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德國大使吳懇接受德《青年世界報》專訪實錄

2020-12-2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0年3月4日至5日,德國《青年世界報》(junge Welt)刊登對駐德國大使吳懇的專訪,實錄如下:

  青年世界報:您在中國接受外事培訓並經歷不同工作崗位後,先後擔任駐奧地利、瑞士和荷蘭三國大使。2019年3月起您出任駐德國大使。來柏林工作符合您的期望嗎?

  吳大使:柏林是我外交生涯的起點。1990年2月我作為年輕外交官在這裡工作了一年多,兩德統一後,我在波恩的使館又工作了兩年多。我很高興時隔近30年又回到這個熟悉的地方開展工作。出任駐德國大使,我感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青年世界報:1987至88年您在法蘭克福大學學習,您德語水平很高。談到德國文化,您首先聯想到什麼呢?

  吳大使:楊森(Jörn Jansen)老先生是我德語學習的「領路人」,也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德國人。他來自柏林,曾任蒂爾加滕區區長。我出生在長沙,1981年至1985年在武漢大學學習德語專業,就是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重的那個城市。當時我接觸到許多德國作家的作品,包括歌德,我很喜歡他的《少年維特的煩惱》。閱讀德語經典文學很大程度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

  楊森先生是我在武漢大學時期的德語老師,教過我三年。我們至今仍保持聯繫。他為我打開了了解德國的一扇窗,更教導我要以客觀、尊重和包容的視角看待其他國家和民族。這的確是知易行難,需要不斷努力。

  青年世界報:您曾在法蘭克福進修「市場經濟學」……

  吳大使:中國當時處於改革開放初期,需要這方面青年人才。為此,中國政府同當時科爾總理領導下的德國聯邦政府商定,派遣一批年輕人赴德學習,我有幸參與其中。這對我來說是很好的機會,我在學習專業知識之餘,也深化了對德國文化的認識。

  青年世界報:據說許多中國高校學生都知道歌德,大學也開展對其作品的研究。相反,很少有德國人熟悉中國古典文學,比如李白的作品。對此您如何看待?

  吳大使:你所提的實際上是「認知赤字」的問題。幾年前,德國全球與區域研究所(GIGA)、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和民意調查機構(TNS Emnid)曾共同開展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中德兩國民眾在了解對方國家方面信息不對稱,德國人對中國的認知水平遠不及中國人對德國。遺憾的是,儘管現在德國媒體涉華報導鋪天蓋地,但由於片面地追求熱度,缺乏全面、客觀、深入的介紹和分析,甚至出現歪曲報導,德國民眾對華「認知赤字」至今沒能改善。很多德國朋友去了中國後都反映,他們看到的中國與德國媒體報導的、與此前想像的中國完全不同。「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我一再呼籲,中德雙方應共同努力,增進彼此了解和理解,夯實兩國友好的民意基礎。

  青年世界報:傳播中國文化對您的工作有多重要?

  吳大使:近年來,中德人文領域交流成果豐碩。目前,有6萬中國學生學者在德學習,8千多德國學生在華學習。德國有19家孔子學院,開設漢語教學的中小學包括職業學校超過300所。施特拉爾松德孔院還成功與當地專業機構合作,首次將高質量中醫藥引入德國藥房。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青年世界報》註:《西遊記》由吳承恩創作於16世紀的明朝)最新德文譯本上市兩年內5次加印。兩個多月前,京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在柏林首演,是中德戲劇合作的成功嘗試。作為中國大使,我願不斷推動中德人文交流。

  青年世界報:您在西方國家對華經濟關係緊張之時接任了中國駐德國大使。美國採取「懲罰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挑起中美貿易戰,已成為一場全球性衝突,並波及德中關係。

  北京高舉自由貿易原則,習近平主席曾以全球化的堅定捍衛者形象於2017年1月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批評人士則認為自由貿易僅對強國有利,損害弱國利益。德國也有反對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的強大呼聲,因為TTIP僅使大型企業和壟斷集團獲益。在您看來,自由貿易多大程度上是好事?

  吳大使:自由貿易促進國際產業分工和資源優化配置,有助於增加各國總福利。貝塔斯曼基金會對比了世貿組織164個成員與16個非成員的貿易流量,研究結果顯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讓大多數國家受益。

  令人不安的是,當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面臨前所未有挑戰,全球經濟不穩定和不確定性上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總裁拉加德曾表示,如美國按川普總統所威脅的規模加徵關稅,將使2020年世界經濟總量減少0.5%,造成全球生產總值減少約4550億美元,超過南非的經濟總量。日內瓦貿易經濟學家鮑德溫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已演變成一場「美國對抗全世界」的貿易戰。

  今年1月,中美雙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則基礎上達成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這有助於緩和全球貿易緊張局面,消除市場不確定性,有利於維護中美整體關係穩定健康發展。應該說,有利於中國,有利於美國,也有利於全世界。下步關鍵是雙方要落實好協議內容,多做有利於雙邊經貿關係發展和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事情,維護世界和平與繁榮。問題是美方政策的不確定性日益上升,包括德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受到影響。希望美方遵守並落實好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內容。

  中德都是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國家,在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方面有著廣泛共同利益。我們願同德方一道,堅持「拉手」而不是「鬆手」,「拆牆」而不是「築牆」,堅持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

  青年世界報:德國也參與了「一帶一路」項目,比如每周有數十次班列從中國抵達杜伊斯堡。該地區或者德國其他地區能從「一帶一路」受益多少?這一經濟合作的原則是什麼?

  吳大使:「一帶一路」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黃金法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目標。截至2020年1月底,已有近1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方籤署了200餘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有關合作理念和主張已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重要國際機製成果文件。根據世界銀行報告,「一帶一路」合作將使沿線國家物流時間減少12%,貿易增長2.8%至9.7%,760萬人將因此擺脫極端貧困。事實證明,「一帶一路」合作非但不是個別人所構陷的「債務陷阱」,反而幫助很多國家走出了「不發展的陷阱」。

  中德「一帶一路」合作起步早、合作實、前景好。「中歐班列」無疑是中德共建「一帶一路」最有成效的項目。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德期間專程來到杜伊斯堡港,見證「中歐班列」抵達。目前,該港承載了「中歐班列」近三成的貨物轉運,每周大約有35至40趟班列往返於杜港和中國。得益於中歐班列的蓬勃發展,在此投資興業的中國企業由2014年的40家增加到目前的100多家。據統計,中歐班列的開行僅在物流領域就為該市創造了數以千計的就業崗位。

  受益的不僅是杜伊斯堡一個城市。去年默克爾總理訪問漢堡港時也表示,中國對漢堡港的發展起到顯著作用,可以漢堡為例,討論如何更好地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同時,德國還是亞投行創始成員國和最大的域外出資國;德意志銀行、西門子、福伊特、寶馬、中外運敦豪(DHL)等大批德國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並受益於「一帶一路」合作和物流建設;中德在沿線第三方市場合作前景廣闊。相信「一帶一路」合作將成為中德互利合作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

  青年世界報: 「一帶一路」合作不僅覆蓋歐亞地區,也連接太平洋島國和部分非洲等廣大地區。在人類史上無以倫比。您認為世界政治中心是否向東轉移了?或者換個說法,是否可以預見「美國時代」的終結?

  吳大使: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球性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置身事外或獨善其身,也沒有哪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正是基於上述判斷,中國提出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方主張正在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讚賞和認同。

  今年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中國是聯合國第二大會費繳納國,是安理會五常中派出聯合國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始終積極承擔與自身能力相稱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並同各方共同努力維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我們願同包括德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一道,高舉多邊主義的光明火炬,驅散單邊主義的黑暗陰霾,為世界的和平安寧和各國的共同發展開闢出一片朗朗晴空。

  青年世界報:同中國相比,德國在數字領域某些方面仍是發展中國家。現在有針對華為技術的保留意見,要求將中國生產商排除在歐盟市場外。您最近提到(中方)可能採取反制措施。我們是否即將面臨德中貿易戰?

  吳大使:中德建交40多年來,互利合作一直是主旋律和大方向,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雙方高層交往日益密切。近年來,習近平主席兩次對德進行國事訪問,李克強總理4次訪德。默克爾總理去年第12次訪華。不久前,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還赴德舉行第五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並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2019年中德貿易額超過2000億美元,中國連續第4年成為德國的全球最大貿易夥伴。據德方估算,對華出口為德國直接創造約90萬個工作崗位。

  在中國不斷擴大市場開放、中德合作日益深化、德企在華賺得盆滿缽滿之時,有關禁止華為參與德5G網絡建設的論調卻一再引起關注。我想強調,第一,華為完全是一家民營企業,中國政府沒有投入一分錢。其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同其他國家私營企業與政府的關係並無不同。所謂「華為同中國官方聯繫密切」的說法缺乏事實依據。

  第二,中國沒有任何法律要求企業收集外國情報,也從未要求中國企業以安裝「後門」等方式採集或提供國外存儲數據信息給中方情報部門。所謂中國企業的法律「義務」,完全是對中國法律的誤讀。中國政府始終要求中國企業在外國開展業務時要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這一立場一以貫之,今後也不會改變。

  第三,安全問題明顯是美方打壓和制裁華為的幌子。美國無法容忍中國科技企業發展壯大,更不能接受在一些高科技領域被中國趕超,才是事實。作為中國大使,我的關切並非要為華為去爭取更大市場份額,只是希望德方能為在德國的中國企業提供一個公平、公正、開放、非歧視的市場環境。如果德方出於政治考量將華為排除在德國5G建設之外,將釋放錯誤的保護主義信號,不符合德國自身利益,也有悖於雙方捍衛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共同立場。

  我上任近一年來,廣泛結識了德國政府、議會、經濟、文化、科教、學術、媒體等各界人士,深刻感受到他們對中國前所未有的重視以及進一步深化對華合作的強烈願望。今年,中德、中歐間將有一系列重要政治議程。在2月中旬舉行的第五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中,兩國外長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其中第一點就強調中德之間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相信只要雙方堅持相互尊重、互不幹涉內政等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加強對話,深化互信,妥處分歧,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定能維護和推動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推動中歐關係邁上新臺階。

  青年世界報:這裡的媒體在報導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問題時,摻雜了令人不安的論調。比如2020年第6期《明鏡》周刊封面聳人聽聞地以「中國製造」為標題。您能否解釋這種帶有宣傳效應的作法?對此類行為您感受如何?

  吳大使:當前,中方正全力防控疫情。出於對本國公民和在華外國公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高度重視和負責任態度,中方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包括德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對中方疫情給予了大量支持和幫助,對此我們深表感謝!中方也為德國公民自武漢返德提供了大力協助,並將繼續把所有在華中外人員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戰勝疫情。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極個別極端、不理性、甚至是種族主義言論。我想強調,疫情不能成為歧視和排外的藉口,企圖以新聞言論自由為種族主義「正名」的危險性不言而喻。在全球化時代,各國命運緊密相連,面對這場公共衛生事件,各方應攜手遏制疫情和「政治病毒」「信息病毒」。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德國各界人士也站出來表示反對和憤慨。正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強調的,「這是一個需要事實而不是恐懼的時刻,是需要科學而不是謠言的時刻,是需要團結而不是羞辱的時刻。」中國願同國際社會攜手戰勝疫情,為地區和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作出貢獻。

  青年世界報:您如何判斷當前疫情形勢?

  吳大使:疫情拐點尚未到來。但中方採取的措施已取得成效:湖北以外全國新增確診病例連日來已降至個位數。3月3日中國新增確診病例119例,其中湖北省以外僅4例。同時,治癒率快速上升。在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結束對中國為期9天的考察後,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中國以前所未有的應對措施有效減緩了疫情擴散,為各國採取防控措施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青年世界報:這是從醫學的角度看,從經濟角度呢?

  吳大使:中國政府正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疫情持續一個多月來,中國經濟無疑受到影響,正常的經濟運行節奏被打亂。近期,一些經濟實力雄厚的重點地區已開始復工復產。比如廣東,我曾於2013年至2016年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廣東朋友告訴我,那裡超過80%的企業已經復工。江蘇和上海復工率甚至超過90%。換句話說,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正逐步從疫情中恢復。

  青年世界報:西方媒體不時指責,中國官方在疫情初期未採取有效措施遏制病毒擴散,反應遲滯。

  吳大使:眾所周知,新冠病毒是一種新型病毒。沒有人準確知道它從哪來?如何識別?如何遏制?人們需要一些時間來認識這種病毒並採取相應措施。中國政府在了解後毫不猶豫地採取了最為嚴格的措施,很多舉措遠超出《國際衛生條例》要求。因此,這些指責純屬無稽之談。

  青年世界報:2019年10月1日中國慶祝了建國70周年。在您看來中國革命的最重要成就是什麼?

  吳大使: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經濟全年增速達到6.1%,人均GDP邁上了1萬美元的歷史性臺階。中國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動寬帶網,行動支付普及率已接近90%,實現了出門不用帶錢包。中國還積極承擔與自身能力相稱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青年世界報:中國共產黨正式文件中多次提及「中國夢」,其內容是什麼?在當前社會和技術進步的背景下,「中國夢」有什麼意義?

  吳大使:每個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夢想。中華民族在經歷了百餘年外辱內患的深重苦難和不屈不撓的黑暗摸索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安康、民族復興就是我們的「中國夢」。但「中國夢」絕不是「霸權夢」,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取代誰,只不過是讓中國恢復應有的尊嚴和地位。放眼未來,一個擁有5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必將走向富強,但不會稱霸世界;中國崇尚獨立自主,但不會獨斷專行。

  青年世界報:中國貧富差距也在擴大。中國共產黨如何應對?是否一如既往地有脫貧計劃?

  吳大使: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民從溫飽不足到邁向全面小康,累計實現近8億人脫貧,對全球減貧貢獻率達70%,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我們還建立了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但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只有歐盟的1/4,仍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挑戰。因此,中國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同時進一步加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力度,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好為人民共享。僅2019年中國就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今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新貢獻。

  青年世界報:2021年7月23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馬克思主義教育如今在中國的重要性如何?

  吳大使:馬克思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走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我注意到,不僅中國在學習、研究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學者也日益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當今世界的重要意義。

  青年世界報:中國共產黨如何利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傳統並具體延續其發展?

  吳大使:文化傳統在中國社會和個人生活中非常重要。我們中國人從小就學習中國文化。比如漢字,我約從六、七歲開始跟父親學習書法,他讓我每天練習兩頁毛筆字。下班以後他檢查我的作業,如果我某個字寫得好,他會表揚我,如果寫得不好,他會批評我。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並建立了同中國文化的緊密聯繫。現在,周末如有閒暇時光,我還會時而練習。書法不僅是一種精神運動,怡情悅性,同時也有益身體健康。這只是中國文化傳承的一個例子,中國共產黨正是植根於這樣的文化傳統之中,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

  青年世界報:因此中國共產黨會做很長期的規劃,可以這麼解釋嗎?

  吳大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著眼長遠,也是基於中國擁有5000年的歷史。在這方面我們的政策或許和歐洲有所不同。

  青年世界報:有位中國共產黨員曾對我說,他不理解柏林新機場為何建造多年卻仍未竣工。在中國不是這樣,中方制定計劃時會考慮通過高效實施令儘可能多的人受益。這是對社會主義最簡單化的定義。

  吳大使:你舉了一個好例子。我們來看一下當前深受疫情影響的武漢。在那裡,我們在15天時間內建成有2500多張床位的兩所醫院。這在世界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當然也和我們的制度有關。這樣的事情在德國難以想像。應當認識到,每個制度都有其優勢,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青年世界報:德國許多進步人士對中國共產黨也吸收非常富裕的企業家入黨感到困惑。這是一批通過改革開放富起來的人。這可能也是前所未有的新現象。中國是否出現新型資本家?

  吳大使:這確實是個有意思的現象。在中國,許多大企業家自覺自愿成為共產黨員,希望除經營之外也能實現個人的政治訴求,並回饋社會。中國共產黨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這與優秀私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高度契合。

  青年世界報:中國共產黨如何看待如今看來可能有問題的一些決策,比如大躍進或文革?

  吳大使:社會主義對我們來說畢竟是新事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借鑑前蘇聯經驗並做出許多嘗試。後來,我們意識到,中國必須找到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現在,我們找到了它,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78年底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此後,中國向西方敞開大門,許多西方企業進入中國經營,這其中就包括1984年進入中國市場的首家德國車企大眾公司。

  青年世界報:今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中國有計劃哪些活動?會有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團訪問他的故鄉伍珀塔爾市嗎?

  吳大使:恩格斯是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革命導師,在中國家喻戶曉,他和他的作品是聯繫中國與伍珀塔爾市友誼的紐帶之一。中方曾於2014年向伍市贈送恩格斯銅像,表達對恩格斯的崇敬和紀念。期待中國同伍市以及中德間各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青年世界報:您會前往伍珀塔爾市嗎?

  吳大使:我曾訪問馬克思的故鄉特裡爾市,那是我上任以來首次到訪柏林以外地區。我參觀了卡爾·馬克思故居博物館,市長還贈予我一份紀念證書。我也打算訪問恩格斯的故鄉。

  青年世界報:對您來說,成為共產黨員意味著什麼?

  吳大使:經過多年努力奮鬥,我在上大學時期就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偉大理想,是我畢生的追求。作為外交官,我能夠很好服務於國家和人民。作為共產黨員,我將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奉獻一生。

相關焦點

  • 中國駐德國大使:中德攜手 共創新機遇
    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近日,習近平主席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年內第四次通話。此前不久,兩國領導人還共同出席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李克強總理也先後同默克爾總理舉行通話和視頻會晤,楊潔篪主任年初赴德出席國際會議,王毅國務委員年內兩度訪德。
  • 中國國家京劇院攜實驗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赴德首演,獻禮北京-柏林締結友好城市關係25周年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加大「文化走出去」力度,用優秀文藝作品獻禮北京、柏林締結友好城市關係25周年,增進雙方人民情感交流,中國國家京劇院一行25人由張亞峰副院長帶隊,於2019年12月13日至24日攜應德國歐洲青年樂團之友協會邀請聯合製作,由兩國藝術家聯袂打造的實驗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赴德連演3場,觀演人數逾千人,反響熱烈。
  • 駐德國大使接受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CNC)採訪
    2010年12月28日,駐德國大使吳紅波就2010年中德雙邊關係及展望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2011年1月初訪問德國接受了新華新聞電視網(CNC)的採訪。採訪全文實錄如下:    2010年是德國新聯邦政府成立運作的第一年。作為大使,我很關心新的聯邦政府成立以後,中德關係究竟怎樣發展,我想很多人都很關心。
  • 「南京好人」約翰·拉貝後人:「德中兩國人民患難見真情」
    「南京好人」約翰·拉貝之孫託馬斯·拉貝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資料圖為託馬斯·拉貝(左)日前在海德堡出席一場活動。(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彭大偉攝  今年1月底,德國境內確診首例新冠病例。3月,德國迎來疫情第一波高峰,口罩等防疫物資一時間十分緊缺。令託馬斯·拉貝難忘的是,在疫情暴發後,他本人收到了來自北京和南京等地多家機構捐贈的防疫物資。這當中最「特殊」的是由中國駐德國大使館轉交給他的一批防疫用品。  「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患難見真情』。」
  • 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接受富士電視臺新聞直播節目專訪
    10月16日,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接受日本富士電視臺《重磅新聞》(Prime News)直播節目專訪,全面介紹中日關係,並就中美關係、中國軍力發展、釣魚島等熱點問題闡述中方立場。
  • 實錄|崔天凱大使接受美國前財長「對話鮑爾森」節目專訪
    來源:新京報崔天凱大使接受美國前財長「對話鮑爾森」節目專訪(實錄)圖片來自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網站新京報快訊 據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網站消息,9月17日,中國駐美大使館發布崔天凱大使應邀接受美國前財長鮑爾森「對話鮑爾森」節目專訪實錄。
  • 德國媒體發表不實及不負責任言論 駐德使館發文駁斥
    中新網4月15日電 近日,德國《星期日世界報》發表文章,妄稱中方促德政界對中國抗疫積極表態來進行「政治宣傳」等,發表不實和不負責任言論。14日,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網站刊文表明立場。駐德使館發文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方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和最徹底的舉措,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為其他國家抗擊疫情爭取了時間、積累了經驗。「這些都是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也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賞。」
  • 言辭針鋒相對不懼敏感,法國電視臺直播中國大使採訪實錄
    綜合媒體4月21日報導,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4月20日接受法國全天候電視臺BFMTV記者採訪,表示「中國什麼都不隱瞞、武漢病毒學研究所不存在任何問題」,這一採訪引發法國《費加羅報》等主流媒體紛紛關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21日也在網站上發布兩篇文章,公開盧沙野採訪實錄。
  • ...3月17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AXIOS和HBO聯合節目的採訪,就...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回應「病毒來自美國軍方實驗室」說法】 3月17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AXIOS和HBO聯合節目的採訪,就新冠肺炎疫情、中美關係等回答了記者喬納森·斯旺的提問。
  • 駐日本大使程永華接受日本富士電視臺新聞節目直播專訪
    來源:中國駐日本國大使館4月17日,駐日本大使程永華接受日本富士電視臺《重磅新聞》(Prime News)新聞節目直播專訪
  • 布蘭特世界報專訪全文翻譯
    世界報:音樂劇中,貓鼬丁滿說,沉浸於過去是沒有用的。布蘭特:我們生命中很多事情都是該發生的總要發生。我也這樣認為:為了過去的事情而心碎對我有什麼用呢?你不能由此進步。我從我的父母那裡學到,要抬頭向前看,即便發生了不願發生的事情。我何必因此長時間苦惱?並沒有意義。世界報:那麼您或許也不需要用太長的時間來消化俄羅斯世界盃的慘敗。布蘭特:沒有很長。
  • 德國國會首度邀請臺灣視訊會議 討論中國對臺軍事威脅
    德國國會首度邀請臺灣視訊會議 討論臺灣目前面臨的軍事威脅 文/editor2020-10-20 08:26:35來源:FX168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德國國會首度邀請臺灣通過視訊參與會議,討論臺灣目前面臨的軍事威脅。
  • 我駐英大使:BBC未報導香港支持修例的沉默大多數
    據中國駐英大使館官網6月13日消息,12日,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之夜》欄目主持人馬克·厄本直播專訪,就涉香港、新疆
  • 同觀·德國丨駐德美軍與德美關係幾十年「愛恨情仇」一筆勾?
    【編者按】本文是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及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與澎湃新聞國際部合作推出的「同觀·德國」專欄的第47篇。美國宣布撤離約1.2萬名駐德美軍士兵,幾十年來圍繞駐德美軍衍伸出來的德美關係的「愛恨情仇」會因這一決定一筆勾銷嗎?
  • 駐韓國大使邢海明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採訪
    駐韓國大使邢海明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採訪 2020-12-14 1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駐馬達加斯加大使楊小茸接受馬電視臺採訪
    2020年4月15日,駐馬達加斯加大使楊小茸就中馬疫情防控合作接受馬收視率最高的電視臺(TV PLUS)專訪。該臺在當天中午和下午黃金時段兩次全文播放。駐馬達加斯加大使楊小茸接受採訪全文如下:  一、中國對馬達加斯加防控疫情鬥爭帶來了什麼貢獻?
  • 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美媒採訪
    崔天凱大使在巴格達與顧正龍合影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美媒採訪,3月17日,崔天凱大使接受AXIOS和HBO聯合節目的採訪,就新冠肺炎疫情、媒體關係、涉疆問題、中美關係等回答了記者喬納森·斯旺的提問。圖二:當年一頭黑髮的崔天凱大使在巴格達與顧正龍合影。
  • 駐白俄羅斯大使崔啟明接受白俄羅斯國家電視臺24頻道專訪
    2014年4月9日,駐白俄羅斯大使崔啟明接受白俄羅斯國家電視臺「24頻道」專訪,向白俄羅斯電視觀眾介紹中白務實合作、3月召開的「兩會」精神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等方面情況。採訪全文如下:我想問一下大使先生,您嘗過白俄羅斯產的巧克力嗎?答:我品嘗過,白俄羅斯的巧克力確實味道甜美。不久前,應貴國外長馬克伊夫人邀請,我的夫人參觀了明斯克市的一家糖果廠,參觀結束後給我們帶回了幾盒糖果和巧克力。使館的工作人員在品嘗之後,都對美味的明斯克糖果和巧克力豎起了大拇指,齊聲稱讚。
  • 英國末任港督聲稱香港修例破壞中英協議 中國駐英大使回應
    2019年6月21日,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接受英國天空新聞臺時政欄目《政治新聞綜述》(All Out Politics)主持人博爾頓直播專訪,就中英關係、中英第十次經濟財金對話、香港問題等闡述中方立場。專訪實錄全文如下:主持人:這裡是天空新聞臺「政治新聞綜述」節目。本周,中國高級別代表團到訪英國,雙方籤署了價值超過5億英鎊的貿易協議。
  •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接受《馬尼拉時報》專訪: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應妥善...
    據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網站20日消息,近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接受《馬尼拉時報》專訪,就中菲關係、中國經濟形勢、兩國抗疫合作、「一帶一路」、南海問題等廣泛議題回答了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