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綜藝節目上看到明星袁詠儀,談起一件事。
曾經有一段時間,她和兒子的關係非常緊張,孩子一度不願意和她多說話,手機還設置了密碼。
甚至還和爸爸張智霖訴苦說「我想換個媽媽!」
為孩子操心很多的她感到很痛心,「難道孩子就這麼討厭我嗎?」
另外,學校老師也反應,孩子在學校易燥易怒,上課無法專心聽課,還影響其他同學,建議她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沒想到,通過醫生才知道,原來問題出在她自己身上。
從小生長在警察家庭的袁詠儀,在對待兒子魔童的教育上,也採用父輩的嚴厲模式。
比如兒子想做一件事,但袁詠儀不同意,她會直接拒絕兒子。
孩子做錯事,她也不聽任何解釋,上來就直接懲罰。
因為根本不關注兒子內心深處的想法,兒子對袁詠儀越來越反感。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袁詠儀痛定思痛,決定改變了與孩子溝通的方式,變成一個善於傾聽的媽媽。
遇到兒子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樣,袁詠儀不再粗暴幹涉,而是認真聽兒子做決定的原因。
母子間的關係,這才得到了緩和。
面對進入叛逆期,漸行漸遠的孩子,很多父母迷茫而沮喪,為什麼我做什麼都是錯的?
教育專家成尚榮說:
「傾聽,是教育的一種言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有時,傾聽本身就是處理教育事件的藝術和智慧。」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尊重,就是父母先聽他們把話說完。
傾聽孩子的心聲,不僅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比說教更有力的教育方法。
沒有天生逆反的孩子
只有不懂傾聽的父母
一項針對2087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6.73%的人「有了心裡話最想告訴的人是父母」。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比例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
父母總抱怨,孩子進入叛逆期,不理解自己的苦心。
可是,親子關係疏離的開始,正是源於父母日常的無視和不懂「傾聽」。
知乎網友@愛哭的小丸子講起小時候的事情,仍然無法釋懷:
她把平時的零用錢存下來,存了好久,終於買到自己心儀的漂亮鉛筆盒。
她興衝衝地拿給媽媽看。
誰知道媽媽第一句話就是:
「你錢多沒地方花啊,那下個月不用給你錢了。」
當時的喜悅頓時一掃而光,她只能憋著淚默默走開。
每次,她和媽媽聊學校裡的趣事,媽媽馬上收斂笑容,板著臉質問:
「你天天在學校就關心這個?難怪學習成績上不去!「
慢慢地,她就不願意與媽媽說話、聊心事。
媽媽總是替她做決定,就連買衣服鞋子,都是媽媽說了算,她覺得好看的,媽媽從來不買。
她堅持,媽媽就說「你小孩子懂什麼,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
因為媽媽,她學了不想學的鋼琴,讀了不想讀的高中,考了不想上的大學。
大二那年,她終於叛逆了一次,退學去考自己喜歡的美院。
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願傾聽的父母。
每個孩子都是有思想的獨立個體,渴望成長的孩子,不願按照父母的期待去做,就會選擇對抗。
叛逆,就是這樣來的。
傑弗裡·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說,理解是最為有效的消除叛逆的方法,傾聽是關鍵。
當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再好的教育也無法發揮作用。
粗暴地指責命令,只會讓孩子更加逆反。
父母想要孩子聽話,就要先做一個好的聽眾,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懂得「聽話」的父母
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曾經看過一個兒童的欄目——《天才發掘團》。
有一個天才孩子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年僅8歲的申熙雄,是一名化學天才。
很早,他就開始自學高中化學知識,他熟悉每個化學元素和編號,能在半小時內準確默寫出118個元素。
他還能用化學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現象。
用鈦做的剃鬚刀會更堅固,不會產生過多的化學反應。
薯片袋裡充了氮氣,可以防腐保鮮。
熙雄還被邀請到首爾大學的課堂上去聽課,和大學生們一起討論化學。
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化學小天才熙雄不但家境普通,而且父母天生殘疾,患有很嚴重的聽力障礙。
談起對孩子的培養,熙雄的媽媽,他們的聽力都不好,對孩子能做的太少。
但是,他們會「認真聽」兒子說的每一句話。
節目中,熙雄跟媽媽講到自己學的一些知識,講了1個多小時,媽媽的眼睛,卻一刻也沒離開過孩子,一直耐心地傾聽。
專家表示,孩子之所以這麼優秀,正是因為父母的凝視和傾聽,給了他無與倫比的支持和肯定。
沒有什麼成功是偶然的,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父母的成就。
認真地去聆聽孩子的傾訴,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維吉尼亞大學曾對150名13歲的孩子和父母相處的方式進行了跟蹤調查。
多年後,專家發現:
被父母剝奪話語權的孩子,在挑戰中,常常輕易放棄,容易敗下陣來;
而獲得和父母爭論權力的孩子,則能自信從容面對各種壓力。
只有被重視的孩子,才能尊重自己,只有尊重自己的孩子,才能尊重這個世界。
表達愛和重視的第一步,就是去傾聽孩子的內心。
做一個「聽話」的父母,孩子的未來才有可能更優秀。
最好的父母
能聽見孩子內心的聲音
可能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天天聽孩子說話,甚至都有點兒聽煩了,怎麼會不知道如何聽孩子說話呢?
事實上,卻不盡然。
①引導孩子多交流
有的孩子寧願把心裡的話說給朋友聽,甚至把痛苦鎖在日記本裡,也不願意向父母傾訴。
如果父母對孩子發出的聲音沒有回應,慢慢地,孩子就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教育學者張振鵬說,當孩子向父母講述自己的事情時,父母除了仔細聆聽,還可以用過渡性的語句作回應,引導孩子敘述得詳細一點,比如:
「你的意思是……」
「哦,是這樣啊」
孩子會感到被父母重視,從而願意繼續向父母傾訴。
②聽懂孩子的「話外話」
法國教育學家帕梅拉•德魯克曼說:
「即使孩子有不對的地方,父母也有責任傾聽並且領會他們的動機。
父母應該認真傾聽孩子,並向他們解釋這個世界。」
聽見很重要,但比聽見更有效的,是聽懂,從話語中發掘出孩子話外的意思。
在還沒有完全了解孩子的需求時,隨意給出的建議,大多數時候,並不能有效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我們聽的過程中,不妨多問孩子幾個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你為什麼會這麼想?為什麼會這麼做?
這樣做時,你有什麼感受?
你心裡是怎麼想的?
這類問題有助於突破孩子慣常的思維模式,會讓他們發現:咦,原來還可以這樣想。
③學會蹲下,與孩子平等交流
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說: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斷地下結論,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一位年輕的媽媽拉著孩子去逛商場,她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非常開心。可孩子卻一直哭鬧,嚷著要回家。她被吵得準備發脾氣。
這時,孩子的鞋帶散了。
媽媽蹲下來給孩子繫鞋帶,忽然發現,在孩子的視野範圍內根本看不到商品,能看到的僅僅是一雙行動的腿和腳。
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溝通出現問題,多半是因為我們忘了蹲下身體,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站在孩子的角度,平等交流,聽一聽他們的心聲。
當我們把自己當做孩子來思考,把孩子當成大人來尊重,孩子會比想像中更聽話。
尹建莉老師說: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的差異。
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其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傾聽,這件稀鬆平常的小事,卻藏著我們做父母的大智慧。
願我們都能做一個會「聽話」的父母,平等、耐心地對待孩子,擁有穩定融洽的親子關係。作者簡介:秋葵媽媽,一個願意和孩子做朋友的寶媽。這裡有親子美文,實用可行的育兒乾貨,本文首發秋葵媽媽,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一起做有遠見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