這顆從小就缺乏了母愛的又經歷了文革殘酷的現實的靈魂,既不屑於謝燁的絮絮叨叨,卻又不能不平靜地接受來自謝燁的訓導,而謝燁似乎就時這個他們營造的桃花源的夏娃,他不能容忍謝燁逃離他的視線,在他那敏感而又充滿戾氣的神經線上,隨時可能會爆發來自天宇賦予的風雨。缺少童年女性世界寬懷的顧城很少去顧及周圍人的感受,他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而賈寶玉則會顧及周圍所有人的感受),讓所有的人都圍繞自己轉動,而一旦周邊發生變化時,他便試圖拉她回來。就這樣1993年,這個貌似天真頭上還戴著孩子帽的成年人,終於向妻子舉起了利斧,並最終吊死在紐西蘭的一個孤獨的小島上。
這一切,看似偶然,其實卻未必不是必然,賈寶玉的和諧又舒暢的童年讓其學會了容忍、寬恕、諒解及大度,而殘酷又冷漠的童年讓顧城沾染了自私、狹隘、暴戾和脆弱的習氣,所以顧城向別人舉起利斧時,賈寶玉最終選擇了出家以求自身的安寧。
寶玉用一顆寬懷之心,讓芸芸眾生體味到了人生悲涼的同時,也用心體味著來自他的幸福而甜蜜的生命絕唱。
五 暗夜情殤
夜晚常常是寂寞孤獨而又充滿悲傷絕望甚至恐怖的,但夜晚又是給人溫馨浪漫甚至平靜如水的詩意的世界。在一片片由夜晚朦朧之色遮掩的賈府大院裡,我們感覺到了情感的無奈、心酸、喜悅與甜蜜。
兩對矛盾但卻略顯平靜的生命浩嘆就這樣在歲月的流裡變為永逝的無奈。賈雨村面對皓月當空,發出「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牲仰頭望」的悲壯吟唱,而不久便飛黃騰達,步入青雲;王熙鳳似睡非醒之間,便覺秦可卿一縷芳魂命歸黃泉,徒留串串餘音尚繞梁迴響;而賈瑞的痴痴苦等,換來的是糞便澆身,三魄魂飛;雨夜歸來,黛玉聽「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一縷香魂不知迷茫歸向何方,頓時「淚飛傾盆雨」;又幾回黛玉與湘雲對詩聯句,在夜晚明明如月的世間獨自傷懷;晴雯不顧身體病脫,勇補孔雀裘衣,最終卻因寒熱病替,被趕出賈府,生生奪了性命;幾回回在宛然鬧喧的十五燈下,一群男女圍坐在月上梢頭的美妙中,對酒談詩,而又悲從中來,甚而讓賈政也頗覺悲悽;……
紅樓夢中的夜晚是迷人而嫵媚的夜來香,美麗但卻令人憂傷,憂鬱而又令人心碎,不似烈酒卻又芳芬清醇,綿長的故事在作家的夢間流淌,曹雪芹定是坐在暗夜的角落,昏黃的燈,染白了幾許鬢角的青絲,偶爾幾段悲涼的小調在遠方響起,連接起遠山已逝的蒼涼厚重與悲壯。
暗夜是絕望的情殤,在孤獨的夜晚,黛玉的淚水洗淨了寶玉的懵懂思緒,帕上三絕更足以讓那三塊舊情難卻的手帕沾盡寶黛的情愛之心,卻也只能在風聲鶴唳的夜裡盡放光彩,當天亮了的時候,做夢的人便已如恍然驚起的鐘,咣咣噹噹地掠響煩音,讓所有昨晚的淚不復滴答,讓昨晚的情不再延續,也讓昨晚的誓言在白燦如晝的眾目睽睽下自慚形穢。
所以,所有的情感只能在隱匿的心中潛湧暗流,一旦放在桌上,便已敗落如枯萎的葉脈,成就秋天的荒林。
六 鳳兮歸來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木三人立,哭向金陵事更哀。」便已讓許多人在王熙鳳的去留上絞盡腦汁。李劼,這位在海派學者中頗有聲望的教者,1998年出版的《論紅樓夢》無疑給出了一種並不確切(非理性)但卻頗有見地引人深思的答案,他在文中提出賈元春、王熙鳳、賈探春三人共同構成了女媧補天在現實中的衍射,並指出王熙鳳最終應為被休回家。這樣以來,王熙鳳一下子從兩面三刀、惡毒心腸、為人歹意的惡魔位上委然墮地,她原來也是一個性情中人。
在《紅樓夢》中,除卻了黛玉的詩意人生,寶釵的處世哲學,湘雲的了無心機之外,熙鳳無疑算得一個奇女子,儘管她有許多不光彩的事跡(甚至可稱劣跡):因賈瑞痴想二捉弄其致死人命;鐵檻寺中與老尼合謀強拆鴛鴦致人離分;由妒生恨教唆秋桐逼尤二姐吞金,後又讓秋桐承擔惡名而死於非命;……然而當我們細審熙鳳作為卻仍可想其所思之理:她常恨賈璉動輒出外飲酒作樂且樂不思蜀,因妒生恨亦無可厚非;而面對賈瑞痴想,作為一家之主導的她不能不警覺,作為男人,賈璉可在外招蜂引蝶,而獨守空房的她卻常常只能暗自垂淚;她也常常為賈府用度奢靡考慮,故不得已只能巧奪豪取;……解釋往往會讓人反感,但卻又不能不成為有力的證據。
熙鳳並非賈政府之人,但賈珠故去,李紈無力掌控局面也是不爭的事實,王熙鳳便以她強力而出色的才能責無旁貸地擔負重任,於是在賈元春辭別賈府,秦可卿又撒手人寰,榮寧兩府便到了熙鳳的手中,她要強,為人虛偽但又不失和善,此外在賈府這樣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左右逢源但卻又如履薄冰,當牌桌上不再需要她時,她從此一落千丈,再也不為人所記重,然而她仍時刻掛心於賈府的用度。真可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王熙鳳在賈寶玉身上傾注了許多的情感,這絕非僅僅因為討老太太的歡心,為嫂之人,她先叱喝寶玉對焦大「扒灰」的疑問,又對寶玉吃穿用度關懷備至,並對一群男孩女孩起的「海棠社」給予了充分的支持,儘管她並未參與其中,並且也只是一個睜眼瞎,但她有她堅持的原則,有她欣賞的情趣,無疑她也感受到來自寶黛二人高貴詩魂所散發的溫潤磁場。在這點上,她與賈元春並無二致。
劉姥姥一進大觀園,王熙鳳對其採用了睥睨甚至鄙夷態度,禮節上的矜持讓其始終保持著身份地位上的差距;然而第二次,她已然臥病在床(據有些研究家分析是賈璉長期折磨的結果),她感到了生命的脆弱,而劉姥姥成了救命的稻草,為女兒甚至向劉下跪以求護佑,可以看出其仁善的面影。
所以當我們細細反思熙鳳的時候,便不得不說,她的美絕非開始簡單的「粉面含春威不露」,而卻是「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的孤苦的靈魂,從她對秦可卿的殷勤照顧,對寶玉的由衷喜愛,對劉姥姥的千叮萬囑中,我們不難發現,她是人間尤其珍貴的一顆明珠。暗香浮動夜影,在末世一句的讖語中,熙鳳只能獨自承受「聰慧」的「罪過」(女子無才便是德),在飄飄搖搖的生命之河中顛簸,未知方向,未辨深沉的未來。
鳳兮,歸來。哭向金陵,變成一曲悲鳴的絕唱,在紅樓上空迴響。
七 小姐與丫鬟
《紅樓夢》值得一駐足的恐怕絕不是僅僅只有那寶黛釵的三人愛戀角逐,更需關注其中的小姐與丫鬟,一絲一毫都無不表現出曹氏高妙的文學功底和思維藝術。
紅樓中丫鬟當先言晴雯、襲人,再說紫鵑、鴛鴦、平兒、司琪、金釧、玉釧以及香菱,一個個形態各異,卻又彼此互映,同構成大觀園中美妙的奇景。
在許多情況下,看到晴雯不由讓人想到黛玉,看到襲人又不免讓人想到寶釵,《紅樓夢》中如王夫人、王熙鳳者均已有過晴雯與黛玉的比較,而寶玉的態度也在晴雯與襲人之間來迴轉換,一邊是晴雯的嬌痴與伶俐聰慧,一邊是襲人的穩重敦實,持家有度,故而賈寶玉便常常以襲人比作寶釵,曾經幾度雲雨,肉體上的結合便是寶玉對寶釵所念,而也把晴雯比作黛玉,可容其在面前撕扇一樂不加指責,更引為知己,暗夜拿幾件舊帕去往黛玉處轉述個人相戀之意,後當晴雯被趕出府之後,寶玉更是牽記於心,出外探視,知其死後書寫《芙蓉女兒誄》大加讚賞,而黛玉不僅不阻,反為其改中間句,可見二人已共同繫念于晴雯,也便心心相印,不必互為猜疑了。
紫鵑是黛玉的隨房丫鬟,她本為賈母所賜,卻因與黛玉長處而漸生惺惺相惜之態,故她常為黛玉傷神而勞心掛懷,同黛玉情同姐妹,故可言在這中間小姐與丫鬟已結為一體,主人死便也未免傷悲同己去。
晴雯與鴛鴦、司琪、金釧似乎均代表了賈府中剛性之本色,在其身上便早已注下了不為人知的宿命的種子。金釧只因與寶玉一句玩笑話,被午睡剛醒的王夫人打了一巴掌,便憤而跳入深邃的井中,與水為伴,成為真正的水性柔情下的冤魂,緊跟著司琪被搜檢出有男人鞋襪而被逐出府,面對懦弱的迎春,她高貴地昂起不屈的頭,但表兄的怯懦卻讓這個弱女子徹底地絕望,一片鮮血染紅了牆體,一縷香魂便這樣與世長辭。晴雯被王夫人看不順眼,便被攆了出去,而後慘死在哥嫂家中,鴛鴦屢拒賈赦求偶之後便斷念婚配,最終在賈母離去後也隨之而去。主慈僕親,主兇奴狠,在這樣的背景下,所有的丫鬟便在者牢獄般的世界上尋找者一絲絲屬於他們的溫情。
平兒因其平而常易泯滅了個性,在王熙鳳這樣一個出名的「醋罈子」下,也是辛辣酸甜,百般滋味,但卻因其平而常能自保身份,又不失王熙鳳處事之風,故她常能周旋其中而不為淹沒。而玉釧因了姐姐之死頗多了幾分成熟,她恨寶玉之泛情卻又理解其苦衷,在命運的顛簸中繼續著已然殘破的夢。
而香菱則是起落有致,先因拐子所騙而經歷磨難,後又為呆霸王薛蟠所欺,更為其悍妻所難容,忍受著來自主人的壓制和身為另主的寶釵的獨善其身的冷漠,最後雖已身屬寶釵而卻心常隨黛玉,她雖無黛玉之慧,卻也總免除了許多人生的苦惱,從苦命的英蓮,再到孤苦無依的香菱,真是可嘆可喜,幸虧還有與黛玉相處學來的賦詩的本領,雖至呆至痴到極致,卻也未免憨態可掬,讓人垂愛。
生有可歡,死亦何懼,賈府中的小姐與丫鬟能相依之人甚眾,不能相守的亦多,在守與棄之間,恩義與人性便如光耀華章,讓人於無聲處體味人世間的冷暖炎涼,深感風雨如磐的歲月中,仍又絲絲縷縷的生動的色彩,在天邊發出遙遠的絕響。
八 賈寶玉的情感
有許多人都說《紅樓夢》中賈寶玉似乎有些濫情,他對任何一個年輕女性,都有一種愛戀之情,甚至對自己十分厭薄的女性,他也不例外,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紅樓夢》開端便言一頑石(女媧鍊石補天所棄)思去紅塵歷練一番,便是「枉入紅塵數幾年」之故,而賈寶玉便伴著這塊石頭出生了,石頭與賈寶玉便成為一對形影不離的難友,曾幾次石頭莫名其妙地失蹤,寶玉便成痴傻狀,可見石頭乃賈寶玉靈性之所在,而石乃冰冷之物,寶玉卻懷無限仁心,說來說去,與其所居環境有相當關聯,青埂峰能乃荒無人煙之所,儘管女媧的鍊石火早已讓其熱了又熱,但幾世幾代的棄置卻也讓他倍感寂寞與孤獨,正如寶玉盤踞於多少柔情似水的女子中間,感受著來自世間或悲或喜的喟嘆,他也真心付出,希望所有女子都能守在身邊,不離開自己,這恐怕石天下許多沉浸溫柔鄉中男子的共同理想,但卻於這點上來說未免又會消磨掉人的意志與雄心或言一桿男性的身軀。
然後,事實並未像賈寶玉所想的那樣發展,風雨飄搖的人間不會永遠讓這個看似桃源的世間執著地存活下去,大觀園不久便人去樓空,草衰花黃,柳荒煙迷,再也不復勝景,賈寶玉鍾情喜愛的女子若金釧、晴雯、迎春、黛玉等或死或嫁,遠走他鄉,讓寶玉倍增孤獨,這是長大之後面對生命的一次重新審視,在這中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拒絕長大的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
寶玉對女子的鐘情,卻也對男子投桃報李,只要是合拍中意,他便不惜身份與之結交,他對秦鍾喜愛,對柳湘蓮的愛惜,對蔣玉菡的信賴,雖未免有曖昧之意,卻也不無仁愛之心,他在他們身上感到的是人性的復興,體味的是冷悽世間未有的溫情。
寶玉之泛情也並未惠及池魚,他不喜歡自己的父親,常是敬畏有加,他對底下的嬤嬤更是排斥尤加,而連自己的母親在趕走了晴雯後也被寶玉視為兇惡狠毒之徵,對寶釵雖敬重卻也比寶釵為楊國忠的妹妹,讓寶釵極為羞惱,對襲人不棄,卻也讓襲人憂煩不已。而他對黛玉卻常不由生出許多愛意,他可以容許她發脾氣,可以容許她的醋意,可以容許她的弱不禁風,卻也可以兩兩睡在床上,保持十分純淨的思想講老鼠變香芋的故事;也可以兩兩坐在桃花樹下,落花下讀《西廂記》;也可在詩文中互相作弊,互為支撐(在被打之後,黛玉為之哭泣,甚而一句「你從此改了吧」,可見黛玉深諳寶玉之罪源);也可在暗夜神傷時互送舊帕,互訴衷腸;……他二人絕非僅為一見鍾情,緣定三生式愛戀,而是歷經相見,相試,相問,相戀,相愛,相守的過程,得來便讓人倍覺不易。
在寶玉心中除了對黛玉的傾情相向之外,他也未免不在外保持一種「花花公子」的做派,但在其中卻也可看出其多情公子的風範,尤在他與藕官素未謀面但卻於其寫賈薔名字時倍覺感動,下雨時也讓其趕快回家,完全忘記了自己還淋雨的事實,痴意已現,情真未遠,在或悲或離的自我放逐中,寶玉無論生死或出家為僧,均會心生善念,為人為仁,為善為慈,而不會如惜春貌尤枯燈黃卷之形,卻也只能是坐穩枯禪,無所作為。
九 禪意濃濃
記得大學畢業時做論文,思來想去覺得還是寫唐伯虎好,一來因為太多的人的誤解已使其面目全非,二來也逞一下勇敢,想為中國文化園中增添一絲空白的合縫,在文中我便從桃花和酒二意象論及唐氏的禪學精神以及對後世的影響,禪學究其根本則正應了朱光潛的話:動與靜的統一。我歷來覺得中國人的美學觀念裡,未有悲劇乃是因為了其禪學的存在,禪乃是儒與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它講究「有所為,有所不為」,並在一定意義上擺脫了儒家知識者的迂腐和道家隱匿者的冷漠,不止注重修身修行,更重教化世人,懲惡揚善,不會只是一邊看熱鬧,還一邊大言不慚地進行道義教誨。
禪乃一種修身濟世之境界,然而它不煉丹,不打坐,不靜修,常能遇時而化,逢景而開,故而中國人才於此學會了忍與發的雙重奏響,才樂此不疲地試圖完成修身與立業的完美統一。
縱觀一部《紅樓夢》,我們看到的是寶黛愛中的悟境,他們雖未有性愛,卻於情感中的頓悟中體味到人世的蒼蒼巨變以及生命於塵世的無比炎涼(頓悟是禪學講究的一種形式和方法)。而整個《紅樓夢》也無時無刻不在教人領悟禪境。
從開始的女媧棄石希求入塵歷練開始,一僧一道便以其獨特的身份表明對禪學的追捧和尊崇,而後甄士隱老先生家慘遭變故,遁入空門,也無非因了英蓮這個女兒在和尚的討要中未曾捨棄而致;而後黛玉、寶釵所吃之藥均為僧道所配製,寶玉丟玉致使迷失本性也為佛家所拭淨;柳湘蓮在尤二姐血濺劍鋒下憤而離棄塵世;寶玉也便在這一次次的家庭變故中體味著生世之悲涼,由衷發出許多本非少年的感嘆;……因愛而生憐憫之心,因愛而生慈悲心腸,《紅樓夢》中寶玉未曾想過出家而終遁世而去,惜春本想出家而終成木偶,人生原本只就是一牆之隔的際遇,在愛與不愛,棄與難棄之間,所有的人便在不同的軌道上勾劃著不同的生命軌跡。
寶玉始而與黛玉坐而談道,後又與妙玉不期而遇,而妙玉這位雖僧卻俗的女子身上聰慧而不甘寂寞的本質牽引著他幾度追捧,而最終妙玉的空門未能阻擋賊人的魔手,撕裂的背影在暗夜無比猙獰。賈母也信佛,王夫人也參禪,賈珍的手中更常拿著念珠,道觀中煙霧繚繞的背後,多少雙駭人的眼睛都在釘牢了自家的錢罐和身家性命,又有幾人看得透生命於世的悲涼,厭倦了爾虞我詐的男男女女企圖在大觀園這個世外桃源中找尋春花爛漫、花紅柳綠、豐田清水的境界,但最終一次抄檢便讓一片美景頓成魘影,死的死了,走的走了,美景變成了荒草阡陌的悽切,讓人好不悲傷。
然後生活仍要繼續,走走停停、離離合合中又有多少淚水與歡愉,在無涯的慰藉中找尋生活的原真,最後一切的意義便在賈雨村的一席話中得以消解,所有的恩愛情仇,喜怒哀樂便都如同雪落大地,白茫茫一片真乾淨,淨化的禪意中僅留幾個孩子還在傳唱當年離奇委婉的故事。故當《大話西遊》風靡一時,《功夫》走俏海外,我們均可從中發現其對原本嚴肅莊嚴意義的解構以及對運命無奇的追溯,這便是一種禪意,在濃似甘醴的流裡,成為永恆。
結語 夢斷紅樓
《紅樓夢》剛一出世,便因其「有礙風化」而幾度遭禁,但仍未阻住流傳甚廣的勢頭,不僅士民爭相傳閱,而且王宮私翻更非奇談,這其中顯然不僅僅因為其情節之曲折有致,情感之真誠可感,尤為重要的怕也在於作者嚴謹的構思和精妙的塑造手法,讓人生異象而性格各不同,物有區別而境自有分野,進入「紅樓夢」,你便如同進入了一座唯美的園林、戲院,一個巨大的家庭、院落,一片廣袤的山野、凡塵,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在這幅由歷史人文構造的畫卷上展露無遺。故而才讓其成為公認的中國古典經典名著之首推,也一再為人所流傳、遠播,至今在學術領域仍是一朵難以解密的奇文。「誰解其中味」,作者苦於未遇知音,而現今已隔幾世幾代的知音又在何方呢?
《紅樓夢》據說已做完結尾,但結處卻因了時代所限而終成迷局,幸而有高鶚程偉元之續筆,雖未免有悖前意,狗尾續貂,卻也可以讓人大致可明其華彩。維納斯原臂已斷,仍芬芳滿人間,《紅樓夢》夢斷難圓,怕也未必不是一件讓人生疑的好事,以引得千千萬萬終其一生去探討,去深究,去追問,去求真。於是《紅樓夢》終難夢圓。
《紅樓夢》後世續筆多多,像《紅樓後記》、《紅樓補夢》《紅樓續夢》等等,人們總以《紅樓夢》的結局太過悲涼而不免耿耿於懷,於是懷著善良美好的願望,希望寶黛會在後世相逢,姻緣再續,希望許多奇女子如鴛鴦、晴雯等等能夠投胎生還,再續前緣,這種貌似善良、追尋圓滿的心思實際上卻正是對作者的一種褻瀆,作者之夢本難再圓,本難再續,幾多離愁早已泛在心頭無法漾去,卻被幾人鼓搗一番便讓其悲苦的情懷得以在文學的世界中消解。顯然人們並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局,故當所有的續寫真的如風而逝,如煙而銷時,我們才能真正關注到《紅樓夢》最值牽心費神的地方。這不僅僅是文學的一種思考,更是對人世歷程和人生運命的真實顯現和誠實預演。
故而當今天我們在觀賞《紅樓夢》原著時仍是挑肥揀瘦,只是從曹氏的前八十回中尋蹤覓跡,而絕不會向後四十回要求答案,後四十回除卻黛玉焚稿和黛玉之死可值留戀之外,其餘則常讓人心生厭倦,不忍卒讀,人們常希望能在前八十回中分析出《紅樓夢》諸人物最後的結局,以及他們背後所隱匿的歷史。
但卻也有人執著相信《紅樓夢》原也只有八十回,一個未了的故事卻早已隱藏了過去的謎團,成為一個留白的藝術品,擺放在國人以及許多鍾情於此項研究的人面前,世事已矣,歷史不再,以往的塵封歲月只能在他們劃定的圈子基礎上再建圍欄,讓圈更大更圓滿。
87版《紅樓夢》已成夢影,在許多喜歡《紅樓夢》的人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紅樓夢》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國人,也帶給了他們許多的思考。陳曉旭的死或許讓人們明白了許多意義,但無可置疑的是,87版成為一種難以祈求的絕唱。
而今《紅樓夢》翻拍又再燃烽火,正如《三國演義》的翻拍一樣,吸引人們眼球的同時也不免讓人感到了許多的浮躁與不安,人們紛紛猜測著他們的命運,但不管怎樣,該來的終究會如約而至,希望他們真的會如其所說的那樣閃現處靚麗的色彩。
但《紅樓夢》永難再續,所有的拍攝也只能是掛一漏萬,許多的東西便只能在人們心頭微泛波瀾,永夜難消,而丟失的也許才是精華與感動。
作者簡介:劉力,丹鳳中學語文教師。教學之餘,喜歡文學創作。已有多篇文章發表於全國性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