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合作,廣東自貿區正向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高度前行。圖為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南沙港碼頭。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甘瑜)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香港和澳門的故事是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章節,中央電視臺特意製作了港澳回歸的專題節目,並訪問了多名重要人物。對於近年香港出現不同的狀況,不少人都關切中央對香港的政策和方針會否改變,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表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謀劃香港的工作,穩妥應對和處置『一國兩制』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特別是在處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辦法的問題,以及處置非法『佔中』事件的過程中,堅守原則底線,堅持依法辦事。」兩地商界代表都表示,回歸後港澳的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更好。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王光亞指,香港和澳門與內地簽訂CEPA,為三地服務業領域的合作,「開了一個很大的門」。
在中央電視臺節目《築夢路上》第二十集,概括了港澳回歸以來的變化。香港自1997年回歸以來,成就舉世公認,例如連續21年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航運發展蓬勃等。隨著內地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特別是經濟特區的創建,香港也憑借自身的優勢,為內地經濟發展發揮了窗口與橋梁的作用;內地經濟的飛速發展,也使香港獲得巨大的市場。
王光亞表示︰「支持港澳兩地發展方面,始終是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依法治港、依法治澳。2003年以後,應香港、澳門特區政府的要求,我們制定了10個進一步深化兩地合作的協議,所謂的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但是,十八大以後又搞了個新的CEPA,這個CEPA就遠遠地超過了涵蓋了過去10個,就全面地、基本上實現了內地和港澳兩地的服務貿易自由化。這是一個很大的舉動,這樣就為香港、澳門和內地在服務業領域的合作,開了一個很大的門。」
李剛:澳門定位「中心」「平臺」澳門回歸之後,也在短短幾年間由冷清的小城,透過博彩業和旅遊業,變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未來還有更長遠的規劃。
澳門中聯辦主任李剛就說︰「澳門未來發展的定位,定為『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一個中心』就是世界休閒旅遊中心,『一個平臺』就是中國和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的平臺。」
隨著香港回歸後穩步發展,有著國家作為後盾,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楊釗也表示︰「以前香港很多人,根不在香港。回歸以後呢,很多人已經開始比較長遠地思考問題。已經把香港作為根。」
馬有禮:治安變好 形象大升對於澳門回歸後的改變,除了是更富有,也是治安更好,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有禮就說︰「澳門的國際形象提升了很多,回歸前(外人)一聽到澳門人,他們就笑我們的,因為我們的治安實在是太差了,現在他們也開我們的玩笑,但是話題有不同了,他們知道通過澳門能夠跟內地做很多生意。」
(記者 甘瑜)雖然香港是在滿清政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之下,而被英國佔領,但1980年代談到香港主權,素有「鐵娘子」之稱的柴契爾夫人曾堅持不平等條約「有效」,鄧小平則嚴正強調,「主權問題是不能夠談判的」,強調「中國將考慮接收香港的時間和方式」,最終才促成了香港的回歸,並確立「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按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說法,「香港進入歷史的新紀元。」
1840年,英國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香港從此被英國佔領。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國家對香港和澳門採取了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兩地也由此成了新中國通往世界的窗口。
其後中國在1971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至1982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訪華,此時距1997年只有15年時間,如何解決香港問題,成為中英兩國談判的焦點。
素有「鐵娘子」之稱的柴契爾夫人,堅持當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的3個不平等條約有效,並提出「以主權換治權」的方案,企圖繼續維持英國對香港的統治,鄧小平強調︰「主權問題是不能夠談判的,不管用什麼方式,談判的題目就一個︰歸屬問題。一個我們根本談不攏。中國將考慮接收香港的時間和方式。」
誕「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結果,經過12輪談判,1984年底,中英雙方達成共識,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認英國將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中國。
《聲明》規定,香港回歸後將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一國」即是國家主權放在第一位,沒有妥協讓步的餘地;「兩制」就是在香港保留資本主義制度。中國政府對香港的基本方針及政策,以香港基本法為準繩。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範徐麗泰憶述︰「當時中英協議的草案公佈了之後,社會上絕大部分人都是滿意的。那麼民意調查也做出來,超過七成的人對這個回歸安排都覺得是很好的。」
在回歸當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就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並表示︰「這是中華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與正義事業的勝利。」
董建華也在其就職儀式現場說︰「我們在這裡用自己的語言,向全世界宣告,香港進入歷史的新紀元。」
(記者 甘瑜)除了香港一直保持發展,「鄰居」澳門回歸後也進步不小。有人欣喜於旅遊業所帶來的收益和發展,也有人享受回歸後更和平、穩定的法治社會。
澳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在就職儀式當日曾說︰「我們在歡樂自豪之餘,對美好的明天充滿希望。」
轉眼間,香港和澳門已回歸近二十年,澳門商人梁燦光說,當年中央政府「馬照跑、舞照跳」的承諾,都已成為現實,現時的澳門對他而言更是盛世。
他說︰「(以前)有黑社會來打你,你就是報警。警察都會跟你說,你別報了,報都沒用的,幫不到你的。這種感覺、沒路走的感覺,(當時)想法就是這樣。兩年之後就回歸了,要等著,我忍你兩年,兩年之後我就行了。所以那時候就靠這個信念熬過去。」
現時澳門不止治安變好,也因為2003年中央對港澳地區開放自由行,而令當地的旅遊業變得蓬勃。梁燦光的小店在十幾年間急速擴張,成為了擁有二十多家分店的國際連鎖集團。
澳門居民陳恩也欣喜地說︰「遊客多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都是財神嘛。」他又說起自己的身世,「我是從越南回來的,來了已經45年了。在越南沒有什麼不好,主要我們沒有什麼歸屬感,可是回來澳門以後呢,有歸屬感了,真正地回到家一樣。」 ■記者 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