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2021-02-07 一條







10月16日,《掬水月在手》在院線上映,

一部小眾文學傳記電影,

在圈內外都受到很高的讚譽,

上映第4天,豆瓣評分8.2分。

電影以葉嘉瑩為主角,

她是從民國時期走出來的詩詞大家,

那時,人們用「先生」一詞來稱呼德高望重的學者,

「一生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概括了葉嘉瑩的一生。

從1945年第一次站在講臺後開始,

葉嘉瑩在國內外教授詩詞整整75年了,

桃李滿天下,學生中大師輩出。

近些年,因陸續「裸捐」3568萬用以詩詞推廣,

今年7月,

一條曾與該片導演——

彼時身在臺北工作室的陳傳興連線,

聊了許多電影拍攝的幕後;

10月8日,我們在上海,

再次與剛結束隔離的陳傳興進行採訪。

「它不只是葉先生本身的一部傳記,

也在講述詩詞的命運,

10月8日,一條在十一假期的最後一天見到陳傳興。九月底他從臺灣飛到上海,剛剛結束了14天的疫情隔離期,用他自己的話說:「總算出獄了」。接下來幾日,便是緊湊的採訪和宣傳活動。

影片在前期試映時,受到電影和文化圈的極高讚譽,幾乎零負評,但陳傳興還是對電影的公映感到戰戰兢兢。

在這個劃手機、打遊戲、玩抖音的時代,有多少人願意慷慨地拿出2個小時,觀看一部關於詩詞的紀錄片? 

採訪前夕正值張愛玲誕辰100周年,聊到這,陳傳興感嘆說:「如果張愛玲當年在香港拍電影的時候,偶爾在鏡頭前面晃過,留下哪怕短短2秒鐘的影像,有多少人會被感動。」包括錢鍾書、楊絳、張充和等那一代偉大的學人、作家,鮮有留下影像資料,陳傳興感到非常惋惜。

這也是他開啟《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傳記系列的初衷。《掬水月在手》,是他「詩歌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記錄我們這個時代活著的傳奇——葉嘉瑩。

 啟發·嶄露 

1942年,葉嘉瑩在輔仁大學念大二,那時候整個北平(現北京)在日軍的佔領下。

十八歲的少女葉嘉瑩,在老師顧隨的教導下,發現了詩詞更深層的美,內心深受啟發。

「顧先生講課,跟一般老師真是不一樣」。他身材瘦高,總是面帶微笑、瀟灑從容地走進教室,講起課來,旁徵博引,興會淋漓,通過講詩表達對人性、對人生的理解,而且中西融貫。這讓葉嘉瑩眼界大開。

葉嘉瑩說在詩詞道路上,伯父和老師顧隨給她的影響最重要。

她1924年出生在北京,祖上是蒙古裔的滿清貴族。從小就跟著伯父吟誦詩詞,十多歲開始寫詩填詞。「伯父給我的是培養,老師給我的是啟發。」葉嘉瑩從單純欣賞詩詞的美,到理解詩詞裡面「真正的感發的生命」。

但同時她要面對的,是父親失聯、母親過世,和整個時代的大動蕩。 

聽了顧隨6年課後,1948年,葉嘉瑩在「情感關係還比較薄弱」的情況下,跟先生到上海結婚。很快又從上海搭船,跟著1949的整個動蕩飄到臺灣。

臨走的時候,顧隨送給葉嘉瑩一首詩《送嘉瑩南下》,頭兩句是:「食荼已久漸芳甘,世味如禪徹底參。」 荼是一種苦茶,食荼已久,就會漸漸甘之若飴。同理,人的一生,歷練的痛苦多了、久了,也就會慢慢接受。這個理,影響了葉嘉瑩的一生。

葉嘉瑩在電影中談起第一次跟她先生相遇,他騎著自行車,說「現在夜深了,我就送你回去。」那時她還有點靦腆。後來說到「父親不喜歡他,說他不學無術」,如果把鏡頭放慢,我們看到她的眼神,多少有些沉重的感傷。

到臺灣後,整個家裡只有她一人在工作,獨自撫養女兒和全家。從少婦到中年,之後又一路兩個肩膀把全家從臺灣扛出去,飄到海外。「她從生命裡走過來,滴著血,滴著淚。」但這一段回憶,葉嘉瑩在電影中只用一句「我先生不工作」,草草帶過。

上世紀50年代,葉嘉瑩在臺灣中學任教時為小朋友講課

與情感和婚姻的不幸相反,葉嘉瑩詩詞之旅越走越順。「我真是熱愛古典文學,只要一講課就神採飛揚。」

當時葉嘉瑩在中學教書,同時在一些報刊上發表文章,討論中國的詩詞,讓學界驚豔。時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的臺靜農,僅僅是看了葉嘉瑩寫的舊詩詞,就邀請她到臺大教書。

點擊報名 葉嘉瑩的詩詞課


白先勇回憶當時自己讀的是外國文學,但就算逃課,也要去聽葉先生的課,整整聽了一年

拍攝《掬水月在手》的時候,陳傳興特意找來了葉嘉瑩當時的學生,很多人如今已是文學界的學者、作家或大學教授。

「她總能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來講深奧的古詩詞,不會讓人覺得遙遠。」再加上葉嘉瑩年輕時候非常美,穿著典雅的旗袍,一口的京片子,學生們爭著搶著要來一睹這位來自祖國故土的女神。 

當時臺灣有新詩跟舊詩的論戰,兩派的詩人吵到幾乎要老死不相往來。這時,葉嘉瑩寫了一篇《略談李義山的詩》(即李商隱),同時打動了兩邊,讓大家了解到古典詩和新體詩之間是可以互通共融的,雙方的矛盾由此化解。

詩人瘂弦在電影中開玩笑說,是葉先生讓兩邊人坐在一張桌子上吃粽子,過端午,紀念屈原。

李商隱、陶淵明、杜甫,是對葉嘉瑩影響最大的三位詩人,也代表了她在詩詞研究中的不同階段。

葉嘉瑩尤其喜歡杜甫,在電影裡,一談到杜甫,她就立刻直起身子,聲音也響亮了起來。

在那個沒有複印機、打字機的年代,葉嘉瑩利用暑假的兩三個月,坐公交車跑遍了臺灣的圖書館,搜集了所有杜甫詩集的善本,一個字、一個字地把它們抄下來,加上她的批註,編成了《杜甫秋興八首集說》。電影中說到這段經歷時,她的表情似乎還流露出一點小驕傲。

這本著作奠定了葉嘉瑩在學術界的地位,也讓海外漢學界關注到她。

1966年,哈佛大學教授海陶瑋找到了葉嘉瑩,將她帶到美國,陸續到密西根大學和哈佛大學任客座教授,最後落腳加拿大溫哥華。一開始要用全英文上詩詞課,對葉嘉瑩來說太難了。 「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裡面蘊涵了多麼深厚的意境,你翻成英文:I saw the southern mountain from afar,這是什麼?我的英文實在是可憐,真的沒有辦法講。」把中國古詩詞翻譯成英文,要兼顧到字義、詞義,保證語言的優雅,更難的還得讓詩詞的格律、節奏、韻律等特色傳遞出來。陳傳興猜想,「做這種翻譯的時候,葉先生一定是反覆念過。」

與葉嘉瑩長期合作過的兩位學者,一位是歷史學家繆鉞,另一位就是海陶瑋。葉嘉瑩幫海陶瑋更好地理解陶淵明詩中的意境,共同完成了英文版《中國詩研究》。同時,海陶瑋也把葉嘉瑩的詩詞研究,用一種非常優雅的英文表現出來。除了語言,葉嘉瑩在詩詞上還有個重要的轉變——研究方式的變化。出國後,她教課之餘,抽出每一絲空隙去旁聽各種西方文學的課,接觸了語言學、符號學甚至女性主義,並把它們通通融入到詩詞研究中。她用西方當代的學術思想去讀王國維,因為王國維喜歡叔本華,喜歡尼採;她用馬斯洛(A.H.Maslow)的理念解讀陶淵明,認為他只「完成了自我」……

這給當時的西方漢學界帶去完全不一樣的風氣。陳傳興在拍攝中有個印象挺深的採訪,「宇文所安就講了,原本他不喜歡詞,可是上了一個暑假的葉先生的課後,他改變了。宇文所安是個非常大的學者,其實他蠻驕傲的,但在那個時候卻能被葉先生打動。」

「論詞的觀點與方法之東西合璧,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學者非葉嘉瑩教授不作他想。」耶魯大學的孫康宜教授,更是這樣讚嘆。 

70年代後,葉嘉瑩把主要的動力都放在了詞的研究上。她喜歡詞,一方面是因為詞在內容、節奏、韻律上更加豐富;另一方面,對於詞人所經歷的動蕩和亂世,她感同身受。

在哈佛研究王國維的時候,哈佛燕京圖書館給了她一把鑰匙,閉館後她可以留在裡面工作。夜深之後,從長長的、黑暗的通道經過,「我竟會有一種靜安先生(即王國維)的精魂似乎就徘徊在附近的感覺。」 

在研究詞的時候,葉嘉瑩獨創了一個名詞:「弱德之美」,這是詞之美感中的一種基本的特質,也可以引申為一種人的美德:「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裡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

縱觀葉先生一生,「弱德之美」其實就是她自己的真實寫照。

葉嘉瑩在國外教書長達20多年,哪怕退休後,依然活躍在西方講壇上,影響了一屆又一屆對中國古典文學感興趣的外國學生。她開始在UBC(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書後,原本只有十幾個學生選的課,選課人數翻了四倍。

1991年,葉嘉瑩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這是加拿大學界的最高榮譽,葉嘉瑩是唯一一位研究中國古典詩詞而獲此殊榮的學者。

 祖國 

很多觀眾看完《掬水月在手》後,印象最深的是葉先生剛回南開教書的那段往事。

當時文革剛結束,就像親歷者在電影中說的,那一代人隱忍了十年,正是對知識最如饑似渴的時候,葉嘉瑩的到來為校園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

南開為葉嘉瑩安排的課程是漢魏南北朝詩,每周上兩次課,每次兩小時,上課的地點是教學主樓最大的階梯教室,可以容納300人。開課不久,整個學校的學生都聞風而來,甚至還有天津其他學校的學生,擠得滿滿當當。還有人扒在窗戶上聽課,自嘲說「買的是掛票。」

事實上,從加拿大回國任教,是葉嘉瑩幾經周折、努力多年的結果。

1970年代,葉嘉瑩已經拿到了UBC終身教授的聘書。但她心裡始終深藏著回國教書的心願。她在《我與南開大學的因緣》一文中解釋說:「詩歌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帶著生命的力量,而西方人是沒有這種生命的共鳴的。」

「銀翼穿雲認舊京,遙看燈火動鄉情」

這一次的返鄉,葉嘉瑩寫下長詩《祖國行》

1974年,中國和加拿大建交關係穩定後,她立即申請回國探親,從加拿大一路輾轉飛到香港,再回到北京。這是她1949年離開後,第一次回家。她在電影裡動情地說,坐在飛機上的時候,她一看到下面的燈火,就想到了幼年長大的長安大街,眼淚就流下來了。 

改革開放之後,每年的寒暑假,她幾乎沒有休息,一有機會就回到南開,陸陸續續地開課。

之後的30年,她一直輾轉於天津、香港、臺灣、美國、加拿大等地,直到2003、2004年,徹底回國,在南開落腳定居。

葉嘉瑩曾為她一生獲得的學者、教授、詩人等眾多名號排了個序,發現大半生都用於教學了,所以她認為自己首先是教師,其他的都排在這後面。從1979年在南開任教,至今已有41年。即使現在96歲高齡,她偶爾還會站上講壇,她說自己「生來就是要教書的」。

古人講究「吟而成文」,在聲音中體會詩詞的節奏、韻律之美。葉嘉瑩是極少的致力於推廣詩詞吟誦的學者之一。在拍攝《掬水月在手》期間,陳傳興也特意挑了一些詩詞請葉先生吟誦。李商隱的《嫦娥》,葉嘉瑩吟到「嫦娥應悔偷靈藥」一句時,最後一個字「藥」是一個仄韻,理應是壓下來的,她卻用一種宛如少女的聲音,突然向上飄,仿佛就從人間飄上了廣寒宮,感受到了嫦娥在月宮中的孤寒,「那是一般凡人無法達到的境界。」在參與剪輯和混音的過程中,這些微小的細節,常常會讓陳傳興渾身起雞皮疙瘩。「葉先生的吟誦就像是一種邀約,把大河彼岸的詩人詞人,和他們周圍的精靈,全部召喚回來。」如今,葉先生膝下只有一位正式弟子還在跟著她學習吟誦。她在詩中寫道:「遺音滄海如能會,便是千秋共此時。」——我留下的這一點海上的遺音,現在的人不接受也沒關係,也許將來有一個人會聽到,會感動。

兩年的拍攝中,陳傳興切身感受到了葉嘉瑩簡樸的生活,「簡單到難以想像」。住在南開的教職員宿舍裡,兩室一廳加上一個小廚房,家中只有一臺小電視,卻堆了滿屋子的書,熱一塊餡餅便可以對付一餐。

有一個阿姨在照顧她,但是她總不願意麻煩別人。每天阿姨做完事之後,她都會讓阿姨回去。後來發生了幾次她在家裡跌倒的事故,她才勉強地讓阿姨也住在家裡。

講到這些,陳傳興總是掩蓋不住自己的敬佩之情:「我們很難看到一個人上了90歲後,像葉先生這樣,不止記憶沒有衰退,還可以持續地往前走,持續地跟時代的新思潮同步。」

 「幾千年的詩都還在,

 又有什麼好擔心呢」 

鍾錦(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曾跟隨葉嘉瑩學習,他回憶說,從80年代後期開始,人們對詩詞的關注便漸漸消退了。「葉先生的《唐宋詞十七講系列講座》曾經可以賣到十幾萬冊,如今卻只有一萬冊銷量。」

他還記得葉先生曾收過一個弟子,原本學的是法律,因為喜歡古典文學,給葉先生寫了一封長長的信。葉嘉瑩深受感動,便同意收他為學生,同時囑咐他繼續學法律,「因為學古詩詞以後不好找工作。」——「聽到這種話你不感到心酸麼?」

早在1998年,葉嘉瑩就寫信給國家領導人,倡導幼少年學習誦讀古典詩詞,以提高國民素質。20年過後,她又陸續為南開大學「裸捐」3568萬,用以推廣古典文化。這是她個人的畢生積蓄,包括她變賣了天津和北京的兩處房產所得。

白先勇在電影中說,葉先生和他一樣,對傳統的沒落感到焦慮、心急,帶著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矛盾心理。

談到這個問題,陳傳興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舉了一個有趣的比喻:「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玩短視頻,回頭來想,這何嘗不是你們這個世代的絕句?」中國詩詞史,從早期的古詩、樂府,到唐朝的律詩、絕句,格律變得更加嚴謹。五代以後,又出現了詞,打破了原先的規則,變成長短句,有小令、有長詩,音樂性也更加豐富。幾千年的詩詞,經過了多少動亂,多少改朝換代,它還是在的。只要詩還在,又有什麼好擔心呢?「我只是好奇你們,或者你們之後的世代,他們會怎麼樣去看待詩詞,如何去接受它、和它互動?這是比較有趣的。」每一個世代都有每一個世代的審美,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這也是陳傳興在貼身拍攝葉嘉瑩的期間學到的。今天,葉嘉瑩依然持續在古詩詞中尋找和這個時代契合的精神。用葉嘉瑩自己的話來說:「我親自體會到了古典詩歌裡的美好、高潔的世界,而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進不去,找不到一扇門。我希望能把這一扇門打開,讓大家能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裡面來。這就是我一輩子不辭勞苦所要做的事情。」接受一條採訪的時候,陳傳興坦言,他希望這部電影能夠挺過一個禮拜。不是因為一個票房數字,或所謂的收入獲益,而是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可以讓葉先生更開心。「讓她知道詩詞的希望很大,可以在中國源源不斷地傳遞下去。」部分素材來源:《掬水月在手》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葉嘉瑩曾經歷了什麼?
    原創 葉嘉瑩 國家人文歷史本 文 約 5100 字閱 讀 需 要 10 min10月16日,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上映,片中主角就是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這是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
  • 《我們仨》:品讀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楊絳與錢鍾書的愛情
    錢鍾書曾盛讚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其實她的一生著作頗多,文學造詣也很高,但是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傳記《我們仨》一書。而這本書講述了這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當滿頭白髮的楊絳先生回憶起錢鍾書,說道:「錢鍾書所謂的壞事呢,就是跑到女兒房間裡,在她的書桌上寫一道打油詩: 大牛洗澡,盆淺水少。沒有辦法,撒泡大尿」。然後底下署名「楊絳」,然後沾沾自喜地告訴女兒說,是媽媽寫的,我沒寫。」可就像楊絳先生在書中所說的「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們仨」不再是我們仨了。
  • 歷時3年,紀錄"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傳奇人生,這部"冷門"大片登陸上海!
    影片通過呈現中國古典文學大師、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她引入西方文論詮釋中國古典詩詞,對新詩亦抱持兼容並包之態度,來往穿梭於古典與現代之間;她講授中國古典詩詞不分職業、不論年齡,多年來致力推廣對兒童的詩歌吟誦教育。教學研究之外,葉嘉瑩亦將生活經歷與心境融入創作,傳承千年詩心。如今,葉先生已成為在海內外傳授中國古典詩詞時間最長、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華人學者。
  • 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先生」,一生顛沛流離,裸捐千萬財產卻無人知曉......
    葉嘉瑩,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在第五屆全球南開校友會會長論壇上,葉嘉瑩宣布捐贈所有財產給南開大學,用於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葉嘉瑩畢生摯愛中國古典文化和詩詞,她是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曾任臺灣大學教授,哈佛大學等客座教授,是「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獲得者。
  • 比林徽因優雅,比張愛玲有才,她是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在中國,辦事效率普遍低下。唯獨拆老房子這件事,速度驚人。 察院胡同23號,是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舊居。聽到家園被毀的消息,葉先生一陣唏噓。 葉先生的蹤跡遍布全球,居住過很多地方,但只有北京的家能一次次進入她的夢中。現在,這個唯一的家也沒了。
  • 「中國最後的女先生」,配得上13億人的仰望
    飄飄作為全場唯一一位觀眾,在距家七公裡內唯一一家電影院,看了當天唯一一場《掬水月在手》。詩與故事,都被漸次打開。花開,蟬鳴,落葉隨風飛舞。極度痛苦中,她閉門不出十天,寫下《哭女詩》10首: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掬水月在手》中,採訪了葉嘉瑩的朋友劉秉松女士。
  • 哪些女性有資格被稱作「先生」?中國第一位「女先生」是誰?
    2016年5月25日,中國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錢鍾書遺孀楊絳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105歲。各大媒體在報導楊絳死訊時,不約而同地稱之為「先生」。 楊絳明明是女性,為什麼要稱她為「先生」呢?到底什麼樣的女性,才可以被稱為「先生」呢?
  • 山東走出來的四大女明星最後一位堪稱娛樂圈一姐!
    山東走出來的四大女明星最後一位堪稱娛樂圈一姐!陳好,中國內地女演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演員工會副會長。1979年12月9日出生於山東青島,1997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班。2000年參加美國華埠小姐選美比賽,獲得亞軍,同年,應採兒香港度假時,被朋友推薦參加中國星招考新人的面試,其後被向華強太太陳嵐籤約成為其旗下演員。中國星把應採兒帶去電影《全職殺手》試鏡時,被劉德華相中而出任片中第二女主角,從此進入演藝圈。
  • 一生一次,去電影院看最後的「女先生」
    2018年的葉嘉瑩先生曾經上過一次新聞:她決定將自己的全部財產都捐贈給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用於設立「迦陵基金」,以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某種程度上,《掬水月在手》的珍貴性同樣是不言而喻的:葉嘉瑩是在世為數不多的中國古典文化大師之一。她出生於1924年,今年已經96歲高齡。很可能,這會是她人生中的最後一部紀錄片了。
  • 格裡高利.派克先生——好萊塢最後一位紳士的一百年
    從影響觀眾心靈的精神偶像,到追求純粹的感官刺激,現在很難有一位演員能夠獲得美國人對派克那樣的尊重。在舊的價值觀逐漸毀滅,新的標準尚未成型的時代,對理想和信念的追逐與堅守,格外讓人懷念。派克與妻子維羅尼克三、派克的中國緣1981年,《百萬英鎊》、《羅馬假日》兩部影片在中國上映,派克曾親自來華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他登上了長城,廖承志先生還請他吃了烤鴨。
  • 她是中國最後的女先生,一生坎坷無人知
    她和他們不一樣,一輩子顛沛流離,素衣淡茶,晚年卻將全部財產捐出,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這個人就是葉嘉瑩先生。94載光陰彈指過,未應磨染是初心。在近70年的教學生涯中,葉嘉瑩反覆強調的一句話是:修辭立其誠。詩詞養性,先生風骨為明證。
  • 中國影壇票房百億先生再添一位,那就是王寶強
    最近這些年中國的電影也真的是越來越好,票房也是越來越高,演技也是越來越出色,隨著這些電影的熱播,也是打造出來了非常多的流量巨星,他們真的是憑藉自身的實力獲得了大家的關注,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大圖模式近日,隨著國慶的到來,多部影片熱映,中國影壇票房百億先生再添一位
  • 深切緬懷全球最後一位東京審判全程親歷者高文彬先生
    全球最後一位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全程審判親歷者高文彬先生去世來源 | 新民晚報(ID:xmwb1929) 高文彬的好友記得,老人時常激動地說,現在不少年輕人都不清楚,當年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到底犯下了多少罪行 1946年5月至9月期間,高文彬擔任國際檢察局中國檢察官辦公室翻譯。翻譯工作結束後,他因表現出色,被向哲濬留下任秘書之職。就這樣,高文彬繼續參加中國檢察組的工作,直至1948年8月全部工作結束。 擔任中國檢察官秘書時,高文彬的主要工作是翻譯、核對庭審記錄,負責國際檢察局和中國檢察組的聯絡和往來文件處理等。
  • 憨豆先生,一位藝術家,一個可愛的人
    本文由「老刀看娛樂」提供,希望大家點右上角的關注哦,百家號作者獨家內容 憨豆先生,一位藝術家,一個可愛的人 憨豆先生,一位藝術家,一個可愛的人。憨豆先生「已經老了,他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他不像有些藝人成名知乎就生活不能自理,他沒有助理,自己拿行李,敬佩!大智若愚,大愛無垠,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家。羅溫·艾金森,一位偉大的喜劇演員,或者說是喜劇大師吧,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提起憨豆先生就眾人皆知。他說過:我是個完美主義者,總是擔心很多事。這麼些年我小編也發現了,追求完美並不是件好事,有時候像一種病。
  • 《中國好聲音》導師陣容又雙叒反轉:女導師無果,最後一位不神秘
    《中國好聲音》在播出的第九個年頭裡,不斷翻船。每年的這個時候好聲音已經開播一段時間了,今年到目前為止導師陣容都還一直是個謎團。從「最後兩位神秘導師」到「最後一位神秘導師」這個謎團一直都沒有被揭開,成為了目前節目的唯一亮點。
  • 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將在電影院與我們相遇
    迦陵先生對於她的書香之家,印象深刻,一輩子記憶猶新,懷念那「靜靜的院落」,孕育了她的「知識生命與感情生命」,自認深受故居中古典詩詞氣氛與意境的影響,直言「這所庭院不僅培養了我終生熱愛古典詩詞的興趣,也引領我走上了終身從事古典詩詞教學的途徑」。她幼承的家學使她邁向成為一位古典詩詞大家的第一步。
  • 中國最後一位語言學全才,激活中國人文化基因的三本入門書
    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在寓所身後是他的老師梁啓超親筆書寫的對聯已過世的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曾說:「他(王力)可以說是中國最後一位、語言學方面的全才。」今天,我們為您推薦的,就是從王力先生共計40多種專著、約1000萬餘字著作中,精心挑選出來的一套好書,包含《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語文講話》《詩詞格律》共三冊。想在中國文化登堂入室這套書是最好的階梯讀物今天的中國人,為什麼要讀一讀王力?
  • 趙姓的5位女明星,第一位家喻戶曉,最後一位容顏不老!
    趙姓的5位女明星,第一位家喻戶曉,最後一位容顏不老!趙姓的女明星第一位:趙麗穎,出生於河北,中國國內著名女演員。在2006年的時候參加綜藝節目獲得冠軍而進入影視圈,從而家喻戶曉。趙麗穎,1987年10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廊坊市,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 一位老黨員的最後一筆黨費
    一位離休老黨員的最後一筆黨費「我走了以後,一切從簡,不添麻煩。感謝黨和政府,把我最後一個月的工資,還有養老金,都捐給組織上,這是我,為黨做的最後一件事。」躺在病床上的陳勇老人已經很虛弱了,斷斷續續地囑託中滿溢著一位老黨員的赤誠忠心。
  • 隱忍家暴57年後,她賣掉北京祖宅、裸捐3568萬: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先生
    但看過電影後,你會明白這部電影能「火」起來,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這是關於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故事。她上一次出現在新聞裡,是去年變賣了北京祖宅,給南開大學捐了1711萬,用以資助迦陵基金會,傳承中國古詩詞文化。加上2018年捐出的1857萬,她總共捐款3568萬。