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藍字訂閱新京報人物
李翔最初從事郵差工作的時候,並沒有想過自己會開始一段與攝影的故事。「也許我拍的,是自己最想導演的人生,如此。」
來自臺南的郵差李翔是一名帥帥的大男孩。
►李翔,來自中國臺灣的一名普通郵差。雖然生在臺南,長在臺南,但他卻說自己並不了解臺南。
最初從事郵差工作的時候,李翔並沒有想過自己會開始一段與攝影的故事。他只是覺得,郵差是個「鐵飯碗」,為了生計就去做了,僅此而已。
這份工作很辛苦,每天要跑的路程很遠,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能比一般人看到更多美麗的風景,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
在每天「略顯機械」的送信過程中,他愛上了攝影,開始用鏡頭捕捉沿途遇見的點點滴滴。慢慢地,他對家鄉的文化和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了自己的攝影計劃。
因為自稱「差差」,所以李翔把這個攝影計劃命名為《差差工作紀錄》。
李翔說,「因為送信的關係,就跟很多阿公阿嬤變成了朋友。他們常常會邀請我坐下來喝杯茶,一起聊聊天。有時候遇見農作物豐收,也會送給我一些青菜、水果。
當然,這也跟個性有關係,總是要熱情一點兒。認識久了之後,拿起相機拍他們就變成很自然的事情,而他們在鏡頭前也會表現得自在、放鬆。」
李翔最開始拍照,用的就是隨身攜帶的手機,後來為了捕捉到人物更為細緻的神情,才改用了相機。他說,自己沒有系統地學過攝影知識,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攝影技巧,甚至還被人笑話過,「這些照片誰都拍得出來」。
在李翔看來,一張照片的外表或許是這樣,看上去並沒有拍攝難度,但是他表示,照片的內涵不是憑想像就能拍出來的,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積累成的:
「比如現在坐在這裡,我感受到木頭的味道,空氣中溼氣的味道,周遭朋友的聲音,黃褐的燈……如果不這樣把感官都打開,照片會缺少一種理念。」
郵差的工作做了那麼久,幾年來天天重複往返相似的線路。對於周遭的環境,李翔甚至已經能清楚地記下來了。不過,他說每張照片都是一期一會。
在不一樣的季節,在一天的不同時間點,周圍的事物都有著不同的樣貌。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機,或許還得等一年才能拍到類似的畫面。攝影師要做的,就是在對的時機來臨時,迅速按下快門。
如何成就一張好照片?在李翔看來,最主要的就是增加對生活的體感。
「我只掌握能充分理解的事情。比如說我今天去參加原住民的豐年祭,我是絕對拍不出祭典背後的意義,因為沒有深入了解就無法產生共鳴。要拍的話,我會捕捉原住民在農作、勞動的樣子,因為那是我擅長的部分。」李翔說。
「攝影前,對人要有感情。」這句話出自臺灣早期攝影師鄧南光先生。李翔的攝影理念,也是如此。
或許,這就是他的照片能受到那麼多人喜歡的原因之一。
「也許我拍的,是自己最想導演的人生,如此。我不敢說自己熱愛拍照,但是拍照已經變成我靈魂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
『 差差工作紀錄 』節選
「同事們出班前的背影。」
「他騎三輪,我騎二輪。他載的是辛苦繞著一圈又一圈去收集的回收物。每次看到他,他一定舉手跟我打招呼,這次換我用鏡頭跟他打招呼,然而,我卻發現他的笑容中帶著一絲些微的淚光。」
「我們都需要仰望,即使是單純的願望。」
一位阿公正在地裡勤勞耕作。
「40年,賣冬瓜茶跟臭豆腐養活5個小孩。其實我在奶奶身上看到的是一種努力,雖然奶奶不想讓自己的小孩做生意(怕他們太辛苦),但歲月一樣烙印在她的舉手投足。其實,那一瞬我好像明白,為什麼一直對生活不滿意,明明很努力了啊。這才曉得,努力了看不見成果,也不見得是白做,那應該是累積在自己身上跟靈魂的一種養分吧。」
「把質樸的笑容、時間,保留下來。」
「回想到那天散步,終於讓我找到採茶姑娘,結果是我自己太見外,不敢近拍她們。『我以為你是美國人呢『,就是這樣的對白,讓我卸下心防的。」
「草帽奶奶,前幾分鐘看到她才知道,她的車子被上面的繩子卡住,不能去田裡工作,但她還是笑笑地說:『休息一下啦,天氣那麼熱。』」
「老師,這種花好漂亮哦;老師,狗狗好可愛哦。然後問老師的問題,一直迴響在街道。」
「大理石研磨工,一個閃神整塊大理石就不能用。」
「默默,也風雨無阻的鐵道工。」
「阿嬤把我當成資源回收業者,因為她臺語聽錯了。」
「秉持著回收過生活,微笑裡滿是故事後的溫暖。」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哎哎,你的床我想要帶回家呢。」
李翔送信的機車停在泥濘的道路上。
本文編譯自
shoppingdesign instagram
文章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攝影部公號拍者(ID:ipaizhe),一個極具新聞精神的攝影公號,推薦關注。
END
剝洋蔥people
(微信號:boyangcongpeople)
記錄真實可感的生命
長按或掃碼關注
新京報深度報導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