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這一輩估計對五筆輸入法連個印象都沒了,但是對於我們90後,包括之前的80後來說,卻是非常熟悉的記憶。那個時候計算機剛興起,電腦還不是如今輕薄的液晶屏,筆記本電腦更是難得一見,那個時候的電腦屏幕都是大大的"方塊頭",笨重且畫質不清晰。
但儘管當時的電腦跟現在想比有天壤之別,但大家玩電腦的心卻一點沒有被阻攔,網吧人滿為患,黑網吧遍地開花,還沒十歲的小學生已經開始偷偷省下早飯錢,只等著放學後去網吧呆那麼一兩個小時。
當時最受歡迎的遊戲大概就是《傳奇》了,這款遊戲至今都是許多人的回憶,哪怕過去二十來年依舊有不少打著"懷舊"噱頭的重置版《傳奇》問世。好像有點扯遠了,讓我們正一正主題,說回五筆輸入法。
跟現在清一色的拼音輸入法不一樣,在20年前五筆輸入法可是佔據了輸入法半壁江山,甚至隱隱壓了拼音輸入法一籌,在學校上電腦課,老師教我們練習打字,最優先要求學的一定是五筆輸入法而非拼音輸入法。
五筆字型輸入法源於王永民,他也因此被稱為"五筆之父",一個五筆輸入法讓他從農家窮小子搖身成為了"當代畢升",頭像甚至被印在郵票上發行。
1943年王永民出生在河南南陽一戶貧困家庭當中,跟無數逆境成長的寒門學子一樣,他憑藉自己的努力打破了家庭條件帶來的桎梏,在1962年的時候以南陽地區狀元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專業。
之後有過一段動蕩的時間,作為大學生的王永民也不得不沉寂下來,但一時的低谷並不會真正困住有才能的人,他一直在充實著自己,創立了漢字鍵盤設計三原理及數學模型,並且還遇到了人生當中的貴人,時任河南省副省長、河南省科委主任的羅幹。
當時為了進一步跟西方社會接軌,也是為了進一步發展我國科研技術水平,計算機開始出現在我國;但大家都知道,漢字跟英文雖然都是文字,實際上差別卻很大,雖然自1995年起漢語拼音開始推廣,但初期推廣效果並沒有特別明顯,尤其對於已經成年了的人來說更是如此,因此怎麼使用這計算機打字,還真是個難題。
當時羅幹提出需要辦公自動化,在羅幹的支持下,王永民終於有了科研預算,最終在1983年研製出能夠契合鍵盤使用的五筆輸入法。
五筆輸入法其實非常簡單,只要你背會了"字根",就能夠根據漢字的筆畫進行輸入,不僅速度快,準確率也非常高,一經推出就立即風靡了全國,王永民也因此獲得了50多項國內外專利,不僅國內廣泛使用,就連周邊的韓國、日本等也都在使用。
那麼為何這麼方便快速準確的五筆打字法,現在卻沒了市場,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了呢?
首先五筆打字法本身的精準性將優點轉換為了缺點。不得不說在數位化時代,大家的辦公大多數都是在電腦上使用,大家的書寫能力大大退化,甚至達到了"提筆忘字"的地步,屬於那種一眼看過去知道是什麼字什麼意思的,但不一定記得住。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想不起來某個字怎麼寫,你就用五筆打字法打不出來;而如今的拼音輸入法卻很智能,尤其隨著詞庫的擴充以及模糊識別系統,哪怕你拼音打錯了,系統也會根據你的輸入習慣自動挑選出可能符合你要求的詞彙,或者你才打一個字剩下的內容就都能體現,非常智能。
其次就是五筆輸入法本身的要求,會讓大家去牢記"字根"。說老實話,我一直都不會五筆輸入法,就是因為不想背這個字根。拼音跟英文二十六個字母相通,我們如今的教育是絕對離不開拼音的,但詞根卻不是,還要費盡心思去記詞根對於當代孩子來說本就是件多此一舉的事情。
這兩方面的原因相加,才使得原本風靡中國的五筆輸入法徹底敗給了拼音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