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豆瓣用戶劉小流對電影《妖貓傳》的評論
原標題:這是個推理+歷史+言情的短片集
近幾年來,能取得相當不錯口碑的電影已不再是第五代導演鼎盛時期的宏大作品,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的類型片、動人的小製作,而第五代導演群的鼎盛是苦澀的歷史反思之作,他們那代人如擔負一項責任般從歷史中挖掘出個人,消解掉了舊時代。
在這個新的時期裡,他們的新作常常淪為笑柄,陳凱歌無疑是其中曾經跌的最慘的一個,江郎才盡說甚囂塵上。我看完全不至於。
張藝謀曾評價陳凱歌是同屆學生中最有文化的一個,古典造詣也極深,這也讓徐楓得到劇本找到陳凱歌,使他成為了《霸王別姬》的導演,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傑作。
陳凱歌之後的作品也幾乎都能找到這種文化印痕,在題材上只有跟潮流的《搜索》成了唯一的例外,惡評如潮的《無極》、《道士下山》裡陳凱歌依然延續著對東方文化的書寫描繪,但他似乎再無法在一部電影裡合適地將其胸臆抒發出來,其往往淪為一種空洞又畸形的過時說教;早已掙脫了這種吻痕的新一代觀眾,無情地從流行視角將其娛樂化、惡搞化,徹底消弭了作品中的端莊姿態,這其實很可惜。
陳凱歌的創作態度絕對是嚴肅的,比如《妖貓傳》裡的建一座唐城,實景拍攝,在美術呈現上也無可挑剔;整部電影看下來也沒有太多膈應的地方,有些片段已能讓人感到那種溢出的根基於厚重文化的餘韻,絕不是凡人手筆。
如李白醉臥酒池邊的側拍;祭奠意義的飛鶴飛天;楊貴妃被針刺之後,千軍萬馬始離開,一個上升的特效鏡頭,楊貴妃被掩埋在無數層木洞之中,這一幕應該說極具力量了。
但一旦把放大鏡拿去看整部作品,它旋即變得令人失去繼續凝視的欲望。
問題出在哪裡呢?割裂與失衡。
白樂天和空海
《妖貓傳》以空海入唐為唐皇驅邪為開端,相見白樂天,並在妖貓的一再提醒下,探尋楊貴妃的死亡真相,儘管空海、白樂天、妖貓貫穿電影始終,但它還是明顯地分裂為三個敘事角度為標誌的敘事段落,為了滿足劇情完整度,三段敘事也不可或缺,但理應有所側重,可惜不合理的搭配讓整個電影節奏都變得莫名其妙,人物塑造也非常不成功。
整部電影慢慢地引出無數主題和分支,最後也只能草草結束,給出他標誌性的、空洞的、玄幻式回答。
第一個視角就是空海、白樂天,這一段節奏很穩,氣氛渲染的也很足,充滿了神秘與樂趣。玉蓮等人的引入,為故事增添曲折性; 白樂天、空海的形象也都有鋪墊,白樂天苦苦創作,想尋找真相,想青史留名,想歌頌楊貴妃的愛情;空海也被加了戲,原來師父圓寂了,他東渡來唐尋找某種答案。
這種完整,才是要命的。
因為緊接著,是以阿部日記為承接的阿部視角,在這個視角中,日記被不加質疑地用畫面呈現了,而且是大篇幅的,空海、白樂天已然全無作用,成了配合日記內容的表情包。
第一段是為了尋找真相,尋找妖貓到底想傳達什麼訊息,這是這部分的主線;但阿部這部分明顯是在想用一個外邦人的視角勾勒大唐的一個側面,主線崩一邊子去了,於是第一段給人感覺還不錯的解密模式被自我摧毀。
這一段還要給人物加戲,阿部的行為也非常離奇,他的弧光顯得格外多餘。
第三個才是白龍的妖貓視角,剛被塑造的阿部又毫無作用了,這段變成了純粹的深情時刻。妖貓也是大篇幅的講述,白樂天、空海的作用也像說書人一樣接幾句話而已。
白龍
一旦觀眾陷入第一個段落中,就很容易感到二三段落像是在放PPT,是故事說不下去了,這就很割裂,讓人不知道重點究竟在哪。這種模式實在很不討巧。
一路解密的路上看了兩個幻燈片,結束了
而陳凱歌在這三個敘事段落中努力地為每個角色增加了不痛不癢的弧度。按說白龍對楊貴妃的深情是故事的重心所在,但之前均勻的點墨讓每個角色都難以成為始終的故事支撐。
白龍在守望楊貴妃三十年之前,僅僅是在極樂之宴和楊玉環交談,之後反對活埋她被師父暴揍,這個人物並沒有立起來。之後的堅守,和復仇,能說的理由似乎僅僅是對人性的失望,亦或是對楊貴妃美貌的臣服?
這種廣撒網的角色塑造,更像是在努力完成講述上的銜接,卻不幸讓它形成了一個自我摧毀的環,整體也非常失衡。它似乎呈現出了創作者創作意圖的泛化和空洞,你真的搞不懂它究竟要講什麼,最後似乎就只剩下了一個言情故事,對一個女人的喊冤。
《妖貓傳》沒能擺脫陳凱歌的古典胸臆和電影形式無法銜接的循環,它完全可以說的少一點,畢竟觀眾沒有義務去幫你腦補你究竟想說什麼。
妖貓故弄玄虛,對皇宮的警告,對白居易的提醒讓他們來發掘真相,問他:你知道長恨歌該怎麼寫了?
但遺傳下來的《長恨歌》就還是原來的樣子,於是最後一場戲,空海已經得到了答案,白樂天也找到了真實——《長恨歌》還是一字不改,但作者不是他了,是白龍寫的。
於是白龍對真實歷史的還原、白居易所追求的真實以及空海追求的某種真理,強行理解也不是不行,但還是太語焉不詳了,非常泛泛、敷衍。
我在情感上還是很認同《妖貓傳》想傳達出的一二,它傳達的方式太糟心了。
----
看了一些解讀,也覺得將阿部、白龍對「楊玉環」是男女之愛是一種膚淺的理解,這更讓我感到惋惜,《妖貓傳》本可以成為一部留名的傑作,但短期內恐怕它依然會被我這號的人踩。想說的東西再多、再好,劇情、節奏的崩壞,也自然是這部電影的該承受的「差評」。憑藉後期解讀出的東西來反觀電影,進而忽略這些硬傷,也不見得是好的批評方式。
當有人甚至用佛法參禪的思路為《無極》平反時,可曾想到,正是語言上的含混、人物缺乏足夠動機等問題未能將想說的傳達出來,那樣人物的行為看起來不僅不具有深意,反而是荒唐可笑。
-END-
感謝作者為豆瓣提供優質原創內容
沒看過癮?點擊以下標題繼續閱讀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