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公主日記》主要講述的是美國舊金山的一個普通高中生米婭在自己的16歲生日來臨之際得知自己居然是歐洲吉諾維亞國家的公主,而且被要求回國繼承王位而逐漸從一個平談無奇的"醜小鴨"蛻變成一位端莊優雅的公主的故事。它是由美國迪士尼電影公司出品,加裡·馬歇爾執導,朱麗·安德魯斯、安妮·海瑟薇等演員主演的一部喜劇電影。其風格誇張而不帶刺,甜而不膩。當然,迪士尼系列的電影自然缺不了其自身極具標誌性的童話色彩,《公主日記》即是為類似於灰姑娘這種古老的童話穿上了新裝,符合新時代受眾對電影的價值追求。
15歲,在這個做夢的年齡,大部分人都在做著最純真的白日夢,幻想著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而這部電影用了兩個小時的真實實現了她們的幻想,滿足了新時代受眾對童話生活的嚮往。《公主日記》記錄的不僅僅只是一位公主的養成日記,更是一個青春少女的責任、自信的養成日記。它體現了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少女對親情、友情、愛情的追求,展現了一個少女在成長過程中的心事、困惑和感動。
在電影的開頭片段,吉塔老師在跟同學們打招呼的時候,經過米婭面前時只是說了一句:"嗨!莉莉的朋友。"以及有些同學完全沒看到米婭,而多次坐在了她的身上。很顯然,米婭在這所學校是那麼的不起眼、那麼的不為人所知。除了在她的好朋友莉莉面前,對其他同學甚至老師來說她似乎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另外,在米婭第一次見她祖母時說的話:"克拉利瑟女王,我生活的追求就是做個透明人,我很擅長這個。"以及她在跟媽媽爭論時說的話:"大多數孩子想要一輛車來慶祝16歲生日,而不是一個國家。"從這些話中可以不難看出,米婭將自己定位在一個比較普通、平常的位置,除了對喜歡的男生約什的想像外,她對其他東西都不抱任何幻想。而恰好是此前的平凡與之後的非凡形成強烈的反差,凸顯了迪士尼系列電影的童話色彩。從一個平淡無奇、默默無聞的普通女孩變成一位萬人矚目、眾所周知的國家公主,米婭漸漸將自己呈現給這個世界,漸漸地知道了平凡的自己中的不平凡之處。
在電影中不難看出,米婭其實是個極度自卑、不自信的女生。從上臺演講嘔吐,對自己透明人的定位,以及在最後時刻對自己統治一個國家的能力的懷疑等等,都說明了米婭心中的自卑和不自信。但是,在拉雅嘲笑她和耶利米時,她把手中的冰淇淋按在了拉雅的衣服上,並且非常自信地說:"但是總有一天我會成長,而你永遠都是個爛人。"以及最後吉諾維亞國家宴會上,她站在臺上發言,通過自己之前最不擅長的演講完整地表達了自己想說的話,向人們宣布了自己願意繼承王位的過程,與之前她的低頭不語和演講時的不自信形成了相應的反差,體現了米婭由自卑到自信的變化。
在得知自己是吉諾維亞的公主後,米婭堅信是自己的祖母在開玩笑,而自己不會、也不可能是一位公主。"我不想做公主"、"我不想統治我的國家"。其實,這些都只是米婭逃避現實的表現,因為她覺得自己並沒有統治一個國家的能力,而且她只是想普普通通地過完自己的一生,所以她選擇了不承認,選擇了逃避這個最愚蠢的方式。以至於在學校給那對雙胞胎籤名時,她將自己最初寫下的"Princess"劃掉,改為了自己的名字"Mia",這已經說明了米婭準備逃跑的決心。不過,就在晚會的那天,米婭看了父親寫給自己的信,信裡有這麼一句話:"勇者並非無所畏懼,而是他們能夠判斷有些東西比恐懼更加重要。"父親的這些話對米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也促使米婭接受了自己是吉諾維亞的公主這個現實,更是米婭勇敢面對現實、承擔作為一位公主的責任的動力。"如果我能考慮一下另外70億人,而不是我自己,我的生活也許會更有意義",這句話正是米婭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主義轉變的成熟表現。從最開始對自己真實身份的逃避到最後選擇從容接受,這實質上是米婭這位15歲妙齡少女的一個成長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疑惑、猶豫和不確定性,但是米婭一直都在慢慢地適應,慢慢地學著去成長。
從"醜小鴨"到公主,從自卑到自信以及從逃避到接受,《公主日記》通過敘事蒙太奇、表現蒙太奇、仰拍、平拍等電影技術在滿足受眾對生活的幻想的同時,也引導著同齡人的成長和鼓勵著同齡人不斷地進步。電影中的主人公米婭從一個普通平凡的女生到一位端正優雅的公主的成長,何其不是一個青春期少女的成長過程?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選擇,學會接受,學會承擔。
用導演的一句話說:"其實每個人都是公主,只是她們自己並不知道,直到有人觸動了她們的生活並說出她們就是公主。"當然,"那並不意味著她們必須出身皇家,而只是意味著你在內心對自己有什麼感覺,真正重要的是你怎樣看待自己和熱愛自己",電影製片人休斯頓如是說。
其實每個人都是"公主",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米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