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以後,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我開始認真研習起歐美流行歌曲來。我基本是依靠網上資源和信息來尋找的,這對於我這個之前對歐美歌曲不太了解的人來說,的確是最快捷的方式。在這段時期,我從網上找了不少英文歌曲,雖然都蠻好聽的,但給我的感覺還是之前我對歐美流行歌曲的一貫印象--好聽歌不如華語歌曲多,而且沒有華語歌曲容易上口,總的來說呢就是,即使是歐美當紅大牌歌星,他(她)們好聽的歌每個人也不過就那幾首流行了N年的歌,有種後繼乏力徒有虛名的感覺,而它們的所謂最新的流行歌曲難得有一首好聽的。不像華語樂壇,特別是早期的歌星,一個人就至少幾十上百首好聽的歌,哪怕是新人,新歌的推出速度也很快,好聽的歌層出不窮,經常去卡拉OK唱歌的人其實體會最深了,華語樂壇出名的歌星的歌曲一個人起碼要翻十多頁,而歐美當紅歌星的歌一個人最多不超過三頁。
也就是基於我一直以來的這種印象,我對很多人倍加推崇的歐美歌曲一向嗤之以鼻,原因就是基於剛才所說的那些原因。我甚至在想,可能就是因為華語歌曲推出的太快,讓人還來不及消化,又必須忘掉舊歌然後接受新的歌曲。當好東西太多的時候,你往往感覺不到這些好東西的存在和優秀,認識不到它們的實際價值,它們的價值被低估了,相反,當一個好東西的產生需要付出極大代價的時候,大家往往會認識的它存在的價值,我得出的個人觀點就是「價值差異」,具體理解為,就好像「物以稀為貴」和「紅花還需綠葉配」的道理。所以,讓人總認為歐美的流行歌曲就是優秀的,就是經典和好聽,但其實不然。當然,有一點不得不承認,流行音樂的確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它最早是源於西方,國內的包括日本、韓國的最新的流行風格,一樣首先是來自歐美,然後再傳過來。
這幾天,我上一個音樂論壇,看到有人介紹兩首經典曲目,演唱者是Sarah Connor,於是我就去把這兩首歌下了下來,結果聽了下,感覺還真不錯,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她的嗓音,正是我比較喜歡的類似瑪麗亞.凱莉的那種略帶沙聲的嗓音,和標準的歐美女歌手的那種飄忽不定繞梁三日的那種唱法。懷著濃厚的好奇心,我繼續下了她的很多首歌,然後開始認真聽,這一聽,我真的震驚了。我下了她的大概二三十首歌曲,可以說,曲曲優秀,給我的感覺正是那種我仿佛期待已久的很渴望聽到的那種標準歐美流行風格的歌曲,就像我當初上學時剛聽到張學友的歌曲時帶給我的感覺一樣,我當時聽了張學友剛出道時的精選專輯後,情不自禁發出感嘆道:這才是真正的粵語歌曲,因為他讓我感覺到了在傳統粵語歌曲中突然出現的一種新的風格,而這種風格仿佛將粵語歌曲升華了一個層次。此時此景正和當年我聽張學友歌曲的感覺是一樣的,那是我對某一種風格的突然認識而產生的震驚和情不自禁。雖然現在張學友改變了風格後我聽他的歌少了,但當時帶給我的那種感覺真是無法忘懷。如果用一個更合適的例子來比喻那種感覺的話,我想不如用一個人初戀的感覺更為恰當。因為那種感覺是第一次的,是刻骨銘心的,而更具體的感受只可意會而無法用語言描述。
後來我網上查了下Sarah Connor這個人的資料,她是德國人,SONY唱片公司的,2001年出了第一首單曲《Let’s Get Back To The Bed Boy》。現在對她的稱謂是藍調皇后,因此我知道了她歌曲的風格是藍調,所以也讓我認識到了歐美的藍調風格的確很不錯。下面介紹下我比較喜歡的她的一些作品:every moment of my life,love is color blind,just one last dance,in my house等等,太多了,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幾乎曲曲優秀。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網上下。反正我的感覺是,瑪麗亞凱莉,席琳迪翁,小甜甜布蘭尼的光環太過於耀眼,遮住了Sarah Connor的光彩,以至於大家只知道那幾個人,但當你去發現她,認真去品味以後,你會發現,那些人的歌相對她來說,其實也不過如此了。正如一個本來恆溫的房間,突然吹進一絲涼風,讓你精神為之一振。。。
(2008-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