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有一部超小成本的電影上映了。
看的人不多,能夠看完的人就更少了。
尷尬的演技、拼湊的劇情、粗糙的攝影手法,沒看完的人總會大呼一聲「爛片」。
然而看完的人多少都會流下淚來。
如此不專業的電影,豆瓣評分竟然達到7.6分,甚至高於很多知名導演的作品。
右石君帶著好奇心翻看了這部電影的全體演職人員表,竟然全都是業餘的!
張海峰,一個連自我介紹都沒有的業餘導演,帶著群眾演員就把這部《留夏》給拍完了。
01
費盡了周折,才找到張海峰導演的一點資料。
他在介紹中這樣描述自己:
抱著對電影的一腔熱血,我和一群小夥伴們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用時一個月拍了這部作品。
《留夏》上映後,張海峰並未因此部電影有任何的改變,他依舊是一個電影「小白」,艱難的混在視頻圈裡自我掙扎。
而他的這群小夥伴除了幾個七八歲的孩子就是幾個七八十歲的老人。
介紹末尾,這位寒酸的導演甚至直接留下了自己的聯繫方式求合作。
可見處境不容樂觀!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這部真正意義上的「爛片」,到底是如何打動觀眾的。
02
《留夏》的劇情簡單到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一群留守兒童的夏天」。
張翰祥與奶奶兩人在老家相依為命。他很思念外地打工的父母,也很嚮往城市的生活。
暑假的一天,一個從城市裡回來的女孩依依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
張翰祥為了博得她的好感,用盡了辦法討好。
隨著暑假臨近依依被接走,張翰祥也終於迎來了他即將盼望的生活。
然而,留守在老家的奶奶卻成了這個年幼孩子的另一塊心病。
導演把故事的背景直接定在了普通農村,根本無需搭建道具,直接還原最質樸的民間生活。
從田間到瓦房幾乎每一個出鏡的畫面都是中國當下農村最真實的寫照。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不僅省錢,還給觀眾帶來了更多的回憶與共鳴。
從演員演技來看,整部電影都是在圍繞幾個孩子和奶奶拍攝。
幾個小主角誇張的表演簡直就像是在教室的講臺上來了一出即興發揮。
不僅表情誇張,動作生硬,而且毫無感情。
論業餘演員,可能沒有比這些人更實至名歸的了。
因為攝影器材的限制,這部電影的整體清晰度不高,缺乏劇情片該有的質感。
配樂方面幾乎全部都是非原創的主流音樂,甚至還有《菊次郎的夏天》等經典兒童音樂在其中,估計版權費用導演都承擔不起。
那麼問題來了,豆瓣7.6的高分究竟是怎麼來的?
03
張藝謀曾經說過:「一部好的電影不僅需要好的劇本和演員,更主要的是要有情感的共鳴!」
《留夏》就是這樣一個用情懷打動觀眾的「爛片」。
如果你沒有在農村生活過,沒有80、90的青春閱歷,那麼這部電影真的很難打動你。
《留夏》把我們的童年回憶,一個一個的剪輯到了一起,硬生生的拼湊出了一個簡單的劇情。
當觀眾感同身受的時候,劇情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影片的播放過程中,右石君特意的打開了彈幕,發現幾乎所有的觀眾都在談論著自己的童年,甚至研究起了「各種玩法」。
比如, 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彈球」,這個遊戲的稱呼在全國上下都有著不同的叫法,而且玩法格局不同。
張翰祥洗澡時用的大鐵盆、抓蜻蜓時用鐵絲圈粘上蜘蛛網做的工具、每周二電視屏幕上閃動的雪花、把西瓜放到井裡冰鎮,這一系列的場景瞬間點亮了觀眾的回憶。
這不就是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嗎?
04
電影《留夏》中的矛盾衝突點有兩個。
外在衝突是張翰祥和鄰居之間的「爭鬥」。
鄰居家的男孩總會拿出一些新奇的玩意兒,為了討好依依,張翰祥甚至把奶奶給他求的護身符作為交換。
為了讓朋友開心,張翰祥把自己心愛的玩具都給了別人,最後換來一個「哨子」送給依依。
當依依拿到哨子的時候,已經是在回城市的路上了。
張翰祥的善良舉動不僅感動了依依也改變了他與鄰居小男孩的對峙關係。
內在衝突是張翰祥與奶奶之間的感情。
張翰祥不僅善良而且懂事,他雖然嚮往城市的生活,但是從來不刻意的表露出來。
等到父母終於來接他進城上學的時候,張翰祥反而開始惦記起年邁的奶奶了。
影片中奶奶燉排骨時說的那一句:「奶奶老了,吃不動了」,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
很多觀眾大呼:「我想我的奶奶了。」
05
《留夏》從電影方面分析,絕對是一部徹底的「爛片」。
但是從情感共鳴角度來看,它卻成功了。
豆瓣7.6分的成績,估計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感情受到了衝擊。
幾乎每一個成年人都可以在電影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最近一些年,聚焦留守兒童的電影並不多,出於商業價值因素考慮,很多導演甚至不屑於參與。
一個不專業的導演,敢於冒著風險拍攝這樣一部具有社會意義的影片,值得敬佩。
而這部超低成本的《留夏》能夠順利上映,也客觀的反應了社會的支持。
從觀影角度《留夏》不值得你一刷,但從情懷角度,你可能真的需要去感受一下了。
我是右石君,感謝您的喜歡和支持,長按文末點讚按鈕,為作者來一個「一鍵三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