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我們國家有數千年的文化歷史,還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一樣也有「禮儀之邦」的頭銜。數千年來,上到達官貴人,下到一般普通百姓,都有許多的文明禮儀和習俗。就拿男女結婚的事而言吧,便是年輕夫妻結婚後第三天要回門的習俗。寓意就是,新郎官新娘結婚後第3天,新娘要帶著新郎官一塊兒回門,換句話說的「三天回門」的辦喜事習俗。
但是這種辦喜事習俗,為何新娘新郎官結婚後3天必回門呢,又有何深意呢?這也算作咱們國家的一種歷史悠久的群眾文化藝術,新娘嫁人「三天必回門」,古代也是有被稱作「歸寧、三朝回門、頭轉客」的稱呼,其作用是指新娘結婚後「成家立業銘記娘」的寓意。
而新女婿還要跟新娘一起去拜會嶽父嶽母,也是有表明「心懷感恩戴德」的寓意。由於咱們中華民族辦喜事一直都有許多 的要求,可是即使再繁雜也會遵循這種習俗。那「回門」究竟又有何深意呢?咱們聽一聽老年人是咋說的!
在古人乃至現當代人內心中,都有比較嚴重的男尊女卑的傳統式觀念,內心原本以為嫁出去的閨女是潑出去的水,便是他人家的人了。而嫁女3天必回門,便是為了更好地表明閨女成家不忘父母的寓意。如今嫁出去的閨女是潑出去的水這句話好像也並不適合了,閨女嫁人後,仍舊會照顧好自己的老丈人。只是古代重男輕女,女性沒有自身作主的支配權罷了。
古代,要是女兒結婚了,就變成了他人家的人,而老公家變成自身的家,而娘家人就早已變成了親朋好友。古代的時「回門」也稱之為「歸寧」,簡易地說,新娘結婚後的真實身份,跟娘家人就早已變成了「親朋好友」和「客人」,娘家也已不是自身的家了。
並且新娘在回門的時也是有十分多的要求,新郎官新娘攜手並肩回門,也叫「雙回門」,主要深意就是,嫁女後初次以客人或親朋好友的真實身份回門探親,歸寧時姑爺也會帶著禮物上門服務贈送嶽父嶽母,女兒報答爸爸媽媽養育恩,姑爺則表述「心懷感恩戴德」之意,藉以加深姻親之誼。
除了上述深意以外,女兒女婿在回門時,每一個地域的「回門」習俗也會有一些區別。在有一些地區則是由嶽父去接女兒女婿,而新郎官也會帶有一些禮物回嶽父母家,在嶽父母家也會在中午大辦酒席,迎來女兒女婿初次回門。
新女婿跟新娘回門的時,嶽父嶽母也會給女兒女婿包個紅包。可是吃了中餐後,新娘還要跟新郎官在太陽下山前離異娘家人,返回自身的家中。不可以在嶽父母家過夜,年輕夫妻也不可以行房睡,只有分房睡。
所以說在咱們國家絕大多數地域都是有「三天必回門」的習俗,只不過有一些權威專家覺得是陋俗,但不得不說這種習俗所包括的這種深意,也是有很多大道理的。並且這種習俗也是咱們國家歷史人文的一部分。
也更是由於「回門」習俗所包含的深意,才會在咱們國家經歷上千年而一直廣為流傳到今日。只是到現在時代不同了,有一些繁文禮節也漸漸地被簡化和消失了,不得不承認也是一件讓人心寒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