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關於情感問題的討論中,必然少不了「惡婆婆」的身影。
因為總會有人出現在大眾的面前,向大家敘述,婆婆這一生物到底有多壞。
夫妻感情失和,是婆婆在其中調撥;家庭不再和諧,也是婆婆主動找的麻煩。
這些負面言論的泛濫,使得「惡」和「壞」成了婆婆身上的標籤。對於年輕女性來說,這些過來人的遭遇,更讓她們開始對婆婆產生牴觸的心理。
那麼,婆婆真有別人說的那麼壞嗎?
排除那些真正壞透了的婆婆,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婆婆其實都很可愛。
她們或許沒辦法把兒媳婦當成親閨女一樣看待,可卻依舊能試著去接納,試著去付出。
有時候,她們也會和兒媳鬧些矛盾,但這絕對不是她們故意使壞,而是自身的局限性導致她無法理解兒媳。
如果兒媳能心平氣和的與婆婆溝通交談,兩個人的態度都好一些,那關係自然也就會越來越和諧。
只不過可惜的是,這個世界上,並非所有的兒媳婦,都真的把婆婆當家人。哪怕婆婆為她付出了所有,可在她心裡,婆婆依然是不值得關心的外人。
這樣的兒媳婦,又怎能稱之為「好」呢?
醫院,一直以來都是見慣生死,參透人心的地方。
住院部有一位老阿姨,今年60歲整,剛剛做完一場手術,可卻沒有一個家人陪伴。
唯一的兒子來過幾趟,可每次待不了幾分鐘,就會被一個電話叫走,令人寒心。
叫走她兒子的,是阿姨的兒媳婦。
阿姨住進病房的第一天,兒媳婦就說:我們工作都忙,沒時間照顧你。你要有事,就喊護士來。況且,我只是你兒媳婦,沒有照顧你的義務。
說完這句話,兒媳婦就走了。
從那天以後,她就一趟也沒來過醫院,不僅如此,她還不讓阿姨的兒子來。說什麼,醫院人多病菌也多,在醫院待久了自己說不定就染上病了,到時候再傳染給孩子,哭都來不及。
阿姨說,兒子兒媳婦忙是真的忙,可更多的,卻是冷漠和無情。她怪兒子自私懦弱,也怪兒媳婦狠心翻臉不認人。
「要不是生了一場重病,我都不知道兒媳婦會這麼狠心!」
如果之前她沒有付出過、對兒媳婦不好,那她不至於有所期待,現在也不會如此傷心。可偏偏,她為兒媳婦付出了所有。
雖然沒能真的將兒媳當做是親閨女,但自從兒媳嫁進這個家來,她就努力不讓對方受委屈。
但凡兒媳婦有不滿意自己的地方,她也不會生氣,頂多和兒媳爭辯幾句。但大多數時候,她都會主動退讓。
小孫女出生了,她拿私房錢給兒媳定了本地最好的月子中心,還給兒媳包了一個大大的紅包。
後來,兒媳上班了,孫女就交給她了。她每天忙前忙後,不僅要顧著孩子,還要包攬整個家的所有家務,沒有一絲空閒。
帶孩子的時候,若是遇到和兒媳婦有分歧的地方,她也會聽兒媳的,絕不會自作主張。
她覺得,做婆婆做到這個地步,已經足夠好了。
而兒媳婦,雖然有些任性強勢,但卻也不是不講理的人。她始終相信,兒媳婦能看到自己的努力,也能真心待自己。
可這次生病,兒子兒媳婦的態度,卻令她難受不已。沒想到,兒媳竟然這麼狠心。
或許兒子兒媳是真的忙,她理智上可以接受,可情感上卻認為,自己這些年來的所有真心,都白費了。
以後的她,可能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傻了。
這個世界上,無論哪一種角色,都有好與壞的區分。婆婆有好有壞,同樣的,兒媳婦也有善與惡之分。
我們無法具體的描繪「善」與「惡」,但卻要明白,真正的善良,是在對方付出真心之後,給予同樣的赤誠。
婆媳之間的相處,無論是婆婆也好,還是兒媳婦,都該記住「感恩」、「回報」這兩個詞。當對方為你付出了,你也該試著回應。這是人品問題,也是做人的原則底線。
當然了,從更功利的角度出發,如果你還想繼續享受對方的好,那你就更應該學會讓對方看到你的真心。
就像是那位阿姨一樣,她為兒媳付出了真心,但卻能換回對方的溫暖。一次兩次的失落後,她便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傻傻付出了。
真心如果換不回真心,那就成了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