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國內實力派男演員。他長相不算出眾,但演技精湛。很多人對張譯的評價,就是演啥像啥。
但在張譯最初的人生規劃裡,演員這個職業並不是他的夢想。在還沒成為演員之前,他甚至有些瞧不起演員這個行當。
而張譯之所以會走上演員之路,還得追溯到90年代的那一場高考。
1978年張譯出生在哈爾濱的一個普通家庭裡。上初二的時候,有一個代課老師叫張譯朗讀課文,發現張譯有著一口播音腔。
於是,這個代課老師就對張譯說:「你可以去試試考北京廣播學院。」那是張譯第一次聽說還有廣播學校這個地方。
從那以後,張譯就把播音員作為自己唯一的夢想,並為此夢想而不斷地努力著。但夢想總歸是夢想,現實很多時候都是與夢想相悖的。
到了高二的時候,張譯開始第一次嘗試去報考北京廣播學院。
那一年,張譯廣播專業課考過了,但由於他還是高二的學生,不允許考文化課,所以就沒考成。
高三的那一年,張譯依舊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而且張譯當時只填了「北廣」這個志願,其他第二、第三志願都沒填,大專志願也全沒填。
因為他一心只想奔著播音夢想而去,他也覺得自己能考上。但很遺憾,那一年張譯的專業課雖然通過了,但是文化課卻還是沒通過。
很顯然,張譯高考落榜了,他與北京廣播學院無緣了。
可是,父親卻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會落榜,張譯也覺得自己應該能考上。為了向「北廣」求證是否有誤,父親找人借了錢,搭上了去北京的飛機。
來到北京後的父親,見到了當時的辦公室主任傅程老師。傅程老師隨即給張譯寫了一封信,讓父親帶回去給張譯。
信中提到:傅老師已經考了張譯的入學考試錄像,他覺得張譯很好,希望張譯明年再努力考一次。
這封信讓張譯對自己的播音夢想重拾了信心。可是,復讀對張譯來說太痛苦了,他不想再經歷一次高三那種難熬的時期。
經過幾番心裡折騰,最終張譯還是選擇了放棄復讀這條路。而放棄復讀後的張譯,卻並沒有放棄繼續播音的這個夢想。
播音,是張譯最初的夢想,他不會因為一次高考落榜就此放棄。
高考落榜後,張譯內心深處有些許的難過。但讓張譯心裡覺得不是滋味的卻是:在高考錄取完之後,居委會給他發放的一張「待業青年證」。
「待業青年證」光聽這個名字,就讓人心裡覺得彆扭。明明是一個生龍活虎的青年人,怎麼會讓它待業。
看到兒子張譯整天在家裡遊手好閒,父母們就建議張譯去考哈爾濱話劇院。但對於表演這個行當,當時在張譯的心裡就是一個低級的職業。
它與播音員相比,那是不可相提並論的。播音在張譯的心裡是神聖的,而表演那時在張譯的心裡確是低下的,不高級的一個職業。
所以,當父母叫張譯考話劇院的時候,張譯心裡其實是拒絕的,但是礙於現實情況,張譯最終還是選擇服從父母的安排。
1996年,張譯成功考取了哈爾濱話劇院,成為了話劇院裡的一員。也正是因為這樣,後來的張譯才走上了演員這條路。
剛開始進入話劇院的時候,張譯覺得人生特別迷茫,因為他實在不喜歡表演。他打從心底瞧不起演員這個職業。
而讓張譯後來愛上表演,是因為1997年的戲劇調演時,有兩部戲讓張譯感動到落淚。一部齊齊哈爾話劇團的《一人頭上一方天》,還有一部是大慶話劇團的《地質師》。
這兩部話劇,徹底感動了張譯,並讓張譯從此愛上了表演。此後,張譯更是播音、表演兩手抓。
愛上表演的張譯,開始一頭扎進了表演的研究裡。為了學習表演,張譯到處尋找資料,爭取能夠學到更多有關表演方面的知識。
某天,張譯發現資料室裡有很多比較好的老劇本,於是張譯就心生一計——跑到資料室裡「偷」劇本出來看。
當時看資料室大門的是一個迷迷糊糊的老頭,每次張譯都穿著大衣從資料室裡進去,然後出來時就把劇本裹進大衣裡「偷」出來,看完後再放回去。
為了學習表演,張譯真的是費盡心機。但在哈爾濱話劇團資源有限,學習條件有限。半年之後,張譯決定北上,到北京求學。
這便開始了張譯最艱難的一段求學時光。1997年來到北京後的張譯,四處報考學校。
此時的張譯,還是沒有放棄播音這個夢想,他在北京的那幾個月裡,除了報考表演學校,也嘗試著報考播音學院。
甚至有一段特別「灰暗」的時期,在各種碰壁,各種考學無望的時候,張譯還「騙」人說:他的師叔是敬一丹,他的師爺是夏青、葛蘭。
(敬一丹:央視主持人,金話筒獲得者;夏青、葛蘭:播音藝術家)
在北京住了幾個月後,生活開支太大。張譯在最窮的時候,試過三天只吃一包方便麵。
而就在張譯人生最窘境的時候,在他決定要離開北京返鄉的時候,迎來了人生的轉機。有一個人對張譯說:你去考考北京戰友文工團吧。
聽聞這句話,張譯還以為戰友只是一個人際關係稱謂。後來得知這是一個地方後,張譯便決定最後一搏。
皇天不負苦心人,這一搏真的讓張譯如願留在了北京,他考入了戰友文工團。從此張譯便開始長達8年多的軍旅生涯。
1997年下半年,張譯開始在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話劇團裡服役。在學員班的時候,張譯一直沒有戲可演。
當別的同學都已經當上主角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在部隊晚會演雙簧的小人物,偶爾兼職做主持人。
好不容易有一次當主角的機會,張譯卻因為緊張而發揮失常。在話劇的舞臺上,張譯一直都跌跌撞撞。
好在張譯的字寫得不錯,領導就開始培養他寫各種報告,會議記錄、節目串詞等。2000年,張譯終於提幹,成為政治處幹事。
張譯的人生似乎也從此開始在慢慢向著一條光明大道前進。
2002年,張譯在部隊出演話劇《士兵突擊》。後來也是因為這個機緣巧合,張譯在2006年被選中出演電視劇《士兵突擊》。
《士兵突擊》一經播出,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在劇中飾演「史班長」的張譯,被廣大觀眾熟知,一躍成為演藝圈裡的大紅人。
也就在這一年,張譯從戰友話劇團退役,結束了8年多的軍旅生涯,開始正式進入影視圈。那一年,張譯已經28歲。
《士兵突擊》爆紅後,很多導演找到了張譯。張譯也從此片約不斷,其中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北京愛情故事》、《溫州一家人》、《雞毛飛上天》等劇,都大獲好評。
張譯妥妥地從一個18線的小演員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男演員,他演技精湛,把人物刻畫得有血有肉,收穫了諸多殊榮。
從高考落榜生,到考入哈爾濱話劇院,再到北上求學,考入戰友文工團,經過不斷的努力與堅持,張譯的演藝人生終於開掛。
2009年張譯憑藉《我的團長我的團》獲得中國電視榜「最深入人心電視形象」榮譽,2017年憑藉《雞毛飛上天》獲得了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獎。
在電影方面,張譯也有著不錯的表現。
2014年,張譯憑藉電影《親愛的》裡飾演的「韓德忠」一角,獲得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此電影有3.44億票房。
2018年,張譯主演中國首部現代化海軍題材電影《紅海行動》,以36.5億的票房成績,榮登2018年春節檔票房第一名。
2019年,張譯主演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也好評如潮,票房也達到31.7億;隨後,出演電影《攀登者》收穫10.97億票房,《繡春刀2》也有2.65億票房。
隨著今年夏天電影《八佰》的爆火,張譯成功踏入「百億影帝」行列。
至此,那個昔日高考失利,把成為播音員為夢想,卻打從心底瞧不起演員這個行業的高考落榜生——張譯,成功逆襲成了一名知名男演員。
成為了繼吳京、黃渤、沈騰、鄧超、杜江後第六位華語影史百億影帝。
往期精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