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我個人公眾號,實際成文時間 2019-11-02 )
今天去看了《終結者:黑暗命運》,很久沒有看到過這麼精彩的電影了,最近這一年,不管是國內,還是好萊塢,作品都乏善可陳,賣座者有之,叫好者有之,叫好又賣座者也有,但在我看來,統統都差了那麼點意思。
曹孟德曾說,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然也。
我曾經對戰狼2很不屑一顧,就算是後來同樣打愛國牌的紅海行動在我看來都比它強得多,之所以它是票房冠軍,只不過是因為這些年中國經濟發展了,大家都有錢去看電影了而已。而且物價飛漲也是一個原因。當年李連杰的《少林寺》票價一毛,賣了將近一個億,換到今天這是什麼概念?可惜電影票房並沒有GDP平減這個概念,也並不會考慮一價定律。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也因此對吳京不屑一顧,不過後來看了《流浪地球》,印象有所改觀,這人並不是想打愛國牌,他是真這麼想的。都說教皇往往不信教,但如果教皇也信教,那倒也不失為一個可愛的角色。
說回終結者,在《終結者:創世紀》的時候我寫過一篇影評,說這是「不是結束的結束」,因為約翰·康納的劇情在《終結者3》就已經結束了,作為一個救世主,實際上的龍套,能苟到《創世紀》已經非常不錯了,而且還黑化了。要我說就在終3結束得了,炒冷飯著實也沒什麼意思,不過創世紀裡莎拉·康納的劇情倒是精彩的一批,老爹也貢獻了最讓人感動的一部終結者作品。
這次黑暗命運上映之前據說要延續終結者2的劇情,頗有一種《EVA》新劇場版裡完全推翻舊劇場版劇情重新寫一遍的感覺。我本以為又要炒約翰·康納的冷飯,好在並沒有。而是乾乾淨淨開闢了新劇情,更為難得的是還和老劇情並沒有完全割斷,這就非常精彩了。
作為一個非群像,背景設定也並不宏大的系列作,終結者並沒有像變形金剛系列一樣做複讀機,也沒有像蝙蝠俠、蜘蛛俠系列一樣直接融入到漫威和DC群像中成為眾多英雄之一,而是堅持做自己。而且這麼多部下來竟然還都拍的挺不錯,畢竟《星河戰隊》翻車的教訓還歷歷在目,《星際迷航》也全靠信仰支撐,上一個高質量的系列作品還是幾十年前好萊塢沒被白左掌控時代的《星球大戰》系列。
說到白左,這部作品其實並沒有避開最近這些年的白左風格。影片中嘲諷了美國對墨西哥的移民政策,主角就是墨西哥人,嘲諷了德克薩斯的紅脖,嘲諷了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對人隱私的侵犯(這個其實嘲諷的很對),甚至於主角四人隊裡三個都是女性。更明顯的是老年莎拉·康納明顯是以希拉蕊的形象為原型選的演員。不過好在沒有涉及女同、宗教、種族、動保、環保和GAY的話題,主角團裡也沒有以往必有的搞怪黑人,所以也不算特別白左。看得出來導演本人對白左那一套也不怎麼感冒。
而且主角隊基本都是女人,導演的本意也許是迎合白左那一套,證明女人也可以拯救世界,這本來會是一個減分項,為了女權而女權,但是導演並沒有執著於拯救世界這個概念,而是聚焦於三個女人本身不同的命運,於是這一點恰恰成為了影片最大的亮點。
在《EVA》中,超級計算機MAGI的決策有三個人格,分別是製造者赤木直子作為「女人」「母親」「科學家」的人格。終結者裡的三個女人也各有特色,主角丹妮重視親情,會膽怯會慌亂,但也會為了守護心中重要的人和物而勇敢站出來,這份勇敢最終也使她成為了救世主。
而格蕾絲,她為報恩而來,看似是一個堅定果斷的戰士,但一旦涉及到丹妮,她的決策也並不那麼理智。最後一個,莎拉·康納,是性格上弱點最少的一個,足智多謀、戰力爆表、堅強勇敢,但她內心也並非毫無弱點,那就是失去兒子的痛苦,這是她的精神動力來源,也是她的唯一弱點。
扮演己方終結者的施瓦辛格反而存在感比較弱,唯一的一段試圖賦予他親情的橋段也並不怎麼成功,導演可能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最後沒有強行繼續。
三個女人各有目標,也各有弱點,在不停的戰鬥和逃命中,她們逐漸找回自我,並同內心的自我真正和解,從這個意義上講是實現了自我的「補完」,也許《終結者6》其實是一部公路片?(笑)
與三個個性鮮明形象飽滿的主角和她們細膩的內心世界相比,戰鬥的場面反而顯得微不足道。
在影片開頭不久,丹妮代替弟弟去找工廠老闆交涉,接下來格蕾絲為了救丹妮而放棄了丹妮的弟弟的時候丹妮的掙扎,到後來丹妮拍板決定反擊時的堅決,再然後最後一戰之前的C-5飛機上格蕾絲告訴丹妮其實她自己就是救世主時丹妮的複雜,最後一戰裡丹妮以犧牲格蕾絲為代價消滅終結者時的背負。其實這個人物的形象是一以貫之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很難過。
格蕾絲起初並沒有把年輕時候的丹妮當做一回事,影片後半段也說出了緣由:未來的丹妮讓格蕾絲不要把自己就是救世主的事情告訴還年輕的丹妮,理由是「她接受不了」,也因此格蕾絲顯得有些武斷,只顧著保護丹妮,而不尊重丹妮的意見。
她忠誠的是未來那個救了她的丹妮,而不是現在這個無知、弱小又衝動的丹妮。但在一路的戰鬥之中,丹妮的形象逐漸和未來那個丹妮重合,在丹妮逐漸成長——或者說找回自我也可以——的這段過程中,格蕾絲也漸漸認同了丹妮。
也是在這段過程中,格蕾絲慢慢不再把丹妮當做一個任務目標,一個需要被保護的對象,而是一個可以共同戰鬥的夥伴,一個犧牲自己也要掩護的指揮官(指揮官這個角色在格蕾絲接受改造以前也出現過,可以說是她的執念之一)。
莎拉·康納的劇情看似簡單,實則最為複雜。起初她來保護格蕾絲和丹妮二人,完全是一副先知的姿態:你們兩個小姑娘畢竟還圖樣,你們經歷過的這些都是老娘我當初都經歷過的,而且老娘已經拯救過一次世界了,未來那些事都門兒清,行了丹妮你也別說了,我知道你也很懵逼,當初我也很懵逼,但是命運決定了你兒子會成為未來的救世主,你也沒得選。還有你,格蕾絲,你對現代人類社會一無所知,終結者我見的多了,你聽我的就行了。
後來在火車上更是直接說,「重要的是你的子宮」,「現在換你來當聖母瑪利亞了」。而當時格蕾絲的反應也多少預示了一些:「你和瑪利亞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死了兒子。」
後來在飛機上得知丹妮並不是救世主的母親,她自己就是救世主的時候,莎拉·康納的表情一言難盡。她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喃喃道「你就是約翰」「你就是約翰」。一個以為兒子復仇為動力的母親突然看到了另一條路,那就是繼承兒子的使命,自己也可以成為救世主,從這個意義上講兒子就還活著。而丹妮在她的眼中也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莎拉·康納本來惡狠狠的表示一定要在打敗敵人以後幹掉殺死自己兒子的T-800終結者,但後來在飛機上擊退敵人以後,面對施瓦辛格,她也只是冷哼一聲。最後施瓦辛格飾演的終結者選擇和BOSS終結者同歸於盡,莎拉·康納眼神複雜的久久凝視二人殘骸。
曾經發誓絕不稱呼T-800為卡爾的莎拉,最後一戰時也早已解開心結,大呼「卡爾,快起來,去幫幫她(指丹妮)!」
除了對於角色自身的細膩刻畫,影片本身還致敬了終結者2的飛車追逐橋段(但也不好說是致敬,畢竟這種橋段也是必不可少),順應歷史大勢拍了空中追逐畫面(阿湯哥真是開了個好頭),至於終結者系列自身設定的些許BUG也就不要太過於追究了。
在我看來,終結者系列最大的優點就是克制。不隨便往劇情裡加沒用的元素,比如之前美國大片裡必有的黑人,為了迎合歐洲觀眾必然去歐洲也打上一圈,近些年來為了迎合中國觀眾必須有點中國元素……等等等等,這些統統都沒有。
沒有為了挖掘劇情,強行回憶殺,給主角加上N多苦難的身世,更沒有試圖傳遞什麼偉光正的觀念。每個角色都顯得很真實,哪怕是救世主,也不過就是勇敢一點的普通人,大家都有血有肉,也會受傷,也會脆弱,被殺就會死,內心也都有要守護的東西,有必須戰鬥的理由,而正因如此,這一切才真正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而影片末尾,丹妮去看望還是一個少女的格蕾絲,這像極了一種傳承:未來的我救贖了未來的你,而未來的你救贖了現在的我,在這種互相拯救和救贖當中,我,也就變成了你。
如果說莎拉·康納的角色造型是現在的希拉蕊,那格蕾絲顯然就是當初的希拉蕊。
從《終結者:黑暗命運》這一部開始,影片的主題終於從拯救全人類變成了拯救自己。正如《肖申克的救贖》裡那句經典的臺詞:堅強的人拯救自己,偉大的人救贖他人。
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but a great man to save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