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對七八十年代臺灣民歌時代的老歌總是很痴迷。
喜歡沉浸在那些旋律輕快,充滿詩情畫意的校園民謠中,春風拂面,青春真好!
由陳永裕、李宗盛、江學世、陳秀男、鄭文魁、張炳輝等六人組成的「木吉他合唱團」,是我鍾愛的歌者之一,儘管組合成立時間並不長,但首首精品。
在夏日的午後,播放列表裡循環滾動著他們的歌曲,時光瞬間清涼透亮。
第一次聽到木吉他合唱團的歌曲是《散場電影》,在某檔深夜電臺節目。驚喜萬分,過耳難忘,餘音繞梁的同時,我又很害怕聽到這首歌曲。
歌曲很唯美,但又彌散著一種隱隱的傷感,穿透心牆。吸引人一遍遍地聆聽,又一遍遍被刺中內心柔軟的角落。
「這是最後一場電影」,聽得人內心翻湧。
最後這一場電影過後,我們再也看不見彼此,聽不見彼此的聲音。電影散去,關係落幕。
對於分離有過創傷的我而言,這首歌曲總會一遍遍把我帶入到人生中周而復始的離別場景。
在某個節點,那一聲說出或來不及說出的「再見」,從此後會無期。
那些消失在生命中的人,就像一場電影結束後,消散在黑暗中的人們,喧囂中,匆匆散去,不留痕跡。
記憶可以屏蔽,情感可以隔離,可是夢境卻總是回到那些熟悉的場景,醒來是嘴角還未抹去的微笑,眼角殘存的淚痕,似乎都是過去真實存在的證據。
語言和文字是貧乏的,圖像與音樂卻直抵心靈。既然人類的感情如此複雜,回憶無法清零,我又何必自欺欺人。
電影終究散場,我們終究離去。人生的銀幕,有人來,有人走,我們曾經在一段劇情裡擁有過彼此,已足夠。
留下溫暖,繼續前行。總會再遇見,又再次失去。繼續走,繼續失去,在我們還沒意識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