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3年白江口海戰
隋唐時期,朝鮮半島上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個國家鼎足而立,半島北面和中國接壤的高句麗實力最強,是騷擾中原王朝東北邊境的常客,半島南面的百濟和新羅則國小勢弱,基本看高句麗、唐朝和日本的臉色行事。
早在隋代,文帝楊堅和煬帝楊廣曾四次興兵徵討過高句麗,不過結局都是虎頭蛇尾。唐朝立國之初,高句麗的權臣淵蓋蘇文對唐朝的外交態度強硬,經常縱兵擾亂邊境。公元654年,李世民親率十萬大軍攻打高句麗,一路拔城奏凱,但在安市的攻城戰中消耗過大,冬季的嚴寒最終迫使李世民撤軍。
李世民攻打高句麗時,百濟趁火打劫,搶佔了新羅的十幾個城池,日本也覺得是個瓜分新羅的好機會,所以加強了和百濟的「通好」。等到高句麗從唐朝攻打的困境中脫身,也把矛頭指向了新羅。親唐的新羅,一下成了三個鄰國的嘴邊肥肉。
公元655年,唐高宗——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在位時期,新羅受到了百濟和高句麗的聯手進攻,一連被奪去三十三座城,新羅王金法敏緊急遣使到唐朝求援。
李治派出了十三萬大軍援助新羅,討伐百濟。統帥是時年69歲的左衛大將軍、神丘道大總管蘇定方。
公元660年3月,蘇定方統率水陸大軍近十三萬,戰船1900艘,加上五萬新羅兵,一共十八萬大軍泰山壓頂一樣直搗百濟。百濟兵在熊津江口(今韓國南部錦江口)據險抵抗,蘇定方親率精兵渡江進擊,大敗百濟軍,斬殺數千人,餘眾皆潰。
蘇定方乘勝直逼百濟都城俱拔城(今韓國全州)。離城20裡時,「賊傾國來拒,唐軍大戰破之,殺虜萬餘人」,逼使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棄城北逃。唐軍乘勝追擊,無奈之下,百濟王義慈和太子隆面縛而降。
蘇定方撤離時,留下了大將劉仁願在百濟舊都泗沘城鎮守。
唐朝大軍一走,百濟的局勢就開始不穩了,百濟的舊將鬼室福信很忠心,他召集了餘部展開「復國」的遊擊戰。
為了迎回在日本為人質的王子豐回國即王位,鬼室福信遣使到日本求援,並獻唐俘一百餘人。
當時日本齊明天皇在位,她是位60多歲的老太太,執政的是她兒子——皇太子中大兄。
在日本的出兵增援下,百濟的復國勢力越發壯大,反而將劉仁願的部隊圍困在泗沘城。
劉仁願遣使向唐廷告急,李治想起了一個人,立刻一紙詔書:著劉仁軌率兵去救!
第一次帶兵出徵的劉仁軌,卻軍容嚴整號令嚴明,登陸朝鮮第一戰,唐軍與新羅軍隊聯手出擊,百濟軍「溺死者萬餘人」,只得從百濟舊都撤圍。劉仁軌和劉仁願合兵一處,留守百濟。
這時,百濟內部發生內訌,百濟王豐卸磨殺驢殺掉了復國功臣鬼室福信。
在劉仁軌建議下,唐軍水陸兩路直撲百濟巢穴周留城,百濟聞訊趕緊向日本乞師。中大兄心知爭奪朝鮮在此一舉,立刻傾全國之兵渡海作戰,大軍從白江口登陸,正好碰上劉仁軌率領的唐朝水師,一場大海戰就此爆發。
後人能牢記劉仁軌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場彪炳千古的對日戰爭。
近代著名教育家傅斯年的兒子在1935年出生,那時正值日本侵略者策動「華北自治」,全國抗日氣氛高漲之際。傅斯年給兒子取名時,破例沒按家譜排行,而取名叫「傅仁軌」。好友羅家倫猜不到出處,傅斯年解釋道,是因為仰慕唐代大敗日本的名將劉仁軌。
蜿蜒起伏長達400公裡的熊津江,把百濟都城環抱在懷中,最後分成若干支流注入滔滔黃海。這其中,一條支流的入海口千古揚名:白江口。
公元663年8月17日,白江口海面上,兩支艦隊在武裝對峙著。
唐日兩軍的實力對比為:唐軍170艘戰船,二萬人(含新羅兵五千);日軍1000艘戰船,三萬二千人(含百濟兵五千)。日軍在人數上佔優,尤其戰船幾乎是唐軍的6倍。但是唐朝國力富足,戰船主要是樓船、艨艟、鬥艦等高大船隻,加上走軻、遊艇、海鶻等小型船,特別是還有一種配備了火器的「火艦」,戰鬥力明顯佔上風。而日軍的船隻普遍小而簡陋,性能方面完全處於劣勢。
中日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以唐軍的壓倒性勝利而告終,日軍400多艘船隻沉入了海底,士兵溺死無數,日軍剩下的船隻載著殘兵,惶惶逃回日本。
援軍慘敗,周留城裡的百濟王豐聞風喪膽,趁亂逃奔高句麗,王子忠勝、忠志率殘部投降。在大唐的軍事鐵腕下,百濟的國名從朝鮮半島抹去了。
白江口中日之戰,從性質上說就是東亞的霸權爭奪戰,就是比誰膀子粗。日本吃了敗仗後,整整九百年沒敢對朝鮮半島用兵。唐朝則順利滅掉百濟,五年之後又滅了高句麗,而與唐友好的新羅最終強大起來統一了半島。
被狠狠揍了一頓的日本人,卻絲毫沒有因此對中國懷恨在心。日本民族尊崇強者,你把他打得服服帖帖,他反而更加佩服你。
從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裡,求賢若渴的日本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每次少則三四百人,多則八百餘人,肩負著「取經」重任的日本留學生們像海綿一樣,從盛唐文化裡汲取了無數養分,滋養了大和民族。
日本同時代的中央制度、律令、曆法、節俗、建築、服飾、中醫、文學、藝術、宗教、書畫、雕塑,甚至刀劍、圍棋、相撲這些後世日本的技藝強項,統統來自唐朝。
日本近代著名漢學家內藤湖南的比喻很精妙:「日本民族未與中國文化接觸之前是一鍋豆漿,中國文化就像鹼水一樣,日本民族與中國文化一接觸,就成了豆腐。」
文獻記載中,唐朝人形容日本使者「容止溫雅」。話說當時派遣遣唐使是日本朝廷的一件大事,每次任命的遣唐使都要「海選」:首先是沒有劣跡的朝廷官員,其次要有學問,畢竟肩負著學習先進文化的重任,另外,相貌要儀表堂堂,舉止要有風度。
出海之前,天皇常常大設宴席,和詩賜刀相送,並再三諄諄告誡:「你們這一去,和氣為重,既要學成東西,也不能有失國體。」而一旦使船返回日本,天皇也親自設宴迎接,對完成任務的使臣加官進爵,對不幸遇難者厚加撫恤。
總體來說,唐代是中國人和日本人最有好感的黃金歲月,這依賴於日本一批一批恭恭敬敬的遣唐使,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舉止溫雅求學若渴。在和唐朝的一流詩人吟和詩詞之間,也留下了中日史上最纏綿的一頁。
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混亂,中國到了宋代,這時的日本已經養足精神羽翼漸豐,不再像對待唐朝那樣恭敬,官方幾乎沒有使者互通,只有民間的僧侶和客商頻繁來往,但日本人謙遜好學的形象在中國人眼裡依舊沒有改變。
1598年露梁海戰
1590年7月,時任日本關白兼太政大臣,同時也是日本實際統治者的豐臣秀吉實現對日本領土的完全控制。不過相當多領主仍保留著自己的軍隊和領地,成為日本政治穩定的嚴重隱患。
豐臣秀吉希望通過發動對外戰爭,靠戰爭消耗各家實力。同時統一戰爭的勝利,也使豐臣秀吉對日本實力和自己的政治軍事才能產生了不切實際的估計。
他制訂出野心勃勃的擴張計劃:借道朝鮮進攻並徵服中國,隨後以中國為基地徵服印度及東南亞。
日本武器裝備方面,通過與荷蘭的貿易和自行研發生產,各大領主主力部隊已較大程度實現火器化,侵朝日軍更是把火槍火炮作為主要裝備。
日本水軍以整編後的海盜為骨幹組建,作戰經驗豐富。侵朝日軍共集結陸軍15萬人,水軍700餘艘主力艦船,加上後備力量,總兵力達28萬人以上。
朝鮮李氏王朝已有二百多年沒有經歷戰亂,軍隊訓練水平低下,戰略設施年久失修,而且朝鮮政局正處於「東人黨」和「西人黨」的激烈內鬥之中,甚至連政令都無法通達。
當時明軍的組織和裝備較為混亂,士兵來源複雜、待遇低下,欠糧欠餉情況普遍存在。武器裝備更是五花八門,從傳統的刀槍弓箭到新發明的各種火銃、火箭,什麼都有,但整體火器製造和運用水平與日軍有著不小的差距。明軍對日軍具有優勢的是騎兵和火炮。同時在後勤補給上,背靠國境的明軍遠勝依靠海路長途運送的日軍。
1592年(萬曆二十年)4月13日,豐臣秀吉向集結在九州的日軍下達出發命令,開啟了以這一年命名的爭奪東亞控制權的壬辰戰爭,5月2日,小西行長軍團進入空無一人的漢城。此前兩天,朝鮮宣宗李昖已與文武百官一起逃往平壤。6月11日,李昖放棄平壤,再次向中朝邊境的義州出逃,並遣使向中國求援。
12月26日,明朝新任命的防海御倭總兵官李如松率領四萬三千人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李如松率領的明軍與朝鮮聯軍五萬人進抵平壤城下。
李如松採用中國傳統的「圍三厥一」戰術,並組織大量火炮和火箭猛烈轟擊城內日軍,一舉破城。至1月20日,明軍收復開城,朝鮮北部黃海、平安、京畿、忠清四道光復。
但過於樂觀的李如松試圖以輕騎三千突襲漢城,結果遭優勢日軍圍攻被迫撤退,此後與日軍形成對峙之勢。
豐臣秀吉也意識到戰爭陷入僵局,他授權小西行長作為代表與明朝和談。3月下旬,雙方達成協議,日軍於4月下旬撤出漢城,7月明軍撤離朝鮮。萬曆援朝戰爭第一階段結束。
豐臣秀吉並不甘心,經過四年休養生息,1597年2月,日軍再次集結14萬陸軍和2.4萬水軍入侵朝鮮。戰爭初期,由於兵力不足和指揮失誤,援朝明軍接連失利。但日軍士氣也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日漸衰落。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五月,豐臣秀吉眼見軍無鬥志,且錢糧消耗過大,只得默許撤軍。至八月,原本在朝的14萬日軍只剩6萬。
明朝此時則開始大量加派軍隊入朝,力求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解決朝鮮問題。萬曆二十六年七月,在朝明軍人數已達7萬,明軍在朝鮮長期處於兵力劣勢的局面終於得到扭轉。
至九月,明軍在朝兵力已達到14.2萬,對日軍形成壓倒性優勢。日軍處境更艱難的是,由於海上交通線被明軍水師封鎖,在朝日軍得不到海路運來的補給,饑寒交迫,更迫切希望儘快回國。
而此時日本正在風雨飄搖之中。8月,豐臣秀吉病逝。他逝世僅9天,五大家老一致決定從朝鮮撤軍。9月15日,五大家老決定向明廷提出和議要求,試圖為駐朝日軍贏得撤退時間。9月28日,五大家老向在朝鮮的日軍發出總撤退令。
當撤退命令下達後,小西行長几次組織小規模撤退,均被中朝聯軍水師挫敗。從日軍的行動中,中朝聯軍水師提督陳璘和李舜臣敏銳地判斷出:這是日軍總撤退的信號。聯軍決定將計就計,在露梁海峽地區組織一場圍點打援的戰役,徹底殲滅日本水軍,斷絕殘餘日軍的最後退路。
聯軍故意放棄對11月18日回國的加藤清正軍團的攔截以麻痺敵人,將全部水師兵力集中到順天附近海域,由老將鄧子龍率明朝水師一部埋伏在露梁海以北,切斷日軍退路;由李舜臣率朝鮮水師埋伏於露梁海以南的觀音浦;陳璘則率明朝水師主力埋伏在昆陽竹島,計劃用三支艦隊將前來救援小西行長的島津艦隊包圍殲滅。
9日凌晨,島津艦隊剛駛出露梁海峽即落入聯軍包圍。島津艦隊一面使用火炮和火槍還擊,一面繼續前進。戰至天明,島津艦隊被聯軍艦隊逼入觀音浦,出口已被聯軍封死。
戰鬥一直打到當日正午,島津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除島津義弘率50艘戰船突出重圍外,其餘450艘戰船全部被擊沉,日軍陣亡一萬餘人,史稱露梁大捷。島津義弘之後率殘部逃至釜山,搭上回國的最後一班船。至此,朝鮮已不存在成建制的日軍部隊,壬辰戰爭在開始的地方畫上了句號。
壬辰戰爭的失敗,相當長時間內打消日本向大海那一邊擴張的野心。豐臣秀吉雖然部分達到了削弱其他領主的目的,自己的嫡系卻也同樣損失慘重。他死後,在戰爭中最大限度保存實力的德川家康輕而易舉地掃平其他諸侯,建立起幕府。
在1853年美國佩裡準將的黑船叩關之前,德川幕府一直實施閉關鎖國政策,無論是無組織的倭寇還是有組織的日本水軍,再也沒有敢向中國沿海發動大規模入侵。整個東亞地區保持了兩百多年的相對和平狀態。
而對於明朝而言,壬辰戰爭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東亞的核心地位,維護東亞朝貢體系的穩定,也為明帝國乃至其後的清帝國爭取到一個較為安定的外部環境。
1894年甲午海戰
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事,請求清廷出兵援助,日軍乘機赴朝。待到事件平定,日本卻拒不退兵,並不宣而戰,偷襲清朝的運兵船艦,中日甲午戰爭終於爆發。
中日海軍,各有優劣。1894年9月17日,大清國北洋艦隊從朝鮮返航至鴨綠江口外的黃海時,冤家路窄,等候在那裡的日本海軍艦隊迎面而來。當雙方終於在海上相遇,拉開了世界戰爭史首次蒸汽艦船大戰的序幕之時,都非常緊張。
面對逼近的敵艦,北洋艦隊首先陷入混亂。定遠艦的劉步瞻指揮首先發炮,但未擊中目標,反震塌前艦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和英員泰萊皆從橋上摔下,嚴重受傷,一炮之始北洋艦隊就失去了總指揮。
這場激烈的大海戰持續四個多小時,北洋艦隊自始至終幾乎皆在無統一指揮的狀態下分散作戰。
劉步瞻、林泰曾二位總兵,無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揮。在戰鬥將結束時,才有靖遠艦管帶葉祖圭升旗代替旗艦,升起的也是一面收隊旗,收攏指揮殘餘艦隻撤出戰鬥而已。
所幸日艦以中小口徑速射炮居多,為追求速度犧牲了裝甲防護。北洋艦隊用大口徑火炮重捶,重創了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的主炮彈藥庫被擊中造成對方大爆炸,日艦被迫撤出戰場。
但北洋艦隊也損失嚴重,有資料統計,黃海海戰中日艦平均中彈11發,而北洋各艦平均中彈107發。日艦速射炮的火力密集,有一定的優勢。
日本聯合艦隊大膽採取穿插戰術,分割北洋艦隊。在激戰中,落伍的日艦「比睿」號、 「西京丸」號、 「赤城」號冒險從我艦群中穿過,北洋艦隊集中炮火轟擊,這三艘日艦竟然擊之不中,中之不沉。僅六百餘噸的炮艦「赤城」號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艦長陣亡,前炮彈藥斷絕、大檣摧折居然不沉,僥倖逃出。
北洋艦隊「福龍」號魚雷艇向武裝商船「西京丸」號連發三枚魚雷,最近的發射距離僅為四十米,竟也無一命中,事後查明,居然是發射魚雷前沒有給魚雷定深!使得「西京丸」號僥倖逃過一劫。
反觀組建時間很短的日本聯合艦隊,在整個作戰過程中隊形不亂,「始終信號相通,秩序井然,如在操演中。」
1895年2月7日,日軍20多艘戰艦開始對駐防威海衛的北洋艦隊進行總攻。在這場命運攸關的戰鬥中,負責威海衛南幫炮臺防務的劉超佩貪生怕死,首先逃跑,致使威海衛南幫炮臺被日軍佔領,北洋艦隊陷入了腹背受敵的險境。
兩天以後,在威海戰役最困難的時候,王平率領北洋艦隊魚雷艇隊集體避戰逃跑。
解除了魚雷威脅的日本聯合艦隊趁勢轟擊劉公島,史書記載為「炮彈如雨」。
1895年2月17日16時,風雪交加,日本聯合艦隊開進威海衛。大清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及《馬關條約》的籤訂,使中國從此走向更加深重的災難。戰後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中國東北部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臺灣被日本割佔,使數百萬同胞離開祖國的懷抱,飽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甲午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
來源儒風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