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謙
《律政強人》是TVB近年來少有的良心作品之一,也是印象中TVB第一次嘗試以事務律師為主角的律政劇作品。
這部劇由推出以來直到結局最後一集,我聽到網民們最多的吐槽聲音是:「怎麼這些律師都不打官司的?」其實官司還是打的,只是這部劇極少展現我們在TVB律政劇裡慣常見到的法庭辯論環節——說到這個就和「事務律師」的業務有一定的關係,在這容許我簡單介紹一下香港的律師制度。
香港的事務律師,和大律師(也就是我們廣東人說的「大狀」)不一樣。他們在高等法院、終審法院不具發言權,只能上一些專門的法庭,另外再加處理一些非訴的案件。所以,你可能會疑問——為什麼這些律師不戴個假髮上法庭裝一下?這還真不是劇組在省製作經費。
香港事務律師從事的業務和我們內地的「非訴律師」很像。要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內地的不明顯區分訴訟律師和非訴律師,他們都可以上庭,訴訟和非訴通常以律師所在的律所業務性質來定位。
相信上述解釋,可以勉強解答小部分觀眾對這部劇「有強人,沒律政」的疑問——其實律政一直都在,只不過戰爭移到了法庭之外(而且那可能是更本質、更核心的戰爭)。並且,我們要慶幸這劇最終沒像《溏心風暴》系列那樣把對簿公堂變成一場即興的辯論賽——兩部溏心風暴快結局時都會來場法庭戲,但感覺,就是換了個背景吵架。
這部劇集除了第一次以事務律師為主角,也第一次把全劇唯一一場的法庭辯論放到了最後一集。更厲害的是,這場法庭辯論聚焦的案件是勞動糾紛——素來TVB律政劇最吸引眼球的重頭戲,我們感覺最低消費都要來個謀殺、強姦或者分身家之類的案件,唯獨它,緊貼地氣之餘,還看得出編劇這次乾脆把師奶觀眾都放棄了……
那最後為什麼兩大男主又能在法庭上發言?
這劇巧妙地引用了立法會三讀對於事務律師發言權的議案,甚至這在第十集的臺詞裡就一早埋下過伏筆。
應該說,這部劇才像是一場真正的法律盛宴:除了以「法律」作為主要背景(在劇情裡順帶普及各種法條法例),還融入各種權鬥和謀術元素——而這,很多時候才是律師作為「法治社會」協調/潤滑角色的真實狀態呈現。唯一缺的,只是不給男女主角談戀愛的戲份;也正正因為這樣,劇情滲入的「水分」才更少了。
於是這部劇集的主角人設也一反TVB人物的正反對立模型。KC貪錢好利,權欲薰心,固然是「絕對的反派」;但跟他對立的張強,同樣以「錢」為上,為個贏字,更是沒少耍手段。這部劇最大程度地去除了理想主義的「良心發現」,代之以一種極度克制的現實對決。
唯一剩下的「公義」代言人,卓宜中律師,正義、善良、天真——卻在劇裡承擔了一個新手律師的稚嫩既視感。值得一提的是曹永廉飾演的Duncan:一方面業務能力卓著,另一方面卻又是個集合貪生怕死、好色、牆頭草等等諸多人性弱點的角色。《律政強人》費了不少筆墨去展示這個角色——不甘心當跟班,又牢牢抓住每次當跟班帶來的利益,卻又總不免成為一個窩囊的炮灰。在強手林立的律師權力世界裡,他算得上是一個諷刺意味十足的存在。
如果大家看過另一部由廖啟智主演的HKTV劇集《選戰》,就會對兩部劇集之間的微妙共同處心領神會——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兩部劇集的編劇陣容都有麥世龍和郭逸才兩人,所以大家也才會看到,廖啟智在《律政強人》裡神之再現《選戰》的經典臺詞:
如果說,法律的本質只是法治社會裡所有人物依之行動的「理性守則」——那這部劇集最最珍貴的地方,就是把關於勝負的鬥爭完全退回到法庭之外的「現實處理」。劇情克制到就連大結局的庭審都沒有讓法官宣判結果,然後正義得勝、皆大歡喜……它所有的,只是悄然繼續的鬥爭,以及讓人勾起了對續集的期待。
最後不得不說,廖啟智的演技真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部《選戰》,一部《律政強人》,為他在綠帽界建立了一個可稱不朽的「權鬥家」形象。
文/袁艾家
景謙已經對《律政強人》的法律背景作出了足夠多的闡釋,我特別認同。從第一集開始,我就認為這是一部超越TVB過往律政劇集格局的新嘗試。
這個新嘗試就在於,律政劇裡的律師,不再僅僅是「法律人」,而且還是「公司人」——Donald & Co.固然是一間律師事務所,各個角色出入於此,承擔了劇情需要的空間背景任務;與此同時,它又是一家公司,一家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正是在這個設置下,《律政強人》展開了商戰的維度。
除此之外,Donald & Co.本質上還是一個「政權」(帝國)。所以一眾律師既是圍繞案件參與到劇情中來的主角,也是公司奪權遊戲的「玩家」——其中有高咖玩家如卓繼堯和KC,分幫立派,主導戰局;也有中階玩家,試圖在「站隊」中沾分利益(因為他們不是莊家)。
整部劇集的主線,其實就是KC一人的奪權史。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公司奪權,《律政強人》費了很大筆墨去展現了Donald & Co.的公司委員會運轉——KC的奪權路徑,實際就是一次次合法控制委員會(合理與否先不說)的嘗試。
所以我們也能看到,這個奪權是有規則的:無論KC、張強還是Hazel,他們爭論經常出現的一個詞彙就是「公司守則」。再張揚的KC,也需要在公司守則的文本之下尋求權力正當性依據。
熱衷權謀的觀眾,當然可以在這部劇集裡找到不少快感——既可以「學到」KC如何奇招迭出地控制股東及委員會,也可以學到張強如何利用制度內外的軟硬體反制這種陰謀。而就算不為權謀論,Donald & Co.委員會裡動輒出現的一次次動議、授權、投票……其實也算是一場場具有「民主」縮影的操作較量——只不過它套上了一件公司的外衣。而資本主義法權本身和民主政治模式的相通性,也不用贅言。
所以,對於一些人為捧《選戰》而貶《律政強人》(因為兩者具有太多可比性),我是不能認同的。如果說《選戰》是尺度大開地直面現實,那《律政強人》也是在TVB的尺度下做了一次政治隱喻的嘗試。
當劇情走向最後一集,這個隱喻甚至有點「欲蓋彌彰」:卓sir眼看自己將要喪失對公司的控制權,竟然搬出「所有員工都是公司持分人」的理由,要求大家為合併與否行使表決權。KC動怒的回應也因此顯得特別意味深長:這是高層的事,有什麼事我們回會議室聊——「他們都是打工仔,為什麼要給壓力他們決定公司的未來?」
好了,我可以告訴你,故事的最後是KC被踢出這個「政權」,另到江湖之上東山再起。這一次TVB毫不避嫌地說,KC的胃口再也不只是Donald & Co.這家公司的土皇帝,而是律政司司長。
這下我們大概就真的可以把續集劇情聯想到《選戰》了。
| 完
袁艾家: TVB仍然是很好看的。
微信號「ywzstory」
配圖:《律政強人》劇照及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