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中秋節就要到了。祝各位朋友中秋快樂。
中秋和家人團聚,未免會回憶下往事、回顧下昔日的快樂。
那麼今天馬探長和大家聊一個童年懷舊類的話題,哆啦A夢。
自建號以來,我就深知單純的懷舊一定不能提起大家的興趣。所以今天撰文,主要想給大家講講隱藏在《哆啦A夢》中的「神秘動物」(指未知或傳聞中的生物)。
故事要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1977年4月29日,日本上映了一部特攝片《恐竜・怪鳥の伝説》。從當時的宣傳來看,這部電影勢必是大手筆,海洋巨獸蛇頸龍和天空霸主翼龍即將一場死決鬥。
據說這部電影的誕生,是東映公司高管研究了西方電影風格後做的重大決定。在公司內部組織觀看《大白鯊》後,他確信這種風格的電影將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而在當時,尼斯湖水怪的目擊事件被觀眾熟知,片方將蛇頸龍這一形象雜糅了日本文化元素,耗時近一年半完成了這部電影,每一項工作都是不小的投入。其中,單是廣告宣傳就砸了1億日元。
但與此同時,一個謎一樣的生物也從紐西蘭的海域中浮出了水面。
就在電影上映的4天前。一艘名為「瑞洋丸」的拖網漁船正在紐西蘭基督城以東海域航行時,意外捕獲到了一個神秘的遺骸。
船員們用繩索將遺骸吊了起來。眼前的的景象實在有些令人驚愕。這是一具足足有10米長的腐敗屍身。人們能夠看到,這隻怪物長著小腦袋、長脖子,還有四隻鰭狀肢。
不僅如此,屍身還散發出一股惡臭,甚至還有白色的油脂狀液體,像納豆湯汁一樣滴在甲板上,著實有點噁心。
據說漁船上場面一度混亂,但有名叫矢野道彥的學生卻察覺出了異樣。
矢野就讀於山口縣海洋學校,當時在船上實習,擔任營養員。看到這具巨獸遺骸,他認為這個物種「可能不屬於魚類、也不屬於哺乳類」。總之很有研究價值。
然而,在研究和收益兩方權衡下,船長卻選擇了後者。船上的漁獲,怎麼能讓一具無名屍汙染了呢?趕緊扔回海裡吧。
聽到這樣的命令,矢野立即勸阻,但無濟於事。於是他趕忙拿起相機對怪物進行了拍攝和測量,還取下了一些組織樣本。緊接著,發臭的屍身又被丟回了海裡。
矢野道彥的素描『瑞洋丸に収容された未確認動物について』(日仏海洋學會)
幾個星期過後,瑞洋丸在橫濱靠岸。矢野展示了他的重大發現,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不僅是民眾,甚至有的學者也認為,這是一具蛇頸龍的遺骸。
眾所周知,蛇頸龍在中生代就已經滅絕了。這一消息實在獵奇。於是日本各大報刊開始刊載這一新聞。也有人藉此事件批判船長,抨擊當下社會,認為這是只顧經濟繁榮,忽視了科學探索的昭和悲劇。
很快,這具屍骸被命名為「新尼斯」。意思是新的尼斯湖水怪。而遠在蘇格蘭的尼斯湖水怪的目擊事件,更是被報刊雜誌舊事重提。
甚至在同年12月,漫畫之神手塚治虫都為尼斯湖水怪繪製了想像圖,幾乎就是蛇頸龍的翻版。
那麼講到這裡,我們暫且不提這件事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至少我的心中有個疑問:瑞洋丸打撈起的屍骸已經高度腐爛。為什麼部分學者、民眾會如此篤定,認為這就是一隻蛇頸龍呢?
有人認為,這是我們開頭提到的電影《恐竜・怪鳥の伝説》所造成的假象。電影中巨大的蛇頸龍形象,無疑給大眾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
而我認為,民眾相信被打撈起來的是蛇頸龍的遺骸,是多個文化現象複合而成的結果。答案就藏在《哆啦A夢》當中。
在瑞洋丸事件發生時,《哆啦A夢》已經連載了8年。好巧不巧的是,這部反應小學生幻想生活的漫畫,也記錄下了當時的生活細節。
而在這其中,有兩個細節我認為值得拿出來分析下。
第一,日本有著濃厚的蛇頸龍情結
1975年,《增刊少年Sunday》中刊載了一個短篇漫畫,名為《大雄的恐龍》。
其實乍一看,這部漫畫和《哆啦A夢》其他作品一樣,只是小學生的奇思妙想之旅:
故事開端,操蛋的小夫向大雄炫耀自己家收藏的暴龍化石。大雄虛榮心作祟,也開始尋找恐龍化石。可沒想到的是,他真的在家附近的斷層中挖出了恐龍蛋化石,經過時間包袱皮的法力夾持。大雄竟然孵化出了一隻蛇頸龍幼崽。
可是蛇頸龍越長越大,大雄還是決定告別蛇頸龍,將其送回它所屬的那個時代。
到了1980年,這部短篇漫畫內容被擴充,製成了電影。而這也就是《哆啦A夢》第一個劇場版《大雄的恐龍》。
《哆啦A夢》大長篇同名漫畫,相信你也曾在小學門口的書攤讀過
而在這部漫畫中,其實隱藏著一個有關「日本古生物」的細節。大雄所養的那種蛇頸龍並非普通的蛇頸龍。而是日本著名的「雙葉鈴木龍」。這一物種在1968年被發現,得名於發現者鈴木直。
當時,鈴木直還是一名對古生物感興趣的高二學生,發現了屬於蛇頸龍類的脊椎骨化石,並將這一情況報給了國立自然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最終化石成功出土,在東京新宿小田急百貨公司展出,然後又到名古屋展出,現在則展示在國立科學博物館,可以說是日本的國寶。
所以說,蛇頸龍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同小可的,這一點在瑞洋丸事件之前就已經顯露無疑了。
嘿嘿,大雄,沒想到我來頭這麼大吧
那麼我們再來聊聊第二點。
瑞洋丸遺骸被命名為「新尼斯」,和尼斯湖水怪逃離不了干係。
雖然這看上去就是句「正確的廢話」,但尼斯湖水怪這件事依然值得拿來說一下。
昭和時期的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在流行文化方面的體現則是:一方面,人們對未來、科學世界抱有十足的興趣。另一方面,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也與日俱增。
而這其中,神秘生物就是一個勁爆的話題。作為世界範圍內關注的尼斯湖水怪自然也不會被放過。
當時的日本人不僅研究了尼斯湖水怪的習性,連怎麼抓水怪都琢磨明白了
而在1974年8月號《小學生book》中,就刊載了一則有關尼斯湖水怪的《哆啦A夢》短篇。
這個短篇本來是《哆啦美》系列漫畫之一,主角為伸太郎等人。後來被收錄進《哆啦A夢》系列中,並將主角換成大雄等人
故事中,學渣大雄突然對尼斯湖水怪產生了興趣,和佐佐木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辯論。
大雄認為,尼斯湖水怪是真實存在的,當場展示了目擊照片。
狡猾的佐佐木則見招拆招,解釋了水怪的照片可能只是偽證,贏得了眾人的掌聲。
佐佐木:這水怪可能就是水獺的尾巴,大雄你不牛逼了啊果然如佐佐木所說,尼斯湖水怪最有名的照片之一,後被澄清只是特技攝影
這個故事發表於瑞洋丸事件的前一年。至少能夠說明尼斯湖水怪在流行文化中已經被人們所熟知。
但有趣的是,固有的印象往往會影響人的判斷。最搞笑的大烏龍莫過於1989年。當時野人之謎方興未艾,有美國人類學家Frank E. Poirier來華考察。據說有次他赤膊在河邊打盹,結果卻被村民當成了野人。
所以在瑞洋丸事件中,這幾點固有的文化背景雜糅在一起,也難免群眾會認為,遺骸就是貨真價實的蛇頸龍了。
那麼說回到瑞洋丸事件。這件事的真相究竟如何?
事發後,據說瑞洋丸所在的漁業公司下令尋找這具遺骸,顯然一無所獲。
而經過一系列研究化驗後,人們開始相信,這具屍骸可能僅僅屬於一隻腐爛的姥鯊。
儘管這一說法至今仍受到質疑。但不論如何,瑞洋丸事件也成了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至於大雄的恐龍,今年則會出品部與以往不同的新作。而那隻雙葉鈴木龍也從未被忘記,其實在《動物森友會》中也有現身啦。
在《哆啦A夢》中,曾經有一個角色被載入了史冊。這個人就是胖虎。
但他名留青史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要進來了」,而是發現了傳說中的生物,野槌蛇。
這則故事連載於1975年。大雄觀看未來世界的百科全書,卻發現胖虎成為了野槌蛇的發現者名留青史。
大雄查了資料後發現,70年後野槌蛇會成為流行的寵物,於是去未來帶回了一隻。企圖打電話給記者要他們報導這一重磅新聞。
沒想到記者們來的時候,野槌蛇已經跑掉,卻被不明真相的胖虎逮了個正著。附近的記者連忙採訪,所以胖虎名正言順成為了野槌蛇的發現者。
如你所見,胖虎手中的野槌蛇很Q,但和傳說中的野槌蛇出入就很大了。
首先,野槌蛇日本古籍中有記載的幻獸。這種生物像蛇,但卻長著極其肥大的肚子。據說能夠瞬間起跳,攻擊性很強。
在日本民間,一直有著野槌蛇的目擊記錄。甚至有愛好者自發組織,尋找野槌蛇。
比如昭和63年,因為新聞報導了野槌蛇的目擊消息,230人組成的搜索隊在奈良展開了大搜索,儘管最終一無所獲,但這項活動依然持續了幾年。懸賞甚至一度高達100萬日元。
此後,亦有人在網路上貼出了野槌蛇的標本。但經我確認,這實際上是藝術家江本創的藝術作品。
不過直到今天,活體野槌蛇並沒有被抓住。也有人懷疑,所謂的目擊者是不是看走了眼,錯把蜥蜴或者吃撐了的蛇當成了幻獸。
但這種謎一樣的生物卻活躍在各種作品中。不僅是《哆啦A夢》,野槌蛇也出現在《櫻桃小丸子》、伊藤潤二漫畫當中。
至於《哆啦A夢》中的野槌蛇故事,我認為其中還有個小小的BUG:大雄從未來帶回了野槌蛇,這種蛇在當下又不斷繁衍出了更多的野槌蛇。那麼大雄抓的野槌蛇,到底是這條蛇本身,還是它的子嗣?
哎,幹嘛糾結這麼多。反正我也沒辦法像大雄一樣抓只真的野槌蛇回家養著。如果實在喜歡,買個海洋堂出的手辦也是蠻不錯的。
在神秘生物領域,有一類是極其恐怖的(至少我個人這麼認為),那就是類人型生物。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野人、喜馬拉雅雪人、大腳怪、幽威...真的是個頂個的嚇人。
記得小時候央視曾播放過一套關於神農架野人的專題節目。其中有個咧著嘴的紅毛女野人,嚇得我成夜睡不好覺。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太敢看這張圖。
挑戰下自我,再看一次...不行還是害怕
而在日本,類似的生物也有目擊記錄。上世紀70年代,有人在比婆山目擊到了直立行走的神秘動物。
日本人將其稱為希巴貢(ヒバゴン),也有人將其稱為日本版雪男。但此後,類似的目擊記錄少了起來。也有人懷疑,所謂的希巴貢不過是黑熊、獼猴。當然被走私到日本的大猩猩也說不定。
而在《哆啦A夢》中,大雄卻在1979年目擊了真正的雪男。
同樣是受到了小夫的刺激,大雄決定去深山老林拍一張雪男的照片。然而目擊了雪男後,大雄卻發現雪男是人裝的。原因扮演雪男製造噱頭,能給村子帶來更多的關注和經濟收入。
於是,大雄乾脆和哆啦A夢用任意門直搗黃龍,去喜馬拉雅山找真正的雪男。結果還真的和雪男撞了個滿懷...
好吧,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直以來,雪男(其實就是喜馬拉雅雪人)都是各類作品中,渲染神秘的添加劑。它甚至還和世界上最著名的記者丁丁打過回照面。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斷有恐怖的傳說,渲染著這一物種的神秘和禁忌。
甚至有學者引用喜馬拉雅地區原住民的描述,企圖證實這一物種的存在。但查閱來資料後,我看到了當地人繪製的雪人想像圖,貌似和我們期待中的雪人並不是同一種東西。
不過話說回來,《哆啦A夢》故事中,人裝扮成神秘生物博取關注的事情,貌似真實發生過。
1967年,一段關於大腳怪的影相片段引起了轟動。然而在37年後,這段影像卻被當事人踢爆。原因之一是他穿上了大猩猩的戲服進行「表演」,卻始終未能拿到酬勞和封口費。
這段影像被指造假,已經是《哆啦A夢》尋找雪男多年之後的事情了。
難道早在1979年,作者藤子F不二雄就已經洞悉了一切?
以上三則,就是隱藏在《哆啦A夢》當中關於「神秘生物」的故事。或許我們都未曾想到。一部童年回憶向的作品,其中竟然暗含了如此多的信息。
這同樣使我感到驚愕。在思索後,我開始認為誕生於昭和時期的《哆啦A夢》,其實也是一部昭和生活史。儘管故事奇想天外,但作者仍舊通過觀察,將當時生活中的細節,巧妙地揉進了漫畫當中。
在檢索《哆啦A夢》相關資料時,我才發現,上次看《哆啦A夢》好像已經是2015年的時了。與此同時,我也回想起了小時候流連於書攤的光景。
你和當年的好朋友們還有聯繫嗎?
或許中秋節是個團圓的日子,總容易讓人會想起從前的事。前幾天跟蹦迪班長聊天,說起了懷舊話題。
班長說,日本人身上有一點值得欽佩。他們往往不願意將懷舊看作沉湎於過去。也不常將過去的事物迅速拋之腦後。這一觀點我十分認同,時間就像潮水。但那些逝去的光景總需要有人去記住。正如多年之後,是否有人還會懷念我們當下的生活呢?
言歸正傳。《哆啦A夢》裡,除了神秘生物,還隱藏著許多有趣的細節。藉此機會,我也下單了《哆啦A夢》漫畫全套。
如果你喜歡,我願意將自己的發現寫成文字或錄成播客,慢慢講給你聽。
最後,祝每一位朋友中秋快樂,闔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