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人們因為地域和習俗不同,過端午的方式多姿多彩。
但有一點是相同的,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這個傳說最早起源於南方,吳越先民用於祭拜龍祖的節日,後來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5月5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說法。
天文現象的「特別」之處
2020,註定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的端午也與往年不同。
用天文學家的話來說,今年的端午節有些特別,因為它是21世紀最晚的三次端午節中的一次。
為什麼這樣呢?我們做一下科普。端午節每年固定在農曆五月初五,但在陽曆的日期就不固定了,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就是「閏月」。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古人採用「設置閏月」的方法。現行農曆置閏的方法是「19年7閏」,也就是說每隔2-3年就必須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就叫做閏月。
從此以後,庚子鼠年內的農曆節日,比如端午節,在陽曆中的對應日期比較去年同期都向後推遲18天。
2019年端午節對應的陽曆日期在6月7日,今年端午節對應的陽曆日期自自然就落在了6月25日。
天文學家表示,21世紀100年內一共有三次端午節。在最晚的年份,分別是2001、2020和2058年,對應的陽曆日期都是6月25日。
但要知道,端午節出現在陽曆6月25日,這還不是最晚的,最晚的是出現在陽曆的6月26日,那是在1906年。
疫情造成的「特別」端午
一大早,朋友圈就曬出了各種各種好吃的粽子。
南方的朋友問:閩南特色燒肉粽吃過嗎?它絕對PK你心中的嘉興肉粽。
閩南的肉粽不是用生米直接包,而是先將糯米用各種調料炒拌,肉也是滷過的,加上香菇、蝦幹、乾貝、花生、板慄、蓮子等包起來,然後再煮製,趁熱食用。
北方的端午節也關心滿滿。
因為疫情原因,北京周邊區域管控比較嚴,人來人往不方便,有的物業小區知冷知暖,早早地把艾草綁紮得整整齊齊,默默地給每棟每戶送去關心和安康的祝福。
兒女不能回到身邊,周邊的感動之舉讓這個節日有一種特別的難忘。
米粒Q彈軟糯,肉是入口即化,海鮮的鮮、鹹蛋的香交織融合,吃過了再也忘記不了,久久回味在南來北往人們的記憶中。
還有龍舟競渡,這也是古代南方吳越先民祭龍祖的祭祀活動形式,他們在舟船畫上龍圖形作為部族的圖騰或保護神,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眾人划槳開大船」就是這種熱鬧場面的描寫。
除了語言,食品也是人們溝通和文化交流的載體和橋梁,「舌尖上的中國」就是文化在行走。疫情期間,人們的走動少了,但也讓節日和關懷更有溫度了。
我是樂谷/優質創作者,資深新聞人。與您一起講述人物故事,感悟生活智慧。
在此,祝您節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